易君左与《闲话扬州》
1926年,易君左(名:家钺)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军部秘书兼政治部主任。他随军从广东打到湖南,从湖南打到江西,做了大量的政治宣传工作,北伐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湖南主办《国民日报》并任社长,同时又创办了《长沙晚报》。后又任国立安徽大学教授及《民国日报》社社长。他关注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利用职务之便写了大量的社论和时事评论。
1932年,易君左应周佛海之邀,出任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公职之余,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艺活动,发起成立了江苏文艺协会。他虽然只是这个协会的常务理事,但实际上由他主持协会日常工作,这个团体始终以他为领导核心。他主持成立了江苏文艺社,自任社长,主办《天风》月刊和《文艺青年》(旬刊)。还出了一些文艺性的小册子及几种丛刊,并在全国各大报编有文艺副刊。他定期主持举行各利文艺集会,如音乐会、书画展览会、诗会,大家在一起讨论艺术问题,进行艺术交流。除此,他还开展戏剧改革运动。成立了“天风剧社”,改编旧剧,创造新剧。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亲自带领一支抗敌宣传队,分赴江南各县,深入农村进行抗日宣传。从1932年到1938年,易君左在江苏镇江六年,为民族文艺复兴与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镇江期间,也引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笔墨官司。他在江苏教育厅供职不久,便遇到了“一·二八”国难。省政府奉命暂时北迁,教育厅便改在扬州办公。易君左随同仁来到扬州。目睹了扬州的风物人情,便写下了一本四万多字的小册子《闲话扬州》,交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是对扬州的风俗、建筑设施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批评性的记叙和描写。他说扬州房屋矮小,街道狭窄,道路坑坑洼洼,天晴满天灰,下雨满街水。古扬州,亭台楼廓,毗连数十里,而现在却是满目萧条。“住宅的外面清洁谈不到。所有灰尘没有一定的储所,任各户自由的倾积;什么水都向街心泼,无论何处都是小便所。许多土著都在红男绿女过路的草坪中公开地大便。然而马桶又非常多,每天上午便是马桶世界。担粪桶的男子与泼马桶的女人,一边刷一边掏一边嬉皮笑脸的谈天。那女人头上都插着一朵鲜花。只要是女人,头上没有不插花的”。他说扬州人在吃的方面也非常特殊,“你到普通住户人家一看,你会发生一种矛盾的感想:都说扬州人好吃,而每餐不过两三碗菜,冷冰冰的。有许多人家只吃一餐午饭,早晚都吃粥。粥并不是另外煮的,即用剩饭在锅里压碎,糊里糊涂的视为珍品”。扬州人却喜欢吃零食,“到老虎灶冲开水顺便就在隔壁铺里买一个烧饼,开水还没有冲进壶,烧饼已经进肚里了。绅士们忽然闯入糖食店,将二枚铜元向玻璃柜上一丢,取出一颗小糖往口里一送,便匆匆地跑出,这是常事”。他描写扬州人不仅好吃,而且懒散。成天只是泡茶馆、洗澡、洗脚、扯谈。他举出扬州人衣食住行方面的种种特点,说:“扬州人的生活象征实在是散漫得很,没精打彩的。从这种现象里可以看出扬州人的性格至少带有几分懒惰、浪漫、颓废的不景气!又从这种性格里可以看出扬州人的生产力不是薄弱而是放弃,所以陷入一般的贫苦”。
易君左虽然对扬州作了上述一些描写,但文中大量的篇幅还在于介绍扬州的历史、人物、名胜、风景,目的还是在于宣传扬州的历史和文化。
散文出版后,引起了许多扬州人的不满。不少人涌入省政府,要求罢免他的编审室主任的职务。省政府解释说易君左虽然是教育厅编审室主任,但他写这本书仅用私人名字,并没有冠以“官衔”,也并非教育厅出版,言论著作自由是世界各国的公例,希望请愿人士谅解,免予追究。但请愿人士不服,三番五次来省政府。见没有结果,又转向省党部要求罢免江苏文艺社长之职。省党部的答复也同省政府一样委婉,这一部分人于是向法院起诉,控告易君左“诽谤”扬州人的罪名,并诉中华书局同犯了“侮辱”扬州人的刑事罪。于是乎,易君左和中华书局一起被推上了被告席。
中华书局总经理陆伯鸿和编辑所长舒新城请来了上海资深的薛笃弼等三位大律师,来镇江应诉。但原告方面却遇到了困难,谁来代表扬州人呢?扬州为古九州之一的通称。扬州当时称江都县,在行政区域上没有根据,扬州只是一个习惯名词。在这种情况下,诉讼没有结果,法院根据法律条款,也没有办法成立被告罪。于是,易君左、中华书局,和原告在法院两次开庭后实行和解。扬州人请来了当时最有名望的同乡人王柏龄主持调解工作,达成了最后的协议。著作人登报郑重道歉,中华书局保证这本书停止再版,易君左的道歉启事分登镇江各报,纷扰了两个月的笔墨风潮便告平息。
这场官司结束后,南京《中国日报》出了上联公开征对:“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报社承诺:谁要是对上这幅上联,馈以优厚的赠品。一时间,江南许多文人墨客,绞尽脑汁,参加应对行列,稿纸似雪片般飞向报社。当时正是林森(字子超)连任国民政府主席不久,而林子超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国民政府主席的选举。于是南京名医兼诗人叶古红戏成下联,遂获首选:“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经过这场官司,又经过《中国日报》的公开征联,易君左和《闲话扬州》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兴趣,许多人想目睹《闲话扬州》而又不可得,易君反而名声大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