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招屈亭三闾港
我国人民熟悉的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楚国的三闾大夫。由于楚怀王父子庸懦无能,听信谗言,致使强盛的楚国日渐衰败。具有政治远见、竭力主张改革内政的屈原竟两次遭致流放,先后过了20多年的流浪生活,30岁左右被放逐到汉化,48岁又被流放到江南,远至偏僻荒凉的溆浦,饱尝了9年的辛酸,最后在国家破亡的悲愤和绝望中,于公元前278年投汩罗江自沉,结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白高尚的一生。
三闾港
屈原被流放时,从湖北武昌乘船,经过洞庭湖,溯沅水而上,在秋冬之际到了常德。当时风冷草枯,沅江水浅滩高,船不能上行,屈原只得停船靠岸,在现今常德市东门口城墙边住了下来。
屈原满腔的爱国热情付之东流,治国安民之才无从施展,流放途中,闲愁最苦,常常倚楼仰天长叹,遥望白云深处,想京都渺渺,不禁肝肠欲裂,凄然泪下。据传说,有次正当他愁闭难捺的时候,不料歌舞之声阵阵入耳。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便信步出房,走入一陋巷,来到神庙里,看见在昏暗的灯光下,装扮一新的男女正在乐器的伴奏下,热情对歌、翩翩起舞。一些老人和小孩围着观看,甚为热闹。屈原悄然无声地来到人群中,也被那粗犷的歌声,奔放的琴曲陶醉了,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自此,屈原听歌看舞的次数也渐渐多了,便和常德的一些平民百姓交上了朋友,还经常写些歌词,把自己的理想、悲愤也写了进去,叫百姓去演唱。后来唐朝刘禹锡在写《竹枝词》时说:“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三闾桥
又传说有天下午,屈原兴致较浓,步履匆匆,出常德东门折北,行至两里多路,来到一个长长港边,在一个土坡上蹲了下来,临水而钓,轻轻地伸出了竹竿。不久,冷风渐起,刮得脸上象针扎鞭抽,天边的乌云急剧压来,遮住了落日的余辉,小路上,乞讨的老人牵着哇哇直叫的小孩在蹒跚赶路。屈原站起身来,举目远望,看到乡村冷落,田园荒芜,残破的楚国山河氵蒙 氵蒙 一片。顿时,他想到强秦贪得无厌,弱楚朝不保夕,无限的国愁乡思又涌上心头,不免愁肠千转,愤恨交加,便扔下钓竿,拽起衣角,快步回城,到了住舍就挥笔疾书。此时,他滚烫的心胸怒火在燃烧,满腔的热血在周身奔涌。他为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而自慰,“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也为无人了解自的一片忠贞之心而难过,“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他发誓即使这样过着穷苦的流放生活,也决不改自己忠国爱民之心,“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艰难的漫长的旅途中就这样写下了《涉江》、《哀郢》、《怀沙》等千古名篇。
冬去春来,沅水上涨,屈原便从德山三滴水出发,乘船而上,依依惜别常德。
招屈亭
常德人民出于对伟大诗人的怀念,在他殉节后不久,在他居住过的东门城墙边(现常德市城东打铁街闸口)修起了一纪念亭,起名“超屈亭”,立此亭以招屈原,亭后即为屈原庙。在他游玩过的常德德山盖起了屈子祠,并把他曾掌竿垂钓的港称为“三闾港”。每年端午节,还携带粽子,划着龙舟,在离三闾港出口处不远的沅水江面上凭吊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唐刘禹锡在《竞渡曲》中说,划龙舟始于常德。可见常德人民对屈原多么崇敬和怀念!
(武陵区党史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