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古今常德>芷兰故实>详细内容

《常德好韵味》故事之一:尧拜师,舜让王

发布时间:2011-06-17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按语:常德市旅游局拟编写一本推介常德的书,初拟书名《常德好韵味》,既可提供给游客,作为普及性读物;更主要是供导游讲解参考,起工具书的作用。开始我被邀审稿,后来他们请我动笔写一点。我是一拖再拖,现在已再无法推辞和拖延了,试着写一些。懒得动笔,就用电脑,发为博文,便于修改和编书时采用。

   

  尧拜师,舜让王

   

      民谚“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非常著名,毛泽东1956年6月写《水调歌头·游泳》时都曾提到。德山有德,是因为人有德,这里曾居住过一位达智大德的圣人善卷,得到尧舜的赏识,尧舜南巡专程到德山,尧帝拜善卷为老师,舜帝更是要把帝位让给善卷。

      尧拜师,古书《吕氏春秋~下贤》篇有记载:

   

      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译成白话,意思是:尧不以帝王的身份会见善卷,面朝北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卷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因为善卷是得道之人,对于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自认自己的德行智谋不及善卷,所以实施学生见先生的面向北面恭恭敬敬请教的大礼。原文最后两句是赞扬尧帝的:尧帝的行为叫做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如此礼遇贤者呢?

      据传尧是在继承帝位12年之后南巡北返途径常德的,鼎城的尧天坪乡就是尧到德山时路经的地方。尧帝南巡,深为三苗之地的社会风气所担忧,特别是进入湘黔,风气更加怪异。但沿沅水而下,临近枉渚,即今德山,情况迥异。正是暮春,桃花盛开,如锦如绣,连绵不断。桃林里面是农田,农民犁云锄雨,非常忙碌。他们一面耕田,一面唱着山歌。帝尧细听歌词,很有意思,于怡情悦性之中,寓有一种劝世醒俗的意味,仿佛在听仙乐,禁不住上前问道:“你们所唱歌曲,是自古就有的,还是你们新近创作的呢?”农夫见来人非同一般,放下犁锄,拱手回答:“都不是,是善先生教我们唱的。”帝尧问善先生是什么人,农夫赞不绝口:”善先生,很有学问,平时待人和蔼可亲。一有空闲,教我们圣贤的道理,做人的规矩,以及古来忠臣孝子贞妇的事迹,和可以做鉴戒或法则的话语。所以,我们这里没有人不佩服他、敬仰他。您听到的歌曲就是他教我们的,这只是其中以一种,他教唱的歌还多呢!”

      帝尧慕名拜访,在枉渚盘桓达数月之久,天天向善卷请教。问得最多的是三苗的治理问题。一天,帝尧谈到三苗实行的政治,虽然有违圣训,但竟能在很短时间风行全境,并影响周边,效力之大令人费解。善卷就给帝尧讲“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不熟,不如荑稗”的道理。古来君主无不口口声声尊重圣贤,但谁又曾躬行践履呢?,这就叫“五谷虽美而不熟”啊,不但无用,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作伪之风。三苗的政治,虽有不妥,但他们君臣上下,说了就做,不停留在嘴上,效力明显,这就好比荑稗,既然成熟,可以充饥,虽不是美食,但比挨饿要好啊!尧深受启发。

      相传帝尧是在得到爱子考监明病重请归的奏报后离开枉渚的。他邀请善卷一起回国都,以便随时请教,善卷却认为自己更适合留在这里做开发民智的工作,执意不去。帝尧只得将善卷所居住的山和地统统封给他。从此,善卷以“帝者师”名扬天下!

      帝舜继位后也南下巡视天下,北归时也按照尧走的路线来到沅水流域。路上遇到盘瓠子弟,与之交谈,彬彬有礼,知道善卷还健在,都是他教育的结果,激动不已,他要把自己的帝位让给这位“帝者师”!事见《庄子·让王》篇: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君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之其处。

   

      善卷推辞的理由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我立身于宇宙之中,冬天穿着皮衣御寒,夏天穿着精细的葛布能够防暑。春天耕耘播种,身体能够劳动;秋天获得丰收,粮食足够一年的食用。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优哉游哉,怡然自得。我哪里会去想承担治理天下的大任呢!哎呀,你真是太不了解我了!”善卷屡次推辞出山,首先是因为他把开发民智视为己任,只想一心一意做好这件事;其次,也很重要的,是他认为尧和舜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无须我取代他们。当然,也与善卷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不无关系。唐朝谪居朗州十年的刘禹锡写有《善卷坛下作》诗,对善卷的心思摸得比较准:“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道为自然贵,名为无穷寿。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舜见善卷回答诚恳也就不再勉强,告辞北归。善卷却担心舜帝及其继任者再来强劝自己出山,离开与舜见面的地方,走向深山,有人说他从此主动担负起保护黄帝在湘西大小二酉洞的藏书,对古文化的传承立下不朽的功勋。

      纪念善卷,见诸文字记载始于隋朝,“刺史樊子盖以尧时隐者善卷尚居于此,故名山。”隋时在德山建有善卷坛。唐代诗人刘禹锡、蔡昆、虚中、齐己都写诗吟咏。到宋,真宗因善卷有功于民,诏许为善卷主祠封墓;宋徽宗更赐号善卷为“高蹈先生”。宋代建筑有名的是袁申儒捐资兴建的楚望亭、临睨亭和仰止亭。元朝遭兵燹,明清恢复,有祭祀活动。

      宋人作的《善卷祠记》,赞扬道:

      德山苍苍,德流汤汤;

     先生之名,善积德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