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古遗两绝
佘市古桥
佘市桥原名道源桥。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僧人广海,遍访名刹,广结善缘,一日由临澧前往五雷山,这时正是雷雨季节,一时间,道河洪水滔滔,广海被大水阻隔多日,这位佛法高深的僧人也奈何不得。广海立誓要在道河上修一座桥,救民于水火,济世于苍生。大水退后,广海吩咐众弟子四处化缘,并亲选桥址,广求建桥良策,请来岩匠凿石砌墩,砍来百年老松为梁。经一年有余,在河上架起了一座石墩木梁桥。到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木桥经40余年大水的冲刷,石墩多以损毁,桥梁残断,行人走在上面摇摇欲坠,时有小儿掉入河中。里人屯田总辖李元佐、进义副尉梅兴祖,首倡新修石桥。重新在桥上增垒石条,更新木梁。元至顺二年(1331年),祖居佘市桥南岸的大户刘世英,捐款20万,十一月动工,取20里外的太浮山之石增建桥墩,历时6年建成,到至元二年(1336年),一座十墩九孔两堤连拱屋桥建成。桥高二丈六尺,宽二丈七尺,长二十五丈,菱形桥墩,桥上两边建屋,计26楹,中建四阁,左右为轩,南北为门,还建有石浮屠二范,金犀三琢、石犀四座,以镇水邪。建桥用石料十二万零三千方,瓦十万,木料三千方,计工为四十万零六千,六载落成,元太史揭曼硕为之写《道源桥记》。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洪水毁坏4墩,桥上建筑物荡然无存。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按原制重修,比原桥扩三丈、高一尺,建石栏,历时八年完成,邑拔贡陕西兰州知府沈清为之记。清同治元年(1864年),又水毁数墩,同知蒋明章捐巨资,其子蒋锡瑞督工重修。蒋氏父子请来建桥名匠,凿石备料一年有余,人们不避寒冬酷暑;锡瑞诸事亲恭,每日临桥督察,工程质量一丝不苟。佘市桥象一座丰碑,铭刻着临澧人与大自然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铭刻着先贤们的聪明才智,更铭刻着先贤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美德。1964年,临澧县人民政府加强了对佘市古桥的保护,在原桥上加铺了一层钢筋水泥,并在桥南端增建20米钢筋水泥桥。
古往今来,佘市古桥不仅方便了道河两岸的交通,而且佘市桥以它独有的建筑风格,成为临澧一道亮丽有风景。明举人刘坚赋诗赞曰:“蒙泉日出照涣涣,道水西来光灿灿。佘市渡口锁长桥,日移端影添一线。车马汾汾桥上过,水照栏杆尽欢艳。不有骚人来欣赏,无边妙景谁得见”。
佘市桥是江南一带现存石桥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桥,它比全国著名的赵州桥保存还要完好,使用价值要高。目前仍是省、县两条运动干线的公路桥。中国古桥学会认为,佘市古桥的结构设计、建筑风格、工艺水平和保护现状,属我国桥梁建筑史上一绝,现在正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崖墓群
青山崖墓群位于临澧县青山管理局所在的澧水南岸,青山船闸下游一百米,对岸是澧阳平原,东距澧县县城二十公里,西离石门县城十五公里,当地人称洞子眼。2006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崖墓群建立在一个松散的红砂石壁上,属人工开凿,构造基本一致,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共有大小洞穴一百零四个,分两类,一类是单室,另一类是多室。其中六十六号墓较特殊,共有四室,深10.4米,往里延伸,每室要高于前室一个台面。
整个墓葬分布在高50米,宽180米的崖壁上,崖壁的坡度为80°-90°。由于破坏严重,没有发现陶器。清理器物有五铢钱、直百五珠、布泉、瓶形琉璃珠和黄色蓝色琉璃珠,还有铜指环等。每个墓里都有大小不等的人骨残赅。根据资料显示,这批崖墓的构造和出土器物,与四川乐山汉晋墓大体相同。其究竟产生于哪个时代,墓主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不在慈利、石门,而在临澧形成崖墓群,至今是谜。可以说,象青山崖墓群构造之独特,工程规模如此之大,造型之精美,在湖南实属罕见,对研究澧水流域的墓葬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澧史志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