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古今常德>文化丛谈>详细内容

壶瓶泼酒醉群峰
<FONT face=仿宋_GB2312>——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纪实</FONT>

发布时间:2009-05-26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壶瓶云海              李新东摄

  山有南派北派之分,南派山水典雅秀丽,北派山水雄巍壮阔。而在石门、鹤峰、五峰三县市的交界处,壶瓶山却与众不同,集雄奇、伟岸和灵秀于一身,千奇百态,巍然屹立,最高峰海拔2098.7米,总面积达66568公顷,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横亘于武陵山脉北支的太清山系之中。珍禽异兽行走其间,怪石奇峰千姿北态。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而上,新建的房屋令人耳目一新,新立的宣传牌醒目入心,新植的花木摇曳多姿……见证了壶瓶山近几年来的大发展、大变化。

  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壶瓶山保护区因其主峰壶瓶山是湖南最高峰,素有“湖南屋脊”之美称,保护区位于石门、五峰、鹤峰三县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山地气候,因北有太清山山系,西有武陵山脉作屏障,造就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壶瓶山成为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并成为世界现存珙桐、华南虎等原生种群的栖息地,被誉为华中天然动植物园、动植物基因库。

  自从在壶瓶山发现华南虎综迹,珙桐后,各级政府对壶瓶山的保护管理十分重视,1981年成立了壶瓶山自然保护站,1982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壶瓶山为省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82年底,设立湖南壶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区。此后管理区党委、政府对保护区的建设极为重视,力争将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组织邀请了大批科学、技术人员对壶瓶山进行多次科学考察和研究。在保护区主任张国珍的领导和指挥下,历时八年,辗转14个省市,拜访领导、专家240人次,累计行程10万余公里,终获成功。

  1991年3月,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要求-湖南省常德市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提案,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94年6月,终于国办发了文件批准建立“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设与保护并重

  壶瓶山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管理局一班人既没有坐吃山空,也没有坐等花开,而是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的工作中。现任管理局局长张国珍是个不善于附和,不说多话,更不说假话的质朴人,他扎根山区,身先士卒,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渴了就喝矿泉水,饿了就泡方便面吃,一面深入一线精心组织规划,考察实施,一面领头撰写报告、计划、论文,积极争取建设项目资金,为壶瓶山建设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其中他撰写主编的《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集于2004年9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紧接着又编写了《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确立了总体目标。2007年,他和康祖杰、田书荣撰写的论文《壶瓶山自然保护与利用研究》获国家林业学术文章优秀奖、论文《壶瓶山维管植物特有类型研究》获湖南省植物学会学术报告一等奖;因此他多次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在他的引响和带领下,全体工作人员也全身心投入保护区建设,加快壶瓶山的建设速度。  

   27年来,张国珍带领团队挥汗如雨,辛勤耕耘,硬是把一个公路不通,手机没信号,没有自来水,点桐油灯,住木板屋的地方变成了通水泥路,通电,通手机信号,通网络,喝自来水,住标准间的地方,把一个吃饭后只能闲聊睡觉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可以看电视、上网、看风景的好地方。目前,保护区一二期项目建设已经完成,包括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教育四项工程,共投入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在一二期项目实施中,壶瓶山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计名利,顶烈日、抗酷暑,克服毒虫、毒蛇咬的危险,在海拔595米~1851.2米的高山丛林中,攀悬崖,越沟壑,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勘察地形、测置样地、确定工程施工点,晚上查资料,算数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仅20天就编制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方案以及工程项目设计、工程资金预算。二期项目建起了野生动植物监测(环境监测)点、生态定位观测站、气象观测站、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防火了望塔、珍稀植物园、标准规范化植物标本室、标准厨房和洗澡间,新建综合办公大楼1500平方米,完成4个管理局、12个固定哨所、4个检查站、6个观测站的办公用房建设,总建筑面积8926.8平方米,制作各类界牌、标桩、宣传牌600多处,让壶瓶山这颗深山明珠面貌焕然一新;三期项目工程华南虎种群野外放养开始实施。

  2008年 7月,国家林业局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壶瓶山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动物面临的致危因素等进行全面考察,科学评估重建华南虎野外种群栖息地的适宜性,探讨人工繁育华南虎放归自然形成种群的方法,制定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华南虎野外种群恢复与栖息地重建总体规划

  壶瓶山从1982成立自然保护区以来,665.8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很好地保护。为此,国家林业局对华南虎野外种群恢复与栖息地重建项目选择了壶瓶山,计划在壶瓶山通过人工繁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来拯救华南虎。

  创造辉煌

  壶瓶山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特有树种和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206科、840属、2200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47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为世界上仅有的珙桐原始种群分布区。珙桐是壶瓶山的宝贝,是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此外,还有钟萼木、红豆杉、银杏、等珍贵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陆生脊椎动物27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其中一级5种,二级50种,省级111种。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金雕、林麝、大灵猫、大鲵、水獭、穿山甲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壶瓶山自然风光优美,有秀色迷人的天然湖,有激荡风云的大瀑布,有苍翠欲滴的人工林,有浓雾紧锁的壶瓶山主峰,在那里可以“一览众山小”,领略人生的另外一种风景

  这样的一座宝山,护林防火工作尤其显得重要,管理局按照“生态立区、玈游活区、绿色强区、科研兴区、”的思路,把保护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完成了局、站(4个)、点(9个)三级管理体系,把护林防火职责横向落实到边、纵向落实到底。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些名字:张国珍、康组杰、田书荣、廖先盛……是他们常年坚守在山上,守护着这方的安宁和美丽。

  58岁的廖先盛是一位从部队转业的老干部,是第一任保护所所长,为壶瓶山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已经在壶瓶山上坚守了20多年了,常年一个人在山上转,感到孤单的时候,就喝两口包谷酒,喊上两嗓子,一来可以壮胆,二来可以吓退进山的不法人员。年轻的同事每次回到山里,讲起城里的现代生活,他简直像听天书。他说,我也想进城感受一下现代文明,但这么大座山怎么离得开人呢?如今他的儿子廖庆义也秉承父业,在壶瓶山勤勤恳恳地工作十多年了。一位朋友初次到壶瓶山游玩,尽管感觉风景秀丽、绿水青山,但住了两天后就要求下山,他说:“一个人在这里太寂寞了,寂寞得让人心慌。风景好也不能当饭吃啊。我要向那些长期坚守在壶瓶山的人表示敬意!”正是这样一些壶瓶山人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防护,创造了壶瓶山27年无火灾的历史记录。

  辛勤的耕耘结出了硕果。近年来,壶瓶山保护区多次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只有短短10多年历史的壶瓶山又在向国家级文明单位迈进,正逐步把保护区打造成“全国一流自然保护区”、“常徳名片”。 的确,我们要向壶瓶山保护区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保护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