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古今常德>芷兰故实>详细内容

把生命种在祖国的棉花垄里
——追记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

发布时间:2011-04-17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的棉花,被誉为从土地上长出的白金,乌兹别克斯坦就素有“白金之国”之称。而中国是世界上棉花单产量最大的国家。

  又将迎来棉花的丰收时节,望着枝繁叶茂的棉花,我们不由得更加思念起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老人,十年前采访他的情景是那么一幕幕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2001年深秋时节,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几经周折,找到了城郊湖南省安乡县农业局种籽公司一栋普通的宿舍二楼门前。城里热闹非凡,这里却很静。走过昔日灿烂的年代,一位老人把自己的晚年静静地停泊在这儿,我们推开虚掩的门,一位慈祥的耳朵戴着助听器的老人发出洪种般的声音:“请进来,同志!”他从一把绑着破棉絮的旧藤椅“沙发”上站起,当时已是83岁高龄的他虽白发稀疏,但身板挺直,头发整齐地倒梳着,脸色红润,一口扁贝似的白牙,洁净的中山装扣着严整的风领扣。

  这位老人就是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墙上伟人们的画像和他与伟人们的合影,告知人们他那令人钦羡的经历:2次受到毛泽东接见,6次受到周恩来接见,21次受到邓小平接见,共和国党政军主要领导他几乎都见过。谈起毛主席,他两眼湿润,流露出无法抑制的怀念之情,他向我们深情地叙述了当年的一幕:

  1951年农历7月,我和中南区的劳模一道到各地参观农历9月初抵达北京。农历初三这天,我们接到通知:明天毛主席要接见我们。这夜,我们兴奋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我和山西的劳模李顺达同住一房,我俩干脆坐起来讲话,讲呀讲,一直讲到大天亮,二人横下一条心:要为毛主席争光!第二天上午11点,在怀仁堂会议室,毛主席来看望我们来了!大家高兴地站了起来,热烈鼓掌欢迎。毛主席红光满面,精神饱满,身穿灰色中山装,宽裤脚,宽头皮鞋,十分朴素。我们并立一排,恭候毛主席。毛主席微笑可亲地向我们走来。从第一名开始,由一位领导人逐个向毛主席介绍劳模的名字。我排第四。当念到“唐纯银”时,毛主席厚实的大手已经握住了我的手,并稍微停了停,我激动得浑身发抖。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911日。这天中午,我们参加全国先进代表大会的6000多名代表在北京友谊宾馆就餐,餐厅内挂有“特别告示”:各位代表,请不要喝醉酒,下午还有重要事!代表们纷纷猜测,我心里已明白了几分。下午3点,毛主席和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他身穿灰色大衣,着宽头皮鞋,从入口处朝会场中间缓步前行,他几乎每走一步都要仰头朝楼上,俯着朝楼下的代表挥手致意。会议持续了4个小时,我高兴得不得了,一秒钟也不停地盯着毛主席。因推迟散会,临时发给的一小袋五香牛肉干也忘记了吃,只知道用力鼓掌,内衣都湿透了……

  唐纯银进述完后,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遥望北方,仿佛为一个神圣的时刻面激动,他的老泪大颗大颗地流。良久,他用衣袖胡乱地朝脸上一抹,叙述着毛泽东逝世后他一口气写了9首诗。这位从未跨过学堂门的老人随即朗诵了其中的一首:“电波在空中飞扬/噩耗传遍四面八方/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永远不落的太阳。”他还告诉我们,1953年至1976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6次接见了他,每次开劳模会之前,周总理总是亲切地问:“湖南安乡的唐纯银来了没有?”

  唐纯银的诗才及记忆力惊人,这使他有过4 0多天当红军经历。1930年冬,红二军军长贺龙率部“扩红”进入湖南省安乡县大湖口码头时,唐纯银正在为地主家守候露天里晒的谷子。红军战士将睡梦中的他拎到一个蓄胡子的军官面前,“胡子”﹙贺龙﹚问他是地主还是长工,唐纯银灵机一动,立即唱了一首:“鸡子叫/红军到/腰里挎的盒子炮/子弹飞得快又准/不打穷人专打土豪!”“胡子”逗得哈哈大笑……”唐纯银拿了几件旧衣,投奔了红军,给贺龙当了40多天的勤务兵和喂过战马。是贺龙给他讲授革命道理,手把手地告诉他写“唐纯银”3个字。后因唐纯银耳疾严重,听力极差,加上他父亲双目失明,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无人照看,贺龙送给他10块光洋,叫人找来一个布袋、一个碗,叮嘱他避开伪军,走小路、装叫花子讨米回家。以至20多年后在北京城见面,贺龙仍能叫得出他的名字。“我帮贺龙喂过马,放牧到过南山崖。马儿饮过洞庭水,日夜行程一千八。武陵送走小伤员,洪湖救过老大妈。”后来,唐纯银把给贺龙喂马的故事编成歌儿时常唱起,以表达思恋之情。

