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皂市水库风光如画
皂市水库养在深闺人未知,她的秀美、她的迷人,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个骄阳似火的星期天,我同县老年摄影协会的同伴们一路领略了石门县皂市水库的秀美风光。
来到皂市水库,首先印入我们眼眶的是那笔直的公路和宽阔的泄洪道,还有那横截渫水的“铜墙铁壁”——水库大坝。公路、洪道、大坝,加上洪道旁那整齐的绿化树,以及蓝天白云,给水库前景铺就一幅美丽的画卷。皂市镇政府一位领导介绍,皂市水库是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效益工程,大坝顶高程145米,最大坝高88米,坝轴线总长341米,水库总蓄水容量14.39亿立方米。该水库的建成,为皂市下游尾闾地区防洪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诸多好处。防洪标准也由7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来到湖岸,又是另一番景色。若大的湖面,山水交融,水天一色。我们漫步湖边,只见几艘橘红色的机帆船和鱼肚色的游艇停靠岸边,似静似动,时起时落。走近船头,只见一位漂亮的姑娘向我们频频招手,似乎在说,“风景这边独好。”据说,皂市水库建成蓄水后,过往行人较多,一些村民便抓住商机,自制了小木船,开始渡人和渔业生意。尽管运营手续不很完备,驾船技术有待提高,总算给当地人们提供了一些方便。
我们每人花了15元钱,坐上了漂亮姑娘的木制机帆船。船虽然简陋、破旧,但通光通风,便于观景。9时30分,这是规定的开船时间,我们随着机帆船隆隆的马达声,缓缓的驶上了湖面。此时,我完全忘却了繁忙的都市生活,用心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融的那一刻。我观望四周,凝视湖面。只见远与天邻,铮亮明镜,平整洁净,它象墨绿的翡翠,凝碧晶莹;更象神奇的聚宝盆,储满春意,孕育着丰收。刺眼阳光,使湖面放射出耀眼的金光,使游人欲看不能。微风轻拂,湖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素绢在湖面上飘动。待风过后,平静的湖面印上了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繁花奇葩的倩影,更是别有情趣。哇!皂市水库太美啦!此时我在想,大自然的美,如果全部印证到每个人的心灵那该是何种景色呢……。
机帆船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驶到了水库最深最宽处。一位同船老者说,水库最深处有60多米,湖宽有500多米,洪水季节水深可达70多米。我走出船舱,来到船尾,仿佛到了另一个天地。四面湖波,银光朗映。机帆船的快速行驶,把湖面一分两半,放眼望去,如万顷波涛,又如一股晴雪。老者说,这就是十里长潭。当地农民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望三里三,三望出长潭。说的是当时的长潭路远而难行。民国《石门县志》也载:十里长潭一带北岸陆路,乙亥(1815)夏毁于水,行人苦之,由保安团以兵工数千修复始通。现在,随着皂市水库的修建,十里长潭右岸已建成一条直通各地的康庄大道。
驶过十里长潭来到袁公渡,似乎到了壶瓶山脚下。两边高山峡谷,湖中高山插入,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再加上游船、渔船在山水之间的穿梭行驶和天空云彩的陪衬,犹如世外桃源。这山,这水,这画,无不唤起人们来几首打油诗:
渫水秀美泛青波,中外游人知几何;山水交融增特色,天时有利农家乐。
袁公渡以前是一座繁华的小集镇,我记得小时候步行30多公里交公粮,就是送于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袁公渡在大跃进时期成立了人民公社,以后又改乡政府。现在成了一片湖海。这里水域宽阔,水色时变。是黄水、渫水、温水及仙阳河水汇合处。黄水以地藏雄黄而得名,与壶瓶山流下的渫水相合;温水以地下温泉而得名,与下阳河、(峡谷河)仙阳河水在两河口汇合流入袁公渡,与渫水、黄水汇集归入皂市水库。这是皂市水库的主要水资源。袁公渡也是通往西北各乡旅游景区的枢纽地。经水路西行到龙王洞景区;顺渫水而上穿越大峡谷到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往北行,顺温水到维新新镇、热水溪和待开发的下阳河自然风景区;往东行,顺仙阳河到维新古城堤。相传是古渫阳县故址,遗迹其说最晰。加上因皂市水库移民后存下的残垣断壁,给人们留下了怀念和痕迹。皂市水库犹如一条绿色的“长龙”,盘踞了全县55平方公里的土地,涉及石门和慈利两县的9个乡镇,100个行政村,700个村民小组,3.8万人移民搬迁。其中维新镇就达2.2万人。但皂市水库的修建更多的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发展机遇和美好的未来。石门县委、县人民政府把皂市水库作为全县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维新镇政府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对峡峪河、热水溪进行旅游开发,特别是新镇房屋建设,体现了“徽派”建筑风格。这种观赏性、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为皂市水库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皂市水库之美,必将成为石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主要旅游风光带。
皂市水库大坝
库区风光:白云青山碧水
库区风光:白云青山碧水
库区风光:白云青山碧水
水库内的游船
小型船队
水上游览
水库右岸的公路
公路桥梁
水库边的青山
靠后新建的小区
皂市镇街景一角
水库夕照
(石门县党史办供稿)(常德史志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