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庭湖最古老的面容
2005年l 1月14日。微雨中的桃源县夷望溪。矗立在它与沅水波涛交汇处的座座孤峰,是一种渐渐趋“消亡”的老年丹霞地貌。它们位于洞庭盆地的西部边界,已度过至少4000万年的漫长时光,远比萦绕在身边的沅水、夷望溪的形成(于约300万年前)久远,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洞庭湖最古老的“面容”。
最早是海,然后变陆地,然后成湖,然后有河。这是一个我们不可能亲历的地质年代的轨迹。确切地说,至少8亿年前的元古代震旦纪时期,整个湖南地域,仅是一片沉睡在广阔的古海槽中的岩层。此后,在更为漫长的时代,大地经历了海浸、海退,断裂、褶皱一卜升、下切、崩塌、炎热、温润、干旱以及冰雪淋漓……今天我们身边起伏的山冈平地,曲折的河流以及地底的沉积,一律由此而来。洞庭湖,甚至面积更为延伸的洞庭盆地,在这场席卷天地的裂变中,皆无例外。
2005年11月14 日。午时的斜风微雨。桃源县夷望溪与沅水交汇处。兀立于水中的水心寨。
——地质专家童潜明教授称,这一段地貌,是我们所能看到洞庭湖出露在地表的最古老的面目了。它由“白垩系底部的漆家河组砾岩、砂砾岩层构成”,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时光,可以回溯到300万年、4000万年、1.4亿年以前。
水中“丹霞”渐老矣 。
大约1.4亿年以前,在一场后来被命名为“燕山运动”的地壳运动中,如今的湖南区域从幕埠山到雪峰山(“江南古陆’’的一段),曾在太平洋板块、亚洲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撞、挤压中,造成其中一个部位的折断、陷落。这个部位就是洞庭盆地。
今天的桃源县境就是当年洞庭盆地的西部边界断裂带部位。
由于湖南境内的海水在“中生代三迭纪的印支运动”时期(距今2.3亿年)已全部退出,所以,洞庭盆地一形成即为典型的内陆湖盆。其湖盆中心低洼处,所接受的均为内陆古河流水冲刷、侵蚀山谷所带来的沉积物,被称为“河湖陆相沉积”。这些沉积物在当时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演化成红色岩层,也就是地质专家所称“洞庭盆地白垩纪红层”。这是构成洞庭盆地最古老的沉积物,其上部的沉积物,则形成于第四纪(约300万年前至今)。
如今的洞庭盆地,出露于地表的主要是第四纪沉积。但位于盆地西部边界的桃源夷望溪,沿水如青色螺状的连绵山体,却早于第四纪。
2005年11月14 日,我们在微雨中登上夷望溪最为陡峭的孤峰——水心寨。
水心寨,更像一扇圆形转门,兀立于波涛间。成为沅水与沅水支流夷望溪的交汇地标。
水心寨属于丹霞地貌,“丹霞”是地质学家陈国达所命名的一种极具观赏性的独特地貌。它的物质基础是白垩纪砾岩及含砾砂岩,这种在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岩石极其坚硬,胶结紧密。
据地质专家介绍,在整个洞庭湖及洞庭盆地,能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多沉降在数千米的地底。只有少数在地质运动中处于上升的区域,其底部和下部的砾岩、含砾砂岩露出地表被侵蚀、剥落,才有“丹霞”显示。
桃源夷望溪即为这样的“少数”。它因抬升而出露地表,应该是在距今4000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
“丹霞”也有发育期,它会在沉降一抬升一稳定的漫长地质过程中,拥有自己的“幼年、青壮年以及老年”。
抬升时期,“丹霞”受到水流侵蚀、重力崩塌,形成最挺拔、险峻而壮美的景致,那是它黄金般的青壮年时期,而在稳定一个时期后,其耀眼锋芒又逐渐被风和流水夷平,退化成“老年”性质的低矮孤峰、孤石。对此,地质专家解释,再美的“丹霞”最终也必定会崩塌殆尽,有永远消解的时候。
我们所看到的夷望溪丹霞,如水心寨,就属于己走向“消解”的老年丹霞。
只是通过这张古老的面容,我们仍有可能把握一段遥远的时光——就地质形成而言,水心寨是生成于4000万年前的丹霞地貌。如今萦绕着水心寨的沅水,与长江、湘江、资江、澧水一样,大约300万年前才出现而构成长江水系。而水心寨与隔夷望溪相对的另一座“丹霞”,最初很可能是连为一体的,是裂隙或断裂,才让流水得以穿体而过,最后冲出了今天的宽阔河道。
