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志》编纂总结
一、《津市市志》编纂过程
2001年,津市市委、市政府根据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续修省、市、县三级志书的通知》以及常德市委、市政府《关于续修县级志书的通知》精神,决定启动市志续修工作。11月13日,时任市长的邓德林同志签发《关于续修津市市志的通知》,同时,调整津市市志编纂委员会。2002年1月23日,市委书记宋冬春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听取市志办汇报后,作出决定:方志工作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围绕服务中心,服务现实,进一步突出“资政育人”的工作重点,精心续修市志,续修市志经费20万元分年度由财政拨付。
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尹正锡在审阅史志汇报材料
2002年7月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续修市志动员大会,大会由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龚霞波主持,常务副市长余运俊作动员报告,全市各单位负责人70余人与会。2002年8月,市直各有关单位根据市政府要求,成立修志领导小组,确定编纂人员。至此,市志续修工作全面展开。
续修《津市市志》,采用的是众手成志的办法。参与修志的同志,多为新手。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市志办于2002年8月16日举办修志业务培训班,有修志任务的单位均派人员参加。我们从资料搜集,资料运用,编写规范等各个方面逐一授课,同时编发《津市市志编写行文规则》,要求全体修志人员执行,力求市志体例统一,志稿完整,行文规范,准确记述客观事物的兴衰和发展。2003年1月,各单位开始撰写初稿。我们下到各单位,加强督促和指导,多数单位上门二、三次,少数单位上门七、八次,与撰写人员一道讨论入志史料,审读初稿,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补充资料及修改的中肯意见。这样做,收到较好的效果,明显减少一些环节,把问题处理在初始阶段,避免了反反复复的打印、修改、再打印,节约了经费,加快了进度。从收集资料,到初稿编纂,都在我们的指导掌控中,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确保了志稿的质量。我们要求每个单位的领导,要对志稿严格把关,必须经班子成员集体审查,一把手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志稿才能交市志办。到2003年底,全部市志初稿编完。
初稿形成后,进入总纂阶段。我们一是解决交叉重复的问题,二是解决互相矛盾互相抵牾的问题,三是解决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四是解决文字不准确、不规范、不简炼的问题。向满华同志担任总纂,用5个月的时间,逐篇总纂,对全志进行调整、修改、润色,尽量把我市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反映时代特色、地方特点的事情写好,既反映成果,也不回避失误,争取修出一部合格的志书。2004年5月完成市志评审稿。10月14—15日,由市人民政府主持召开《津市市志》评审会议,来自常德市方志办、湖南文理学院、各区县方志办的领导、教授、专家对评审稿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11月5日,市党史联络组召开会议,集体审议志稿。我们对所提意见和建议条分缕析,制定修改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和常德市方志办领导审批后,着手对评中稿进行系统、全面的修改,于次年初搁笔。2005年8月《津市市志》通过常德方志办审查验收,9月通过省方志委审查,10月,市长何英平签字同意付印。2006年出版印刷,于2006年10月发行。全书设24篇98章335节,另有序、杂录、索引、后记。地图、彩页,全书100万字。
《津市市志》编纂工作进展顺利,成为常德市第二届修志首部评议和付梓的区县(市)志。这得益于领导的重视,市直各单位积极配合和竭力支持,编写人员辛勤耕耘,乐于奉献。
我们克服人手少、任务浩繁等诸多困难,熬更守夜,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不计得失,笔耕不辍,奉着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呕心沥血,不敢有丝毫懈怠,力求做到:篇目科学,观点正确,史料翔实,特点突出,文字炼达。《津市市志》编纂工作,也得到常德市方志办的关怀和指导。他们审定志稿篇目,审议志稿,审查验收志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覃事权、周献坤提供摄影照片。
二、思考与探索
(一)关于断限与志名。上届修志,我们的下限是1990年,本届志书的断限为:上限1978年,下限2001年。其理由有三:一是上级文件要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续修省、市、县三级志书的通知》,明确本届修志的上限为1978年,下限为2000年。考虑到津市2002年政府换届,我们把下限顺延一年。二是上届修志,原下限为1985年,后人为延长,但5年资料补充不详实,有必要充实、完善。三是津市从1979年起,由澧县属镇,改为地辖市。因此,我们这样确定本志的断限。实际上,就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修一部较完整的市志。首届修志,我们的志书名《津市志》,即末表明镇、也未表明市,是因为津市历史上长期为县属镇,设市时间不长。而本届修志,津市建置从1979年撤镇复市,就没有发生变化,因而正名为《津市市志》,而不用《津市志续编》之名。
