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花瓦塔的传说
花瓦塔 王承雄摄
花瓦塔又名宝塔寺塔,位于澧县县城北约40公里湘鄂交界的宜万乡花瓦村。该塔座东朝西,为密檐式八方形砖塔。全塔为七层实心,高22米,底径6.1米。基座正北设有拱门和门道与地宫相通。全塔造型简洁古朴,雄伟秀丽,是全省唯一保护完好的北宋初期砖塔,198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人们为什么要在花瓦村修这座宝塔呢?相传天地初开的时候,地上除了那莽莽苍苍的昆仑山,就是茫茫大海—片。一天,玉皇大帝召来各路神仙临朝议事,议定要给凡间生灵栖息繁衍的空间,当即指派独龙大仙与白鹤仙子一道从昆仑山出发,向着东南方向行走。而独龙大仙与白鹤仙子用他们的肉身在身后造下了一串迭嶂起伏、绵绵数千里的山峰、绿地之后,便永远地沉睡了。
天地生万物,日月润龙脉。经过多年的日月滋润之后,当年独龙大仙与白鹤仙子所造就的山峰、绿洲之脉已渐渐衍化显现。到了北宋初年,一位童颜鹤发姓刘的阴阳先生,顺着当年独龙大仙与白鹤仙子行走的路线赶脉,便赶到了花瓦村。他发现龙头就在这里。刘先生在龙眼上轻轻地刨开表土,从怀里掏出一枚铜钱郑重地埋好,确认压着了这龙脉之后,才走下山去,住进了黄家。事有凑巧,没过多久,又有一位姓赵的中年人,夜观天象,发现太微、紫微二星高照,便也一路顺星、顺脉赶来,在确认了这脉气的凝集点之后,便顺手扎下一根针去,以此为记,然后借宿山下李家。
黄、李两家山地相连,而这龙眼又恰好在这两家山地的交界处,黄、李两家各自带上阴阳先生上得山来,谈起了这龙脉的归属问题。黄说,这龙眼归他家,龙眼上有铜钱为证。李说,这应该是李家的,不信有锈花针为证。于是,刘先生将土扒开,发现就在他放的铜钱眼里,一根闪亮的锈花针稳稳地插在中央,不免愧疚起来。李家主人忙还过礼说:这是上天赐给我们花瓦入的福气,倒不如让这好福气为我们共同带来更好的日子。这样,李家与黄家一起牵头,在这龙眼上修建起了这座宝塔,接着,又在宝塔周围修了三进四合院式的寺庙,将这龙脉留在了花瓦村。
花瓦寺里供奉着如来、文殊、观音菩萨,人们想借此来保佑地方平安,生活幸福。但在过去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花瓦塔人却没有享受到龙脉给他们带来的福祉,得到的只有水深火热的苦难。
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花瓦塔的龙脉似乎才有了灵气。花瓦人在“龙脉”上搞多种经营,一心一意奔小康,仅柑橘、橙子就引进丁好几个品种。一到收获季节,枝上挂满了黄灿灿的金球,近的销到了福建、新疆,远的还销到丁俄罗斯。花瓦塔人的生活已是蒸蒸日上。(澧县党史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