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古今常德>芷兰故实>详细内容

京城的常德会馆

发布时间:2010-01-07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会馆,《辞源》释义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据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考称: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于嘉靖、隆庆年间(即公元1522—1572年)。凡出入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

  常德在北京的会馆兴衰历史印证了上述说法。

  馆址设在闹市区。据陈启迈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修撰的《武陵县志·公舍》记载:“常德会馆在京师鲜鱼口长巷第四条胡同。”今查阅北京有关“胡同”历史资料,鲜鱼口长巷位于前门大街之东侧,现已扩为鲜鱼口大街,是由元代鲜鱼交易市场演变而来。原来的长巷内商铺林立,会馆、戏楼、客栈、小寺庙星罗棋布,至清代发展成为仅次于大栅栏的商业街。沿此长巷侧翼大小胡同数十条,其中主干胡同有十条,尤以前几条胡同口为最繁华之地段,常德会馆就设在第四条胡同内,为四合院建筑。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北京市还存有会馆370多个,后被没收或收购公用,少数仅存的会馆也失去了会馆职能,成了一种纪念性质建筑或旅游胜地。随着这样的变迁,常德在北京的会馆亦不复存在。

  会馆建于明万历年间。会馆是由在京的常德籍官员、士绅捐资兴建,馆舍落成时有常德籍名士王佐篆书“爱鼎堂”匾额悬挂堂中;龙膺题写楹联:

  发迹仙源褒神鼎碧涧桃花隐隐云中鸡犬;

  举头帝阙集华簪玉河杨柳纷纷天上夔龙。

  以龙膺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中进士在京为官至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离京做地方官推考,常德会馆可能建于其间某年。

  会馆的职能。主要是为常德籍进京应试者和入京公干官员留寓以及在京官员、士绅集会服务。不少人跻身官场后,为感念会馆提供的方便,多有解囊捐助,以维持会馆的正常运转。康熙五十四年,常德籍的浙东江山县令汪浩奉旨进京“面圣”,就是寄寓常德会馆得以事成,留在京师任“主事”后,捐银并募郡人之资重修会馆,撰有《重修常德会馆碑记》,载入《武陵县志·艺文志》中;后来,郡人杨超曾、杨健、黎学锦、龚大年、刘梦兰等人也相继捐资维修会馆;至咸丰年间,会馆经费难以维继,陈启迈“倡捐佃房一所以为岁修费用”,在草厂八条胡同花银250两购置一所房屋出租,租金收入作为会馆维修及馆员开支。

  常德北京会馆匾额上的“爱鼎堂”三字,寓意“鼎甲蝉联,来汇京邸”,加上龙膺那副含义深邃,气势恢弘的楹联,充分闪烁着常德历史上的厚重文气和人才辈出敢于问鼎上进的光彩。自会馆建立以后,众多常德士子赴京应试,多寄寓馆中得其所便,而后金榜题名,“鼎甲蝉联”,其中不乏谋国干臣和封疆大吏,诸如:官至太常寺正卿的龙膺、担任过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的杨嗣昌、戴君恩,当过两江总督的杨超曾、任过闽浙、云贵两届总督的赵慎畛、做过江西巡抚的陈启迈等;至于外放的“百里侯”(即知县),如像乾隆年间从武陵县港二口走出的周瑜后代周立斋,考中后被派往台湾诸罗县(今嘉义)造福一方者,更是不胜枚举,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各领风骚,都有所贡献。(插图:周志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