(二)关于篇目。〖HTSS〗拟定篇目,是编志首要。篇目,是一部志书的总体设计和层次结构,是编写志书的提纲。续志是前志的延续,但不是简单的“接着写”,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目前的修志界中,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续志既已设定断限,那么写什么和怎么写,与前志关系不大,忽略事物的发展必有前因后果的客观规律,全盘推翻前志的框架结夫去创设结构,以“老瓶装新酒”就行了。我们认为,本届修志,记述的时空范围和主体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在前志基础上有所突破,以新的篇目结构去构建续志,以适应时代前进和社会的发展,既要有涵盖时空的容量,又要能反映特色。首部《津市志》,是采用的中篇结构,是采众家之长、经五次增删,省、市专家审定的一个好的篇目,城市特色很浓。在第二轮修志中,许多县市也是采用的这种结构。因而,我们在设计篇目时,也就采用了中篇结构的框架体系,但在具体章节的设置上,有较多变化,力争达到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一是立足当代,突出反映时代特点。本届续志的断限,正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如何在志志中反应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这一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就要求我们在篇目上突出时代特点。如:计划生育,经济体制改革、申计管理、国土管理、住制度改革、房屋交易、环境保护、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互联网、市场建设。农村税费改革、银行卡、金融市场、保险、党史方志、招商引资、社会保障、专业技术职称、事业单位改革、巡逻防暴、反贪侦查、渎职侦查、行政审判、律师、公证、依法治市、村民居民委员会建设、最低生活保障、殡葬管理、福利彩票、校园建设、教学设备、文化市场、电视台、有线电视等,要么列章,要么列节,而列目记述的新事物则不胜枚举。二是立足当地,突出反应地方特色。新时期,新事多,如何在篇目上反映地方特色,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当地,突出地情特点,把本地之特别、独有、特优的事物,运用篇目归类法,独述法,在篇目设计上加以突出,彰显地方特色。如,设盐务篇,反映津市盐业在全省的重要地位。在教育篇中,专设高等教育节,把职院、电大揉合在一起写,设特教节,把聋哑学校、逢春学校揉合在一起,突出人无我有之特色。又如单独设住房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专节,突出在全省领先,人有我优之特色。各项配套改革,因特色而放入相应章节中去写。
(三)关于改革开放的记述。续修县市志的时间断限,正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一历史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改革开放。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不断深入发展。改革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项事业,可以说,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所有人和事,无不打上了改革的烙印,历经了改革的洗礼。续志要记述时代发展的过程和内容,就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客观地、真实地记述经济体制改革。把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成就、经验和教训作为续志的基本内容记述下来,浓墨重彩地突出时代特色,突出历史巨变,是续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续志的基本要求,更是评判续志是否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标准。一是运用“篇目突出法”,集中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篇目突出法,就是将对地方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的物或事,采取单独列章或列节的形式,给予集中的、全面的记述。在续志时间断限里,经济体制改革从发端,发展、深化,贯穿于整个时间断限,可谓历时之长久。而经济体制改革是新时期的时代主旋律,不仅在经济领域影响巨大,对其他领域同样影响深远。中国的全方位改革,发轫于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拓展到政治、文化、城市、社会各个方面,可谓范围之广阔。因而,对经济体制改革,很有必要单独列章列节给予浓墨重彩地记述。我们认为,设“经济体制改革”专章,放在“经济综述”篇中,再分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商业经济体制改革”三个专节,分别记述农村、工业、商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成就及失误,从而揭示出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便于读者集中地、完整地了解其改革的发展脉络和全貌,汲取其经验和教训。例如,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从发端、发展到深化,已历时20多年,一路走来,经过艰难的探索,也历经许多曲折和磨难,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这个改革过程,前后相连,一脉相承。如果我们不采取集中记述的方法完整地记述,人为地割裂它们的有机联系,在工业的各个行业中分别记述各自的改革,就会使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和规律性,达不到我们记述的目的。二是运用“散点透视法”,分散记述经济部类其它行业的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农村、工业、商业等三大体制改革,它应该包含所有的经济范畴和经济活动中的体制改革,例如财政体制、税收体制、金融体制、物价体制、电力体制、邮政电信体制等体制改革。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经济领域内的体制改革,集中在某一篇中记述。如果绝对地强调集中,把所有经济范畴内的各行业20多年的改革情况在续志中设一个单篇去记述,而其他篇章里不记述改革,这样即不客观,又不科学。散点透视法,是中国画的一种绘画手法,意为画面上的透视点是多个的。运用这个方法,在经济部类的各行业篇或章中,一是设立专节或专目,对该行业体制改革加以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述。这种记述方式,看似分散记述,实质上是每一个行业的体制改革在分散状态下的集中记述。这种分行业相对集中记述,可以反映出每个行业中20多年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特点和规律,反映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也可以反映出行业在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二是在文中记述体制改革的内容,既记述了行业的发展面貌,又能记述这个行业是如何沿着改革的路子发展起来的,反映出改革对事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总结和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集中与分散,是相对的。