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古今常德>芷兰故实>详细内容

“木奴”的来历

发布时间:2010-01-08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以柑橘比喻“木奴”并载入典籍,是源于三国时李衡在汉寿种橘的故事。

  据《辞源》记载,柑橘原产我国,以我国中南部最宜栽种。当年,屈原把柑橘当做文化现象 而写下千古名篇《橘颂》,固是表明他要效橘树质朴坚贞的品格而公忠谋国,但对柑橘的发展进程亦产生了深远影响,湘楚大地多有种植。柑橘在常德很早就是农家一项重要经济作物 ,所谓勤于种橘,衣食足用。凡此,在当时也不失为小康之家。因而,就连三国时的丹杨太守李衡在汉寿县大泛州种柑橘也比做畜奴,故称“木奴”或“橘奴”。其境界虽不如屈原那样高雅,但以经济意义而论,却也颇有见地。

  如今,柑橘生产已成常德市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大农产品品牌。尤以石门县产的品质为优,每年柑橘文化节,不仅橘醉文人墨客,更引得橘商云集,大量采购,远销海内外。此等盛况, 何异于宋朝人可频瑜作《洞庭献新橘赋》所言:“珍果斯出兮诸夏或无。其价可重,其味可珍。献芹者既非其匹敌,献桃者何足与等论。美哉!植物斯多,结实者众,斯橘也!独专美 于当今。”(节录自《洞庭湖志》)。 

  李衡原本襄阳人,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后流落武陵,娶贤女习氏为妻。

  孙权晚年,吕壹操弄权柄,大臣畏惧,莫有敢言。李衡很有辩才,经人向孙权推荐,任为郎 官。李衡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使吕失宠,因而得以“显擢”。后为吴国权臣诸葛恪的司马,为恪出谋划策。诸葛恪被诛后,求为丹杨太守(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县)。此时,孙权的第六个儿子琅邪王孙休被吴帝孙亮徙往丹杨郡。李衡对孙休多有不敬,“数倚法侵削之”。其妻习氏数劝李衡善待,衡拒而不纳。

  公元258年,孙亮被废,孙休当让了吴帝。此时的李衡大感忧惧,对习氏曰:“不用卿言,以至如此。”并打算投奔魏国。习氏劝阻曰:“不可。君本为庶民耳,先帝相拔过重,既数作无理,而复逆自猜嫌,叛逃求活,以此北归,何面见中国人乎?(指吴国) ”。衡问:“计何所出?”习氏曰:“琅邪王素好善慕名,方欲自显于天下,终不以私嫌杀君明矣。可自囚诣狱,表列前失,显求受罪。如此,乃当逆见优饶,非但直活而已。” 李衡听从其言。自缚自囚,向孙休请罪。孙休发布诏命说:丹杨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动拘囚官署。昔日,管仲射齐桓公之带钩、寺人斩重耳之袖口,是在君为君,各为其主。故宽宥了李衡,仍遣他回丹杨任太守,又加封为威远将军。

  李衡为官至此,倒也清廉,无甚家资,遂与妻议欲置家产为子孙谋,习氏很不赞同,说:“人患无德义,不患不富,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但李衡仍暗中派人回龙阳汜州 (今汉寿泛州) 兴建住宅,种植柑橘千株。临终时对儿子说:“汝母恶我治家,故贫如此。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以上见《三国志·吴书》卷三,郦道元《水经注·沅水 》) 。

  李衡种橘,以“木奴”相称,后来便为一些诗文大家所引用。唐朝元稹曾有诗写道:“绿粽新菱实,金元小木奴。”杜甫亦有诗曰:“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李衡在大泛州的故址,刘禹锡被贬为常德司马时也曾游过,他在《武陵书杯》诗中写道:“沈约台榭故,李衡墟落存”。(插图:周志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