沉积在地底600米的“味道”
当年发生在洞庭盆地的种种来龙去脉,可以经由各种地质残迹回溯。这使得洞庭湖的地质渊源和面目并不神秘。
今天,我们除了能看到洞庭湖在桃源境内的古老面目,还可推知如今通江达海的洞庭湖,在300万年前是一个内陆湖泊。其中,最明显的佐证,就是依旧在开采的澧县盐井。
在矿产资源的定义中,“岩盐,又称石盐,主要化学成分是氢化钠(通常说的食盐)。盐矿层一般埋藏深度为750—1700 米 ,形成于断陷盆地,属内陆湖相沉积矿床”。这就是说,就地质沉积特征而言,化学沉积如盐、芒硝的形成,必须具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内陆湖泊环境。
位于今西洞庭湖区的澧县,最早出现“盐井”的记载是明朝——据《澧州志》载: “盐井,生州北六十里张家厂,四面山麓环抱,中通一溪。溪上石井一。明朝取井水煎盐,于此设官司盐,之后,废于寇乱,井亦渐淤。
“张家厂”,即今澧县盐井镇。
明朝以后对“盐井”的勘探,是上个世纪60年代。2005年11月15日,我们在此地名为“湘澧盐矿”的钻井工地,看到高达数十米的钻机直插地底。据称,这里的岩盐层在地底600米处。1964年,湖南省地质局403队初步计算出“其地质储量c 1+C 2级,岩盐为3670.7万吨,钙芒硝为49511.6万吨”,至1991年,其外围远景储量又进一步被探明“岩盐12亿吨,钙芒硝17亿吨”。至今,湘澧盐矿仍是湖南一家拥有2000多职工的大型企业。
地质专家介绍,这个区域是洞庭盆地在“喜山运动’’时期下切的部位,所以上部的化学沉积未被剥蚀,而是埋入地底,像桃源夷望溪那种可形成丹霞的白垩纪地层,在这里,已陷落在底部_几米之下。反之,桃源出露于地表的丹霞,其上部本也应有如澧县这样的盐层沉积,但在上升程中,已被剥蚀。
而距今300万年左右,因长江切穿三峡及湘境四水贯通形成,洞庭盆地上的洞庭湖由内陆湖而通江,此后,整个洞庭盆地也就再不可能形成这样的化学沉积。
如今依旧在开采的盐矿、芒硝矿主要集中于澧县。澧县境内耕田均为洞庭湖区肥沃土质,俗称 “澧阳平原”。令人忧虑的是,由开矿所带来的一些如地面塌陷、卤水沿崩塌裂缝上冒使耕田盐碱化等地质灾害,在此地区已有所体现。
2005年11月15日,在盐井镇分水岭村,距离盐矿钻井作业基地尚有200米距离的一片农田里,我们就看到了几处卤水冒涌处,周边寸草不长。
对此,童教授及与我们同行的澧县国土资源局徐工程师均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两位地质专家认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按规划、我行我素的矿产开采,在中国已成普遍现象。 洞庭湖可以毫无保留地付出它在漫长时光中储积的丰厚宝藏,那么,我们的索取,是否也应更理性而节制?
洞庭盆地与洞庭湖
洞庭盆地的年龄是1.4亿年。它因那一场“燕山运动”所造成的沉降趋势延续至今。
据地质专家介绍,在距今4000万年的“喜山运动”时期,洞庭湖几乎等同于洞庭盆地的范围。
“洞庭湖最早的沉积是白孚纪(距今1.37亿年--6700万年)红层沉积。现分布在东至岳阳
‘湘阴,西达石门一澧县,北抵安乡一南县,南到益阳一宁乡”,在如此广阔的范围接受沉积物!意味着当时的湖体,远远超过此后人类所记载的“八百里洞庭”或“6000平方公里”的鼎盛面积。根据对盆地东、西、南、北四向的测算,地质专家认为洞庭湖最大时“至少在18000平方公里以上”,
“空前绝后”的辉煌史。
今天洞庭盆地的范围,亿年时光改变不大。只是一湖水,游离飘荡,因为自然的、人为的双重因素,增缩无常,易位频繁。
我们的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指从最老的地层到最新的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地球历史已有46亿年。46亿年被地质学界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作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作显生宙”。宙下有5大代,再分纪、世、期。
如果有一天,对这样的年代,我们已能了然于心胸,世界的面目也许就不再混沌,我们会看到一切渊源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