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架 城
笔架城之所以远近闻名,究其原因是一个“奇”字。
一奇是奇在全国没有第二个笔架城。据1982年湖南省出版的《常德地名录》记载:“此项建筑,为武陵城所独有,历届修整城墙,均未拆毁”。
二奇是奇在笔架城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传说之一:元代大将哈珊镇守常德时居功自傲,认为只有梁山(位于市区北10公里处)当笔、沅水做墨,才能写完他的功劳。这样,他就建造了搁“梁山笔”的笔架。
传说之二:因为有了孔庙,这才建了笔架。不然,孔老夫子写了文章,他的那支如椽大笔往哪儿搁?全国孔庙又何其多也,独常德有其笔架。
而流传得最广的则是明代杨嗣昌的“城加3尺、桥修7里、街修半边”之说。所谓“城加3尺”,指的就是在原笔架城上面加高了的3尺。当时明王朝的昏君朱由检被杨嗣昌骗过了,以为他是在城的四周加高了3尺,还给他记了功。
除了邀功请赏,还有一传说似乎可信: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从江面上攻城,杨嗣昌建了笔架城,这样既可瞭指挥,又可护身。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是这样的:笔架五垛墙,能把箭来挡;
几人可护身,可藏一头羊(杨)。
看来笔架城又是一座军事建筑。
传说也罢,事实也罢,但笔架城作为名胜古迹到底保存下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笔架城孤零零地耸立在大堤上,没有古木怪石为它映衬,听不到鸟语,闻不到花香。但有心人会发现,笔架城却有赏不完的美景:春天里碧空如洗,远可眺孤峰塔之雄,近可观一桥飞架;夏日里洪波滚滚,伫立在笔架城头,可领略苏学士“大江东去”的神韵;秋天里信步于城下听渔歌唱晚、赏秋江秋月;待到万物萧疏的冬天,置身于琼瑶世界,看天公吹棉扯絮,那一番享受妙不可言。
而今,大堤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诗墙,但笔架城依然屹立在原址。
(武陵区党史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