  贺龙没能跟红军走下去,在家乡一门心思苦种棉花。当时,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植棉水平很低,每亩仅产皮棉10公斤左右。他就探索改5月苗为3月苗,改撒播为点播,改宽垄为窄垄,改单一施肥为综合肥等,并且改写了滨湖地区从南宋景定5年开始种土棉的700多年的植棉方式。1950年,他创造了亩产皮棉75公斤的全国记录,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植棉劳动模范的称号。第二年,唐纯银试种1亩丰产地,因阴雨死苗,他打破了“苗不填房”这个从古到今久攻不下的世界难题,移栽棉花成功而保住了全苗。是年7月,他激动地向毛泽东主席上书报喜。毛主席亲笔向他致信:“祝唐纯银同志移栽棉花胜利成功!不断努力,永远努力!”这封信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凭着对种棉质朴的感情和像大地一样深厚的信念,当年,他又创造成了亩产籽花210公斤的高产奇迹,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特等植棉劳动模范的称号。之后,全国推广了他的两行一垄技术。从此,中国及世界的植棉水平得到迅猛飞跃性的提高。1958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植棉劳动模范的称号。一年又一年,唐纯银在他的卫星生产队的棉花地里艰苦地摸索着,拒绝了一次次升官发财的机会。1974年,他培育出一株1005个硬桃的“棉花王”。说着说着,唐纯银又讲起了一件牵人情怀的事。七十年代,好些来安乡参观棉花的人都说安乡没有山。他就回答了这样一句:“谁说安乡没有山,堆堆黄谷过山巅,银山白云难分辩,青天遮了大半边。”《湖南日报》和《人民日报》曾经先后以《银花飞跃》及《银花盛开》为题的报告文学,在醒目的位置报道了他植棉为祖国为世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那些成果也许已经逊色,但新中国及世界的植棉史上,却永远记载了唐纯银的这个闪亮的名字。┆

  唐纯银是带着20多块国家级将章和行政20级的级别退休的。退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月工资仅90多元,虽然以后落实政策增加了些,但他年过70岁的老伴因工厂破产而没有分文工资,常常为生活捉襟见肘。他的小两室一厅内空空荡荡,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还是亲戚更新换代后送给他的。他的大儿子至今还没有解决户口和工作,小儿子是个普通的下岗职工。在他鼎盛的时代,他把省里照顾他的儿子上北京大学的指标让给了他的植棉徒弟。在他的卫星生产队里,由他推荐出去的农民的儿子,现有8人成了处、厅级干部。曾经是那么辉煌,如今一切归于平静。而对如此大的人生落差,唐纯银,这位安乡县60万父老乡亲闻其名无不肃然起敬的风云人物,这个20出头便被授予全国植棉劳动模范,这位连任了一至七届省人大代表的老人,现在走起路来还“呼呼”生风,本色依旧,在他僻静的住所依然关注着时事风云与心爱的棉花。多年来,他每天坚持写日记,一本《新华字典》都翻烂了。50多本日记里记满的是天气情况及他对农事的思专等,这些思考与对策也许谁也不知道,但他一笔一笔认真地记录着。1999年,他还步行到12个乡镇考察棉花生产,针对棉花收购中存在的问题,他向省人大提出了“种棉人要爱国,收棉人要爱民”的议案。他还克服了文化低、视力差及耳朵聋等困难,应约整理、撰写回忆录9本,计15万多字,他决心把自己珍贵的革命历史和人生经验留给后人。在讲述农民问题时,他满口都是伟人的名句。马恩列斯毛的著名论断,他尚能记住哪一卷多少页。“现在有些年轻干部怕见我,我要考他们是否记得毛主席语录,他们都不记得,可记卡拉OK歌词倒是蛮厉害?!”谈起这些,唐纯银老人脸上露出一分得意与愤然。1997年,他指导他的徒弟安乡县安福乡松湖村农民钱本考栽培的湘棉15号,到10月中旬,重点培植的8株“棉花王”中,最大的那株长成高2.7米,占地7平方米,有41个技盘、2034个果节、1161个硬桃的“棉花王”。是年1017日,湖南省安乡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县农业局、县棉麻总公司和县老龄委联合致函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不久,该部批准了这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当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松湖村同年皮棉亩产创造了180多公斤的超历史纪录,稳居全县棉花亩产榜首。

