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创新理念彰显时代特征
——《临澧县志》续修工作总结
编修志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是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澧县于2003年6月启动《临澧县志》(1986~2003)编修工作,历时6年编纂,形成了较规范的志稿。在县志的续修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恪守史德,求真存实,精益求精,力求打造精品。几年来,我们为编修《临澧县志》(1986~2003)付出了艰辛劳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重史书的科学性,优化架构设计布局。 “纲举目张”。编修地方志要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架构、纲目。研究借鉴。我们认真研究第一部本县新县志的架构、已出版的省、市志书以及其他区、县(市)的写作纲目,认真吸收别人在纲目设计上的长处和优点。同时研究本县的特殊性。认真思考本县在疆域、建置、自然、人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特殊性;认真研究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设计架构。根据地方志编修的一般原则、方法、规律,结合本县特点,拟定了一套完整的写作提纲。按照政区、自然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顺序,设计17篇。征求意见。我们将写作提纲打印分送给县几大家主要领导、党史联络组老同志以及本办老一辈修志专业人员,广泛征求意见。将各方意见汇集整理,又对提纲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重史料的丰富性,深化资料钩沉挖掘。志书是资料性著作。掌握丰富的史料,是编修志书的基础。从各部门索取史料。发动各单位收集资料。各单位按照地方志部门拟定的提纲和“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要求,广泛采集涉及相关单位的所有材料,做到不漏、不丢、不缺。各单位向地方志办提供20000~30000字不等的文字材料。从报刊中获取史料。各类党报党刊,特别是本省、市党报党刊,对本县的历史上的大事、要事进行报道和记载,这成为我们修志的资料来源。如20世纪90年代初,临澧经济发展快,社会事业(特别是村民自治、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在全省、甚至全国很有影响,在当时称为“临澧现象”,中央有关报刊给予了报道。我们派人查找,搜集到第一手资料。从文献中撷取史料。如《太平创业史》全面记述了太平村从一个小山村发展成农工商一体化、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我们从中采撷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我们从县人大常委会所编的报告集、提案集以及发展改革物价部的《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县政协所编的《文史》以衣有关部门所编的《统计年鉴》、《临澧风物大观》、《临澧名人录》等中掌握、搜集了大量关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风物、人物等材料。从档案馆藏中摘取史料。县档案馆是史料库。我们从中找到大量的真实材料。档案馆成为修志的主要资料来源。
第三,重史稿的可信性,强化志文撰写编纂。撰稿是修志的关键环节。我们在大量掌握、分析、提炼资料的基础上,倾力组织撰写和编纂。编撰总述。我们将总述分为自然人文、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几部分,勾勒近20年的事业发展。编辑正文。对各单位各部门提供的志稿,严格按纲目设计,实施编辑。将各类史料“对号入座”,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编写人物。对过逝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对重要政治人物、实业家、科学家、著名学者和民间艺人给予客观的介绍。编排文录。收录地方党委、政府出台的具有长远意见的决定、决议、条例及重要学术著作论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按照一定的逻辑编排。在撰写环节,我们始终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依时纵述的原则。在每一“目”之下,将事业发展成绩、大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安排和撰写,做到“纵不断线”。二是依事系人的原则。把记事与写人结合起来。在某一事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或在某件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反映出来。三是述而不论的原则。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刻意评价、评论,对功过是非,由事实说话。四是叙述生动的原则。多用短句,善用警句,慎用冗句。五是突出特色的原则。在行文中,着重突出临澧的地方特色,包括自然地理、产业优势、自然资源等;着力突出时代特色,设专章记述临澧县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以此彰显时代特征。
编修地方志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探索过程。六年的编修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值得归纳和总结。
