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洪谟被“罢归”的探讨
陈洪谟是常德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生于明朝成化10年 (公元1474年) ,卒于嘉靖34年 (公元1555年) ,享年82岁。
陈洪谟22岁中进士,曾当过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兵部左侍郎等官职。嘉靖 9年“为首相张璁所中,罢归”故里 (见《治世余闻·点校说明》) 。回到常德后,著书课子,居家20余年。著有《治世余闻》、《继世纪闻》、《静芳亭》诗集、《嘉靖常德府志》等著作,为明史研究和地方志的续成留下了可贵的资料。
他何以被“罢归”?虽《明史》未为其立传而无明确记载,但从《明史》嘉靖初年“大礼仪”事件有关记载中可以窥见,陈洪谟是由于遭到首相张璁“宿恨”而被“罢归”的 ( 见蒋信著《陈洪谟行状》)。
所谓“大礼仪”之争,发生在嘉靖即位初年。正德皇帝朱厚照无子,死后由堂弟朱厚璁继承皇位,帝号嘉靖。以内阁大学士杨廷和为首,力主按照“礼法”由朱厚璁以子承嗣,称正德 (武宗) 皇帝为皇父,称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方能配享太庙。对如此“礼仪”,嘉靖皇帝极为反感,屡开廷议,欲以生父生母为皇考妣。然而,由于杨廷和等反对势力太大,而久议不决。此时,被贬到南京的张璁感到是一难得的政治机遇,于是联合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上书,要求嘉靖皇帝“速下诏旨,循各考实,称兴献帝 (嘉靖生父) 为皇考。”嘉靖帝大喜,于是,决意称生父为皇考,并准杨廷和去职归里。同时,召张璁、桂萼入京重用。可是,仍遭到了反对者的强烈抵制。公元1524年7月,竟发生了有六部九卿官员237人集体在左顺门下跪哭的反对之举。嘉靖帝大怒,派锦衣卫廷杖数十人(其中16人因杖伤毙命),抓捕待杖者134人,以镇压手段平息了“礼仪”之争,嘉靖帝称生父为皇考亦如愿以偿。
张璁也因此受到重用,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主内阁,执掌大权。在朱厚璁的支持下,以“大礼议”中的态度划线,对反对派官员进行打击报复,或下大狱,或罢职免官。 陈洪谟在此事件中,虽不见记其行止,但从他的著作中也可窥见是同情反对派的。故张璁以其“宿恨”将他划入“反对派”,与桂萼联手,借兵部一偶然事故将其“罢归”,以排除异已,是完全做得出的。若此,这对陈洪谟亦是不幸中之有幸,故能高龄善终,实也难得。(插图:周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