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路的变迁
梁亦非
解放时的光荣路是一片蛮荒之地,是个“水窝子”。仅从这地方的旧名便可见一斑:龙王庙、荣王寺、马木桥。对马木桥这个名字,不少土生土长的常德人都耳熟能详。其他两个称谓,知道的人就少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这里还是野草丛生,鸟兔出没之处。一些大大小小的水泊星罗棋布,一片高矮不等的土包子与水泊相连。现在市三中、宏宇山庄、再就业广场等地段,当时都是“水色天光”的景致,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常德市渔场的渔池。那些杂草丛生的土包子还有一个恐怖的名字:乱葬岗,无主的荒坟遍布其中。后来开发时,人们曾挖出累累白骨和一具清朝的棺椁。这里是当时尚不繁华的常德城的郊外。护城河的经过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护城河从贾家湖流向南石昏,经光荣路时与这里的水泊也连了起来。在现市交警办公大楼地段,河上架了一座简易木桥,以方便人们来往。这桥便是马木桥,地因桥得名,这里也就叫马木桥了。当时,在马木桥零星住着些种田拌土、栽稻种菜的人。他们辟地垦荒,以勤劳的双手养活一家人。这荒野地是他们孩子游乐的天堂。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孩子们打着片赤脚,在地里摘篙子、扯胡葱,晚上,家里便弥漫着野菜的清香。他们上树寻鸟蛋,下河捉鲫鱼。那里的水好,捉到的鲫鱼肉肥味美,是上好的“牙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光荣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马木桥的宁静被打破。城市的繁荣推动着城区的扩展,当时的城市管理者决心向马木桥一带“移民”。一批建设者开赴马木桥,机器轰鸣、人声喧嚣中,杂草荆棘被砍走,山包被削平,水泊被填没,一排排新木房很快竣工。大批住在高山街、大河街的居民搬迁过来,成为这里的新主人。随后,建起了菜场,蔬菜公司等单位般过来了,马木桥热闹了。
原居委会主任文广秀就是那时侯搬过来的。那是1967年5月,文广秀等13户高山街居民举家搬迁来到马木桥。房子已修好,都是二十多平米的木板房,连片建设,一排好几户,屋顶连成一气,一律青色小瓦,木板壁。文广秀老人回忆,当时,大家心齐啊,统一拆旧房,统一分新房,也没听见有争吵和纠纷,都是你帮我我帮你,亲如一家。新房在当时还是算不错的,现在看来,就简直不值一提了。“房子矮,又小。家里有间房,放一张床后,门就只能半开了。人进进出出,只能侧着身子走。”文广秀老人回忆说。
六十年代末,马木桥迎来新居民——一批老红军加入到居民队伍中来。他们是从新村荣军宿舍搬迁过来的。领导考虑到这里的空气好,环境佳,更有利于这些革命功臣休养。老红军的住房都是两层的红砖楼,二楼铺木地板,两户或四户合住一栋。一部分红军楼还带院子,这可以说是当时最气派的私家宅院了。老红军们在院子里种几垄菜,养几只鸡,别有风味。这批老红军分属军分区干休所和市老干所管理。其中, 军分区管理的5人,包括赫赫有名的张司令员。张司令员退休前是武汉军区警备区副司令员,副军级职务,是当时常德所有老红军中年龄最大,军衔最高的。市老干所管理的有老红军24人,老干部8人,老红军遗属5人,共计37人。老红军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一片荣耀,马木桥的居民感到走路都精神多了,说话也底气足了。当时,居民区的主道是一条烂泥巴路,每逢下雨,居民大多穿木屐踏过,一不小心弄一脚黄泥巴。附近草制品厂运货的“老解放”也经常陷在泥坑里,叫苦不迭。老红军刚过来,这条路便得到了整修:疏通了排水沟,路面填上了石灰渣和煤渣,经过碾压,整饰一新。人们带着感恩和崇敬的心情将这条路取名为“光荣路”。从此,“马木桥”这个叫了几十年的名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光荣路”这个见证时代发展、记载着人们特殊情感的名字由路拓展到社区,沿用至今。
2006年9月拍摄的光荣路
对老红军,人们是用近乎崇拜的虔诚心态来对待。看到老红军过来,老远停下来,微笑着招呼,拧着孩子的耳朵让喊“爷爷”;买菜买东西排着队,老红军来了,自动退开,把最前面的位置让给老红军;买青菜时,老红军篮子里的最新鲜;买肉时,老红军割的精肉最多……这几乎成了光荣路居民心照不宣的规矩。老红军们也经常参与居民组织的活动,到附近的大中专院校和有关单位演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热心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给小学生讲过去的故事。不久,市文化局、劳动局搬过来了,滨湖公园建成了,市渔场成立了。光荣路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1986年,市委市政府重新选址,在茉莉村地带建起新的更漂亮舒适的“老红军宿舍”。随后,光荣路健在的老红军们陆续搬到了茉莉村。军分区管理的老红军也陆续搬走。至此,光荣路的“老红军时代”宣告结束。老红军传统和精神却深深留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在居委会的带领下,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办起洋铁桶厂、塑料厂、皮件厂等6家企业,解决了100多居民的就业,红火一时,成为全市居委会中的一面红旗。可惜,好景不长,在市场经济浪潮之下,这些企业先后倒闭。九十年代初,仅剩的皮件厂苦苦挣扎之后,也终于宣告破产。
时代向前,城市一刻也没有停止拓展的脚步,曾经荒凉的城郊很快被繁华的居民区取代。2000年,常德市渔场在光荣路地区的最后一口池塘被填为平地。至此,渔场在光荣路的16口池塘都消失了,成为广场、道路或居民区。曾经波涛滚滚的护城河也在八十年代末疏浚改建为暗渠。如今的光荣路,近邻风景如画的滨湖公园,水榭花城、宏宇山庄等高档住宅区拔地而起,哪里看得到半点当年的荒凉?
体味光荣路的变迁,难免有一种时过境迁的怀想,有一丝沧海桑田的感叹。是的,伴随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音符,古城常德将焕发新颜,谱出更辉煌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