在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即有专章记述农村、工业、商业等三大经济体制改革,又有分行业记述各自相对独立的体制改革,形成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记述经济体制改革。三是运用“相互映衬法”,记述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一时一事的孤立的改革。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时间长,已经历了20多年,还将持续下去。二是面广,从农村到城市,从工业到商业等一切经济领域。三是影响深远,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早已经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续志中非经济部类的专篇,运用“相互映衬法”,记述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非经济部类各行业的影响带来的变化。例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外出打工和进城务工。记述学校布局调整,映衬出农村税费改革。记述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映衬工业商业经济体制改革。记述下岗再就业,映衬公有企业改制。记述乡镇机构改革,映衬农村税费改革。记述公检法经济案件的侦、诉、申,映衬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记述人民生活的变化,映衬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在党政篇中,则直接记述党委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和政府施政活动,人大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监督,政协就经济体制改革的协商活动。续志的经济部类各专篇,要直接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和内容,非经济部类各专篇,则应反映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互为映衬,使续志更好地体现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的是代气息。四是运用“首尾照应法”,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续志一般在卷首冠有《概述》和《大事记》,在卷尾置《附录》。运用“首尾照应法”,记述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强化《概述》、《大事记》对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过程和内容的记述,强化《附录》对地方党委、政府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文件、文献的收录。在概述中记述经济体制改革,要提纲挈领式地把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的过程边述边议地展现出来,将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面貌加以勾勒,使读者从总体感觉上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脉络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大事记中记述经济体制改革,要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把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大事、要事、新事依时纵记下来,从而反映出地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完整清晰的脉络。在附录中收录一些经过认真筛选的地方党委和政府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而出台的举措和决策,形成的相关文件和文献,使志书中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记述有理性的依据和参照性的印证。五是慎重记述失误。续志在记述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及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记述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失误。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而出现的失误是非主流的。局部的问题,客观地记述失误,可以使后人从教训中得到启迪。记述失误,要选择带有普遍性,共性特点强的问题记述。在记述失误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记述弥补这些失误的措施与办法。
(四)关于记述原则。首届修志,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其他信息载体的记述原则,对志书的编纂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也受这些原则的束缚,形成了一些误区,造成了一些事物记述不当,重要人和事的遗漏,相关事物的有机联系被割裂,降低了志书质量。续志中,我们吸取教训,走出误区,突破了“越界不记,记而不议,生不立传”等原则。我们突破“越界不记”的原则,把津市企业在外地投资,外地人来津投资等活动,津市人在外地的活动作了必要的记述。突破“记而不议”的原则,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交待清楚,彰明因果关系,但我们注意抓住要点,画龙点晴,切忌空发议论,乱发议论和议而不当。突破“生不立传”的原则,在人物篇中,专设人物录一节,把功成名就之人士的小传收入,使续志更具可读性,更富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