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时代特点 彰显地方特色
——《石门县志(1978~2002)》编纂回顾
在全国第二轮修志的大潮中,续修《石门县志(1978~2002)》历时五载,四拟篇目,五易其稿,2007年10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石门县志(1978~2002)》的断限年代,正是石门县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可谓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本轮志书应把握改革开放这条主线,突出时代特点,彰显地方特色,这是本轮志书编纂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关系到本轮志书质量的成败之举。结合《石门县志(1978~2002)》编纂实践,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指导思想定准位
第二轮修志与第一轮修志相比,其编修背景、记述主题和指导思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编修前或编修过程中,加强对中央、省、市关于开展第二轮修志文件的学习和理解,并在全面分析、准确判断县情的基础上,制定编修方案,确定编修重点,在指导思想上刻意把握好“三个定位”。
一是时代定位。江泽民曾经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由此,我们将本轮志书的断限确定为1978~2002年。第一部《石门县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9年,比较完整地记载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0年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石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我们之所以将本轮志书的上限上溯至1978年,是为了更好地反映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尤其是体现改革开放由浅到深,由农村到城市,由思想解放到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全过程。如果上限不定到1978年,就不能更完整地反映改革开放,不足以对比反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光芒。因而,本轮志书必须充分反映改革开放这一时代特征,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资料”,编写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县志。
二是发展定位。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以此带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本轮县志记述的时限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全县社会生产力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认识县情、判断形势,制定并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带领全县人民奋力开拓,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2年与1978年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由21192万元增加到346127万元,增长15.3倍;工农业总产值由44316万元增加到265722万元,增长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129万元增加到147936万元,增长27.8倍;财政总收入由814万元增加到13157万元,增长15.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6元增加到1855元,增长9.5倍。因而,本轮县志应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大宏观经济的记述力度,全面系统地反映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模式、经济结构、经济关系、经济效益等,突显其变化,揭示其规律。
三是特色定位。《新方志编修方案的建议草案》中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抓住地方特点,努力反映本地区各种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防止一般化。”常言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地方志历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古往今来所有名志佳作,无不以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支撑。所谓地方特色,是指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的较长过程中,由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地方浓缩的精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石门地处武陵山区向洞庭湖滨湖平原过渡带,地貌轮廓为北阔南窄,南低北高。西北崇山峻岭、重峦叠嶂,东南丘冈错列、盆谷相嵌。北部壶瓶山海拔2098.7米,东部蔡家溪海拔42米,相对高差2056.7米。复杂多变的地势地貌和气候条件,必然影响其资源物产、风土人情,加之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历史境域演变等不同因素,就形成了石门所独有的地方特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已开发建成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湖南柑橘大县,享有“中国柑橘之乡”美誉;是湘北交通能源大县,枝柳铁路穿城而过,长石铁路在此接轨,国家“八五”重点工程湖南石门火电厂(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在此落户。本轮县志对这些地方特色都要逐一记述。地方特色是县级志书的精髓所在,也是县级志书有无可读性的衡量标尺。
二、篇目结构设好计
第二轮志书要彰显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应在篇目设置上充分反映这一编修主题。篇目设置方法有集中式、分散式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式等。《石门县志(1978~2002)》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即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布局,全面系统地体现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在加强志首“概述”中对改革开放和地方特色的记述的基础上,精心谋篇布局,在篇目结构上注重把握好“三个设计”。
一是专篇设计。县级志书要突出反映地方特色,要求志书编纂者解放思想,在篇目设计上狠下功夫。志书篇目设计既要讲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也要讲特殊性、灵活性、实用性。对那些最突出、最显著、最能代表地方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或地方经济主体的事物,设立专篇升格记述。如将柑橘、茶叶、高山缓季蔬菜、马头羊等农业主导产业从“农业篇”中析出,单独设“特色农业篇”,突出新时期石门县作为农业大县的特点。石门的特色种殖业、养殖业,通过多年来的悉心培育,其份量已绝对做大,仅柑橘在2002年就已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135%,产值近2亿元。又如“国家重点工程”独立设篇,重点记述石门县在新时期承接的国家重点工程或其中一部的完成情况。这些重点工程促进了石门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建设中涉及到全县多个部门及县外人员,是影响全局的重大建设活动,单独设篇更加突出其重要性。
二是首章设计。改革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系统工程,在各篇之首设立反映改革的第一章“某某体制改革”,在中范围内集中记述行业类各项改革的情况,同样可以彰显改革的地位。如在“经济综述”篇中首设“体制改革”章,重点而集中地记述农业、工业、贸易、财税金融等重大改革。同时,在各个专志中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分别记述各行各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和重点成果,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机构改革等等,在志书中都有详尽的记述。
三是专节设计。对于那些行业内容较多,合并记述有一定难度的篇,则先以章分开,然后在各章之首设立“某某体制改革”或“某某特色工作”专节,在小范围内集中记述改革开放和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人以由面到点的深入。
三、内容记述巧着笔
第二轮志书要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还须在内容记述上巧妙运笔,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在记述方法上注意运用好“三种笔法”。
一是记好广度。改革开放是一场最广泛、最深刻、最具复杂性的全新变革,涉及城乡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第二轮志书务必齐全门类和章节,广泛收集和挖掘资料,全方位地反映改革开放的情况。如在改革方面,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各个行业各项事业的改革,仅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就有工业企业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等;在开放方面,有建立开发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对外开放,还有国内招商、海内外同乡联谊、经贸洽谈、举办“湖南石门夹山文化节”、“中国(湖南·石门)柑橘节”等对内搞活等等。上述内容均在本轮县志中要有反映,不能遗漏哪一方面的改革开放历史。
二是写好深度。改革开放的精髓,就是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轮志书在记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微观上捕捉特点,在共性中发现个性,注意记述内容的深度。地方特色是客观存在的,要想找出同类事物的差异性来,必须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微观入手,从而在共性中发现个性,找出特点。如改革开放要重点写好“三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发展由单一的速度效率型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国家和社会管理从“人治”到健全法制依法治国的“法治”阶段的转变。这“三个转变”贯穿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它体现了改革开放由点到面、由线到面、由浅入深、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完整过程。“三大转变”记述好了,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是叙好亮度。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第二轮志书要善于抓住亮点,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摆到突出位置予以记述,浓墨重彩。如农业方面,柑橘是县域农业经济中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从产业形成、产业开发、营销加工到举办“中国(湖南·石门)柑橘节”等,在本轮县志中均有详尽的记载;石门是林业大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取采种育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退耕还林、营造工程项目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促进全县林业快速发展。1993年实现消灭宜林荒山,1996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1999年起全面实施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截至2002年,全县林地面积由封禁前的403万亩增至425万亩,有林面积由226万亩增加到280万亩,林木蓄积量由358万立方米增至4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6.8%增至65.1%。城市建设方面,1995~2002年,全县实施“开放开发兴县”和“城镇带动”战略,抓住国家重点工程落户石门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新建东城区和宝峰区,城区面积由1978年的1.86平方公里扩大到33.7平方公里,新建宝峰路、梯云路、永兴路、黄金路等主要街道,改造楚江路、澧阳路、澧滨路、零阳路、九澧路等主要街道,城区主街及巷道基本硬化、绿化、亮化。1999年,石门县城被评为“全省文明卫生县城”,2001年,石门县城被中央精神文明委员会、国家建设部等五部委授予“全国文明示范城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