第一,争取领导支持是搞好地方志编修工作的保证。地方志书是官书。有序开展编修工作必须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在编修的各阶段、各环节,我们积极汇报,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县委、县政府在整个修志过程中自始至终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自觉把地方志编修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一是从工作部署上支持。县委、县政府将编修《临澧县志》(1986~2003)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列入临澧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年12月,县委常委会(扩大)议会议专题研究修志工作,并以“两办”名义发出文件,转发编修方案,作出安排部署。2003年6月,组织召开全县修志工作动员会。2008年6月,专题研究县志评审与出版发行问题。2008年7月底,县委、县政府主持召开县志专家评审会。二是从领导力量上支持。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县志编纂工作委员会,县长担任编委主任,常务副县长担任主编。各有关单位为编委会成员。县委、县政府领导在编纂过程中,多次听取汇报,帮助解决编修中的实际问题,召开调度会,派出督查组。三是从经费保障上支持。2003年,县政府为地方志安排6万专项经费,装修改造办公室150平方米,购买电脑2台,空调2台,办公桌椅、沙发共4套。2009年11月,县政府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为出版印刷《临澧县志》(1986~2003),安排24万专项经费。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保证了县志编修工作顺利开展和有序运行。
第二,形成编纂合力,是搞好县志编修工作的前提。“众人拾柴火焰高”。编修地方志是一顶系统工程,涉及各领域、各方面。需要形成工作网络,各部门各单位整体联动。我们启动《临澧县志》(1986~2003)编修工作后,形成了全县上下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县志编委会下设编辑部。常务副县长任主编,主管全县修志工作。“两办”有关负责人、地方志办主任任副主编,具体负责运作、编修。各单位、各部门成立县志编修领导班子,统筹、指导本单位本部门的编修工作。同时,各单位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班子,负责本行业、本单位的资料整理和行业专业志的写作。地方志办的编纂人员分别对各单位、各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如地方志办主任、副主任、业务骨干分别到公安局、银行系统、农业局、交通局等部门讲课、研究写作。此外,县委、县政府的督查部门两次巡回督查,一次集中督查,确保了全县修志工作一盘齐和平衡发展。
第三,开展业务培训是搞好县志编修工作的基础。编修地方志书是一项业务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理论武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编写培训教材。县地方志组织力量编写了《〈临澧县志〉编修培训班讲义》。《讲义》共9讲:方志概论、方志体例、方志资料、方志通用编纂办法、各种体裁的编写、专志各类志稿的编写、经济志的编写、志书的语言、志书行文通则等,《讲义》共9万字,印刷了近200册。集中培训。县志编辑部于2003年7月,在县委党校举办了全县修志业务培训班,参训人员120人,培训时间为一周。主要培训各乡镇(区)、县直各部门撰稿人员,《培训讲义》人手一册。市地方志部门派出3位修志专家为培训班讲授业务课。分散培训。县农业局举办本单位修志培训班。县地方志办派出业务骨干为其讲修志课。县人民银行召开各商业银行行长会议,县志编辑部派出专人为其讲述修志方法、原则与要求。开展修志理论培训,为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志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四,运用先进手段时搞好县志编修工作的条件。信息化、网络化、数学化、自动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我们在县志编修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提高编修工作效率,提升编辑工作质量。一是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我们安排专人从互联网上查找党报党刊关于临澧大事的报道;在本县政府网上搜集县委、县政府等几大家重大政务活动以及各单位的大事要事。将文字、图像资料下载编辑、收藏在本办教育处机上,分门别类进行储存。二是利用数字摄影技术采撷资料。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将临澧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工程、人文古迹等亮点工程及历史档案拍摄下来,然后传输、拷贝到本办计算机里,并对其进行编辑,配以文字,以备调用。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编排资料。我们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报送县志资料必须报送电子文档。本办编辑人员按照《临澧县志》(1986~2003)纲目体系,分编、章、节、目,将各类资料分别“就位”,按资料类属逐一“归位”,然后利用计算机依次进行审阅、修改、完善,形成完整书稿。
第五,加强志稿编审是搞好县志编修工作的关键。编审(总纂也是编审)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下大力对整部志书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严格审核。调优结构。我们对纲目体系进行微调。同时,对有的部类、章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原稿18篇分解为21篇。考虑原稿第十二篇“党政军群团”内容过于庞大,与其它篇在篇幅上严重失衡的问题,将该编分解为“党政群团”、“政权政协”两编,然后将“军事”拉出与“政法”合为一编。对其他篇、章也作了相应调整。充实史料。鉴于原稿中对“工业经济体制改革”记述过于简单,不能具体全面反映当时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以较大篇幅补充了该内容,详细记述了“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转换企业经营体制”、“产权改革”三个改革阶段,使志稿更充实、完美。规范文体。对语言进行严格把关,剔除修饰性语言,删除评论性语言,清除解释性语言,使语句、词句达到严谨、朴实、简洁,从文体上保持“志”的特质。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我们将秉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求真存实的职业道德,继续完成县志编修的后续工作任务,在读志、用志上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