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要闻>详细内容

澧县修志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0-03-18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澧县志》(1978~2002)历时六年,修编工作几近完成。在长达数年的成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工作体会,现予以总结:

  一、多方取得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全国省、市、县三级从2000年开始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市方志办传达精神后,澧县史志办迅速向分管领导汇报。2001年10月,县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续修《澧县志》。2002年6月,召开了续修《澧县志》动员工作大会,参加大会的除市史志办领导、县里主要领导外,各单位一把手,分管办公室负责人,办公室主任(秘书)共500余人参会。大会提出通过五年努力,完成志书资料征集、编纂和出版发行。具体规划为2002~2004年征集资料,2005年形成初稿,2006年5月前完成总纂。会后举行了各单位办公室主任(秘书)续志培训班。各入编单位组织专门人员收集资料,进行了认真编写。

  在此过程中,市史志陈主任亲临我县参加志书续修工作动员大会,为我县志书续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02~2008年,澧县共有三任县委书记、县长主政,三任县委书记、县长、常务副县长分别担任志书的顾问、编委会主任、编委会常务主任。县委、县政府还把修志工作纳入全县各部门目标考核责任制,年终全县纳入岗位责任制统一考评。在县志续修期间,县财政每年拨给县史志办修志专项经费五万元,到二00八年止,县财政共拨出三十五万元修志专项经费。

  二、着力加强志书修编队伍建设。

  修志工作文字量大,质量要求高,需求一支精干的修志队伍。为达此目的,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注意吸收一批退职或退休、履历丰富,有修志工作经验,身体尚可的老同志参加修志工作。蒋祖发是原志办副主任,主持编修了第一部《澧县志》,工作经验丰富,我们收集了各单位的志书资料后,聘请蒋祖发同志对志书资料进行了总纂,形成了评审稿。其后,我们先后聘请我县较为知名的文字工作者龚道育、张儒银、刘士永、向才源、钟大元、于乾松等老同志对志书进行了编校。总的看来,这部分同志的热情参与,对志书的修改完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续修《澧县志》(1978~2002)动员大会

  二是认真培训各单位修志工作人员。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大观的综录。编修方志线长面广,涉及单位众多,不培训出一批合格的志书撰写人才,参与志书修编工作,要编写出一部高质量的志书,是不可想象的。为此,我们专门举办了编志人员培训班,召集各单位办公室主任(秘书)及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修编志书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志与史的区别。特别是要认识到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史重论述,而志则重记述,重资料;史存大体,志贵详尽;史详古略今,志详今略古;志横史纵,志繁史简等等。二是要认识方志与工作总结的区别。三是认识志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三是对县史志办工作人员进行认真培训。县史志办工作人员少,任务多,不可能担当编纂大型志书的重任,但对志书编撰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则是不可推卸的职责。为履行此一职责,县史志办认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了省方志委市县志工作指导处编写的《续志必读》(二)等业务书籍,充实了修志知识,做到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尽职履职。

  三、真正取得各单位的支持配合。

  回顾志书修编过程,各单位的支持配合于修志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并明确一名分管负责人专抓。大部分单位成立了修志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了专门的工作班子,配备必要的人员和办公用具。县史志组织协调时,能找到机构和人员。

  2、初稿由单位撰写。志书骨架搭成后,我们要求各战线科局写出章、节的初稿。大部分单位都能按照要求去做这项工作,但各单位的工作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我们和县政府督查室联系,组成督查组,协调解决了修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少部分单位修志工作行动缓慢的问题,修志力量有待加强的问题以及工作任务互相推诿担当的问题。

  3、认真组织修改。2006年4月,拿出了110万字的评审稿,2006年年底复印。评审稿拿出后,我们共发出90本评审稿,更广泛地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纠错勘误,我们对县里四大家领导、十四个牵头单位的一把手,办公室征求意见,发出了意见函,要求对主管的部门和单位入志内容进行认真审核和校对,以及归纳本系统入志内容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评审稿回收后,我们收集了582条建议和意见。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组织本办人员最大限度地吸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二是聘请政协党史委于乾松等三名同志对志书进一步校对。

  四、反复修改、反复研磨,提高志书质量的有效途径。

  修志是“官职”、“官责”,是历史赋予地方官的任务,任务很重,要求很高。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是志书的生命,以真实、准确为本,集时代精华于一书,资后世之繁荣昌盛,是志书的基本特征。为提高志书质量,我们有意在修改完善上多下功夫。

  一是聘请老同志修改完善。蒋祖发同志总纂后,我们聘请了八名老同志修改志稿,每个同志看一部分,看过之后,又交换了看,看出了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获益匪浅。

  二是请各单位修改。评审稿印出后,我们把八十册评审稿全部发到各入编单位及四大家领导,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各入编单位、四大家领导接获评审稿后,进行了认真审读,分别就本单位涉及的部分和分管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县史志办归纳总结后,予以了认真修改。主要是修改了三个方面:①更动部分章节,如在第二编中共澧县委员会中增加了第二章县委重大决策,相应节目也进行了调整;②去除了各单位简介,考虑到各单位情况不断变化,不宜入志,对情况简介一般予以删除;③对部分重复,不实的内容进行了删简补正。

  三是引智修改。史志办人单力薄,原先参与第一轮修志的同志大多年老退休,力不从心,县志评审稿获省市评审通过后,修改任务还很繁重。为了使志书质量获得保障,我办延请了津市市史志办副主任,曾参与编修第一轮区县方志的向满华同志参与了《澧县志》的修编工作。

  《澧县志》成书在即,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留有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没有长期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一人搞一段,影响了志书质量;二是修编经费不足。不少工作因陋从简,没有扎扎实实地沉下去,留下了些许遗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