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乾明寺”
郑 桦
德山“乾明寺”自唐宋以来,香火鼎盛,仕女香车,香客如云,成为盛唐时期全国有名的五十三福地,至明清香火虽然不及唐宋,时盛时衰。至50年代初,寺院被毁,香火中断,被冷却了半个世纪。
至改革开放,欣逢盛世,随着德山的开发及旅游业的发展,倡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2001年常德市政府决定以巨资助修重建,在方丈佛源及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下,于2002年10月4日落成,被称为洞天福地的德山又重焕光彩。
而孤峰岭,虽然只为弹丸之地,在巍峨的孤峰塔下,又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十分壮观的图景,当人们进得山来,一座宏伟的牌坊耸立,气宇轩昂。“德山禅院”的四个金色大字赫然入目,给人产生敬意。在牌坊的背后还书写着“金刚殿”三个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充满禅风佛意如临仙境!
抬头,就是飞檐翘角的“观音殿”。 左右两旁,匾额书写着“见知佛开”(左)“棒山德楼”(右),其景神运独具,其势动人心弦,让人心胸豁达,叫人感悟。
在左边山坡上那宏伟高大的“万佛殿”显恢宏之气,有让人生发更上一层楼的美感。“万佛殿”是孤峰岭建筑群的主体,为乾明寺的主要内容,耸立山间更有画龙点睛之妙,让人身心顿悟,立刻会沉溺于诗的意境中,让人遐思。殿堂金碧辉煌,内藏“万佛”,故名“万佛殿”,但哪里只有万佛呢!一看那高大的神像,神态万千,特别那浩然的对联,映衬出主殿特异的风采。让人进入一种禅界。人间、佛地莫过于此,虽然是一种人为气氛,无形之中分出了隐隐界线。
大主殿两侧各有“功德楼”,虽不比主殿那份浑然之气,但精雕细琢,也有天工之巧。
殿宇门前设有“香坛”与精美铁铸的“香炉”终日香雾缭绕不断。梵音时起时伏。
殿宇前,多少善男信女前来点燃一对红烛,将点燃的三柱佛香顶在头上,慢条斯理的默神膜拜,显出那份对神灵的无限虔诚。对偶像的忠贞,特别女士们喃喃自语,是在忏悔还是寻求保佑她一生平安。人的赤诚之心显然在这里才能得到凸现。
在主殿的院落里,主殿的对面,出口也是进口。亦有楼宇, “古德道场”四个大字,惹人注目。
当您走出主殿院门,在孤峰之下,也有几处小巧别致的僧房略显清冷。这儿因不受市声干扰,在这种气氛的宣染下,恍如隔世。
现在的德山,又吸引了四方游客,乾明寺又成为人们朝圣观光的热点,朝钟暮鼓,梵音袅袅,香雾不散,五十三福地重现了往日的风采。
特别每逢佛节,都有游人从四面八方涌来,虽然不见了往日的士女香车,但人来车往,声如烟,人如潮,一起融入仙境中。清风徐来,剪断一切烦恼,丢掉一切杂念,纷繁的思绪消融在缕缕梵意中,听其歌,人可以进入另一种境界。
如有幸登上孤峰塔,极目楚天,看祖国山河之壮美,亦可感觉善德山之旧韵。如果能在烈士陵园走一趟,顿生敬仰之情,在这埋忠骨的地方不得不叫你肃然起敬,良心得到发现,这些烈士们为寻求真理与自由,于生命而不顾,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热血染就的红杜鹃,可早已在某些人的头脑中灰飞烟灭,不生邪念,便起贪心,目空一切,不顾他人。当想想长眠于地下的先烈们,他们殷红的血融入了红旗的一角,化作三月翻飞的白蝴蝶,怎不让人感叹。
走进德山,不仅是观赏今日的辉煌,在禅意德风中是一次心境的调适。然而总会让人感喟,上有古人,后有来者,这就是修复的乾明寺,给人们展示了另一种美感,云水间铺开了一幅绚丽的彩图。在此我又不禁想起晚清郡人程颂万题《乾明寺》一诗:
岚气松溪一万重,寺门初听午时钟。
斜阳一抹留金碧,蝙蝠飞来山翠浓。
红泥亭子碧琅轩,石上飞泉响急湍。
客倦欲眠僧已去,不知空翠湿衣寒。
这正是修复后的乾明寺的写照。但把酒吟诗,只不过是雨后山间才有飞泉泻入枉水。德山孤峰岭景色极佳。也难怪明代湖北公安派文学家袁中郎来德山会友论诗时说:
云岚已是属闲身,高下青崖日几巡,
看尽德山好烟火,只缘不是武陵人。
现在的德山流彩飞霞,展诗情画意,而由于乾明寺的点缀,真是锦上添花。让人留连忘返生发依恋。
从沅水二桥上眺望德山
登孤峰塔观乾明寺(此图源自乾明寺网)
乾明寺前殿
观音殿
万佛殿
右功德楼
左功德楼
万佛殿前的道场
从乾明寺眺望沅水对岸
从乾明寺眺望沅水对岸
禅房
禅房
寺中小道
乾明寺旁的竹篱笆
乾明寺旁的竹篱笆
乾明寺旁的植物园
从前殿檐下看孤峰塔
孤峰塔
孤峰塔旁的栏杆
孤峰塔旁的草坪
从孤峰岭望沅水
从孤峰岭看沅水与枉水汇合处
枉水河,右上角为德山山麓
(以上图片除另有说明外,均为本网记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