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陬市桂花糖
民间歌谣“桃源的酒,陬溪的糖,河洑的饺条一排长”中的“糖”,指的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美食——陬市桂花糖。
传说陬市小镇西行约十华里左右,有个名为“五桂”的村子。早年间,那地方绿树环绕,山野苍葱,美丽而又偏僻幽静。一户李姓穷苦夫妻为了生存,在那里搞了个小作坊熬糖,临窗有五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秋临八月,桂花初放,白猛猛地盖满枝头。到了九月,成熟的桂花,黄澄澄的,一片馨香,把枝叶装点得流光溢彩,浓郁的桂花飘香,随风醉倒十里乡邻。
有一天,夫妻俩熬好了一锅糖正待起锅,不料,一阵大风把满树的桂花洒入锅内。女人心里直叫苦,但又舍不得丢弃。两人愁眉相对,沮丧地感叹着:“唉!狗咬落魄鬼,风欺苦命人!糟蹋了一锅好糖啊。”
没想到两天后,那糖竟溢出一股奇异的清香,羡得人直咽口水。揭开盖头,两人惊奇地发现,那糖不仅没有变质,反显得澄黄发亮。他们小心翼翼地试着尝了一口,那桂花味儿甜香爽口,直沁心脾,比原来做的口味更佳。
此后,夫妻二人便摘收九月丰硕的桂花,晾干后适量地掺入米糖内贮存,长年备用。由于加入了桂花的馨香,他们的糖做出了名气,好食者趋之若鹜挤破门。二人审时度势,把后人安排在陬溪小镇,自己则仍留在五棵桂树下收摘桂花贮存加工,每天沉浸在桂花的馨香里,人活得神采奕奕、光彩照人。据说,因为桂花糖的馨香,夫妻二人活到百余岁。因桂花糖的名气与五棵桂树相关,此地就以五桂为地名。
话说,夫妻二人的后人抱着一腔热情初到小镇,瞅着满大街摩肩接踵的人流推进涌出,好奇得傻眼发虚。五大三粗的汉子面对陌生人,怯怯地,吭哧着说不出一句囫囵话。几个月后,桂花糖的生意做出了名气,接触的人多了才稍感适应。
小伙子质朴聪明,混得久了嘴巴也似抹了蜜一样甜,对左邻右舍的同行伙里、叔伯哥嫂、爷爷奶奶的,叫得格外亲热。同行伙里见他来自乡下,老实厚道,在食品技术上也多愿指点提携,建议他挂牌为“李记桂香糖厂”。于是,小伙子在继承父母制糖工艺中,加入了其它作坊的精粹,逐步完善并提高了桂花糖的制作工艺,加强了口味的提质保鲜。桂花糖也在流传中逐步成为了小镇的特色珍品,并在糖字前头冠上一个“洋”字,为桂花洋糖。
在陬市桂花糖中,较有名气的作坊,上街有谭师傅,关码头有钟大麻子、小麻子,大码头有易聘山等,从选料到制作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工艺流程。制作桂花糖,先以优质大米熬制成精细米糖,佐以纯白芝麻、桂花,再由技术精湛的师傅掌桌,一二熟练工操作,配有散打杂勤人工,一干人默契配合先将熬制的米糖揉搓成砣,而后做成管子形状,再按比例往里灌桂花、填挤精细白糖等,之后再慢慢用木棒擀拉成细长条状,整合后,再用烤热的专制长刀切成所需规格,外表敷芝麻后,按所需长短切成筒形,按份量包装。当地人点评桂花糖:“一口咬下去绵软清脆,唇齿喷香,只怕小舌子都要掉进喉咙管管里去哒哩。”口气里无不透露出地方色彩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