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古今常德>芷兰故实>详细内容

《常德好韵味》故事之二:屈原汉寿沧港见渔父

发布时间:2011-06-19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屈原,郦道元说他是湖北秭归人,有争议。为准确起见,《辞源》说他是战国楚国人;《辞海》则只说他是楚国贵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专家考证屈原祖籍为湖南汉寿县,有汉寿县株木山乡全赋村楚墓出土的“武王之督”青铜戈为证。武王,是楚武王屈瑕,屈原的祖先,汉寿一带是他的封地。

      《史记》记载屈原一生中有三次被朝廷排挤,分别用“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放流”以及“顷襄王怒而迁之”的标志性语言表示,发生时间分别在楚怀王十六年、二十六年和顷襄王十二年。第三次,屈原渡江南行,主要活动的地域在沅澧流域,最后在汨罗投江自沉也是从这里出发的。此前,他回到老家汉寿,在今沧港见到渔父,一席交谈,表白自己的心志。这次会见,《楚辞·渔父》有记载。这篇作品不是屈原写的,但郭沫若先生认为其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思想和生活的人”,所以它是研究屈原的重要资料。

      屈原被放逐,来到江边。他披散着头发,在荒野草泽上且行且歌,脸色憔悴,形体枯槁。正在打渔的渔父看见他这个样子,就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此地呢?”屈原说:“全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保持干净;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依然清醒,所以我遭到了放逐。”

  渔父说:“一个休养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圆通地随世俗风气转移,全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你为何不随波逐流?众人都昏醉了,你何妨也跟着吃点酒糟和薄酒,使其醒醉莫辨啊。为何要守身如玉,而自己招致被放逐的厄运呢?”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弹去;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们怎能以清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垢的事物呢?我宁愿跃入江潭之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自己高洁的操行,受到世俗的污染呢!”

      渔父听了三闾大夫一席谈话,更加钦佩他品德高尚。望着屈原,莞尔一笑,敲打着船舷,慢慢离去。他边划桨边唱着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渔父》所记述的是屈原在汉寿的活动呢?理由有两条:

      其一,从渔父所唱的歌词中有“沧浪”这个地名,据清代著名学者蒋骥考证,“沧浪”,水名,“在今常德府龙阳县,本沧浪二山发源”。今汉寿县仍有沧港镇,在县西8公里处沧水南岸。宋僧文莹《湘山野录》谓曾于此置沧水驿。明、清称沧港市。镇西有三闾大夫祠、濯缨桥遗址。

      其二,从《渔父》所记内容来看,也应该是屈原第三次被“怒迁”即流放江南时的情形,那些认为沧浪之水在汉水北部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此时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初逐时,屈原心系怀王,并未停止为楚国效力,曾一度出使齐国,几次当面规劝怀王,根本无暇“行吟”。至于容貌,更不会是《渔父》文中所记老态龙钟,须知他初逐时还很年轻,情绪也不会如此沮丧。特别是根据屈原与渔父对话所表示的态度:“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之中,更应该断定它所记述的是屈原晚年情形,此时他不仅下了必死的决心,而且还选定了自己的葬身之地。

      屈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大部分著作就创作于第三次流放的沅澧流域,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列他读过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在这里创作的。屈原著作描写了古常德地域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能够折射出常德辉煌的人文背景和历史地位。难怪刘禹锡在一千多年后谪居朗州时,还感到“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