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稿编修浅议
《安乡县志(1989~2008)》的编修,2008年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半编修,基本完成资料的收集。在编修过程中,摸索了一点经验,总结出一些教训,特谈点肤浅的见解。
一、关于整体框架的设计
我们知道,每一类图书载体,都有属于它特有的编纂体例,志书也是这样。从本质上看,志书属于史书;从编纂体例来看,它与史书却截然不同。史书是“纵观横写”的,它着眼于时间范围,纵观历史发展进程,然后将其裁截成若干个横断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时期,再述写每个历史时期内各类事项的发展情况。
《安乡县志》续修工作动员会现场
志书则是“横观竖写”的,它着眼于空间范围,将事物横分成若干个门类,然后按照“上溯发端,中记沿革,下陈现状”的原则,逐项记述事物的发展历程。因此,志书整体框架的合理设计,是志书编纂的首要工作。志书的整体框架结构,模式多种多样。从上世纪编修社会主义时期第一代新方志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志书采用的是“篇章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又分为大篇结构、中篇结构和小篇结构三种样式。大、中篇结构以“篇”为一级标题,下设章、节、目、子目,5个层次;小篇结构一般来说,去篇设章,以“章”为一级标题,下设节、目、子目,4个层次。我们采用的就是以“篇”为一级标题结构这种模式,一类事物为一章,全志设6大篇、64章,另有节、目、子目。之所以如此设计,缘由有二:一是上世纪续修的县志采用的是这种模式,现在续修的县志依旧采用这种模式,达到结构统一。二是便于编者编写,更便于用者查找。
二、关于编纂体裁的运用
志书的编纂体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多种。这些体裁的综合运用、科学运用,能增强志书的完整性、真实性、功能性和可读性。这些体裁我们在科学运用上下了一些功夫。全志计划设表190张、图18幅、文中附录20个,还备有380余幅图片、照片,拟置于卷首或插入文中,成书之后,可起到图文相昭的作用。这里,主要浅议一下“述体”的运用。述,有置于志首的“概述”和置于章、节、目之首的无标题“小述”。“概述”撰写的基本特征是有述有论、述论结合、以述为主,但具体写法都又多种多样。我们采用的一种叫“浓缩式”的写法,即将志书的主体内容予以高度浓缩,用以述为主的方式,简洁明快的语言,把浓缩后的内容准确陈述出来,同时用“以论点睛”的笔法,对史实予以精确的评断。
三、关于资料的收集整理
资治、教化、存史是志书的三大功能,也就是志书的社会价值之所在。这三大功能的实力大小,主要取决于资料。因此,编修者必须下大力、穷百计、广涉猎、诚征集,全面、系统、完整地收集资料,然后分类整理,审慎考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我们正是这样做的,在整体框架初步设计之后,要求各单位集中1年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志稿的编写过程中又反反复复地进行过资料的补查工作,但在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资料收全难。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局档案资料失缺。因资料残缺,上交的部门志稿就未达到应该达到的要求。二是史料核实难。入志资料务必真实可信,否则就影响志书的真实性,削弱志书的社会价值。这一难的最大难点在数据的核实上,首先是数据的矛盾,同一事项的数据,在不同资料上表述不一,在同一资料中,或文字表述前后矛盾,或文与表的表述不一。
四、关于志文的编写
志文的编写,是成志的关键阶段。为了提高志书的质量,我们从5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资料的选用。资料是志书的生命,需要选用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本质特征和最能客观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资料;二是史实记述。志书必须求真务实,秉笔直书,客观、公正地记述每一史实,不溢功、不讳过、不妄断;三是语言表述。志书的文体是语体文,语言要求准确、简洁、朴实、通俗、流畅,不用文言文、半文言文,不说大话、空话、套话,慎用方言、口语;四是行文规范。志书的行文规范,对此,县志编纂委员会已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规定。五是相互学习。参与编修的人员,有的同志虽然懂些修志业务,却对专业行业全然不知,有的同志通晓专业行业,熟悉发展情况,但疏于修志业务。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我们多次举办修志培训班,组织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了修志交流,虚心求教,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