  “我天天想的是棉花,夜里做梦都是棉花。看到棉花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唐纯银一边娓娓叙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我要向一株2000个硬桃的‘棉花王’进军。如果愿望达不到,见了阎王爷俺都不会闭上眼睛?!我还要提醒农民朋友们要更换棉花品种,种棉要种长绒棉(新疆棉),毛长劲大好卖钱!”

  唐纯银越说越动情,仿佛在那棉花世界里,生命得到了升华。他当场赋诗一首:“棉花撒窝满天星/好像星星亮晶晶/ 丰收时节爱唱歌/一朵棉花一首歌……”

  我们与小学课本上的这位“东方之子”告别时,他挥了有力的手臂,这姿态以及他脸上真诚笑容,让人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影子。我们顿然感到自己正阅读着一部历史,心不由得怦然面跳,一首诗不禁在心底反复呤诵:“我喜欢你的姓名/纯洁得如同白银/象征你种的棉花/更代表你的为人……”

  附:唐纯银,耳聋。 1918年12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安乡县一个贫苦农家,2002年1月30日逝世。他5岁开始打猪菜,8岁帮人家放牛,10岁起在地主家做长工。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农民协会儿童团;土地革命时期在跟随贺龙的红军部队当过勤务兵,后来因耳聋在家务农,被日军抓过夫、国民党兵抓过丁,家里一贫如洗。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号召,积极从事棉花生产与研究,探索棉花稳产高产的新路子。他分得田地10亩,政府给他增拨6亩做实验地。1950年,他改迟播为早播、改散播为点播成功,被评为湖南省植棉劳动模范。后又试行棉苗移栽成功,改变了从南宋起700多年的植棉方式。毛泽东亲笔致信祝贺,给他以极大鼓舞。1951年他被评为湖南省和常德地区特等植棉劳动模范,赴北京参加农业部棉花生产座谈会,受到毛主席接见。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在探索棉花高产过程中,他在选种育种、播种移栽、中耕松土、合理密植、巧施肥料、防治病虫、整枝打叶等方面,总结了一整套经验,大面积单产皮棉由50年代的50公斤上升到60年代的80公斤、70年代的90公斤、80年代突破100公斤大关。1974年培育出一株1005个硬桃的“棉花王”。他的植棉经验,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报告会、培训班、实地参观和印发小册子、报刊宣传等途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外地来参观的达15万多人次,培训和派出植棉能手1000多人。1997年,他指导安乡县安福乡松湖村农民钱本孝培育出了一株“棉花王”结梗桃1161颗,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批准了吉尼期世界纪录

      从1951年起,他先后任湖南省安乡县松凝村第四村常年互助组组长、松凝乡初级社社长、安澧公社农科所所长、县科协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起,他先后安乡县任安福公社松湖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常德地委委员、常德地区棉科所副所长、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委员、安乡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他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接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章13枚,27次参加国务院召开的棉花生产会议,1978年4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参加湖南省巡回报告团,在全省各地作过140多次植棉报告。1969年省科协、湖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他撰写的《为革命种棉》专著,向全国发行4万多册。《湖南日报》和《人民日报》先后多次以《银花飞跃》和《银花盛开》等为题,在醒目的位置大篇幅地报道了他科学种棉的事迹。他先后2次受到毛泽东接见,6次受到周恩来接见,21次受到邓小平的接见,参加过全国科技大会及全国棉花种植研讨会32次。他经常把植棉管理经验编成对口词、顺口溜、打油诗,向群众做宣传普及工作,曾被原湖南省委书记李瑞山称为“种棉专家和农民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通俗小诗,传世的有60首,其中《植棉歌》被刊刻在中国常德诗墙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