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区志》编修工作总结
《常德市武陵区志》是自2003年5月启动编纂五年来,经过两易其稿,现已编纂出100万字的终审定稿。此稿时限为1988年撤销原常德市、改称武陵区,至2005年共18年。少数事物视其重要程度,为保存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作了适当上溯和下延。下面就《武陵区志》的编纂工作进行总结:
一、《武陵区志》编撰工作的启动到初稿的形成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全国省、市、县三级从2000年开始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2002年11月,武陵区档案局(党史办)按市党史方志办的工作部署,向区委、区政府作了汇报,2003年3月着手起草各种报告,2003年4月14日,区委办、政府办下发了关于编修《常德市武陵区志》和编写《中共常德市武陵区地方史》的通知,并于2003年5月16日召开了全区修志工作动员大会,参加会议的人员达160多人,全面启动了《武陵区志》的编修工作。2003年6月举办了第一次修志人员培训班,参加人员达50多人。全区76家单位中大多数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按照会议要求迅速组建了领导班子,落实人员、经费、办公场所。2003年9月12日,由区政府办主持召开了全区修志工作第一次督办会议,在这个会上搞得好的单位作了典型发言,行动慢的单位受到启发。会后,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吴卫民又多次带领区档案局(党史办)的同志对重点单位和驻区单位上门督办。由于各单位修志人员调整,2003年11月,再次举办了修志人员培训班。
2004年3月,区委督查室、区档案局(党史办)下到基层指导、督促各单位修部门志,并对修志工作发了通报。6月,区委督查室、档案局(党史办)再一次下到未动单位上门督查,并发了督查通报。针对驻区单位不太配合的情况,编辑部同志通过区政府的积极争取,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编修武陵区地方志有关问题的批复》的文件,督促驻区有关单位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资料,支持武陵区地方志编修工作。由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截止到年2004年底有12个部门完成了部门志。其余64家单位,大部分完成了部分篇章。
2005年1月,区委、区政府联合召开了《武陵区志》调度会,会后各单位制定了2005年量化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任务,确定了全年的修志工作日程安排,由编辑部根据日程安排每周督促检查一次。3月,报请区委、区政府同意,重新调整了区志编纂委员会,下发了常武办通10号文件《关于调整<常德市武陵区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切实加强了对修志工作领导。3月29日,区长罗少挟亲自召集所有编纂委员会成员,研究修志工作,将全区各单位的修志任务划分为五块,由五位区志编委会副主任负责牵头督促落实。全区编委委员会后,五位编委副主任分别召开了所负责单位的修志工作会议。通过以上措施,切实提高了各单位的认识,加快了进度。2005年底110家(含驻区单位)报送了志稿资料,共收集资料2000多万字,照片300多张。有四家单位已公开出版了部门志。
2006年年初,档案局(党史办)拿出了《武陵区志》详细篇目,4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编辑人员工作会议,将《武陵区志》分纂任务分配给8位编辑,要求8位编辑从全区及市属、省属近110多个单位提供的2000万字初稿,通过浓缩其精华,通过再加工,2006年10月,形成了120万字的《武陵区志》初审稿。并于10月份将初稿并报送市党史方志办进行初审。
二、对《武陵区志》初审稿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完善
市党史方志办的领导专家对《武陵区志》初稿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武陵区志》初稿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武陵区志》的篇目提纲还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篇目建议不要设得太多,要以反映武陵区的特色为主。二是部分资料有待补充。由于有的单位,对修志工作的认识不一致,造成有的单位完成任务早,有些单位完成任务迟。完成早的单位2004年10月就交稿了,迟的也在2005、2006年完稿,而区志下限定在2005年,因而先完成任务的单位还有一个补充2004、2005年内容的问题。同时市党史方志办还认为,武陵区近几年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这部分内容记述较弱,应补充资料;企业改制,重点只记述“两个置换”,还有其它方式如承包、租赁、股份等方面也要记述;武陵区的社区建设也要重点记述。三是《武陵区志》有越界问题。从所写志书看:一是有时间越界:《武陵区志》开始是从1986年写起,有两年搭结过程,市党史方志办建议从1988年“市改区”写起。1988年以前的事因有《常德市志》,最好不写;二是地域越界:德山开发区和柳叶湖度假区是常德市的特区不是武陵区的特区,没有必要设专篇大写特写;同理上市公司及常德卷烟厂也属市里或省里,武陵区最好不写,要写只能以简介形式介绍;三是内容越界:有许多篇、章的内容开头记述,上溯过去太长,从解放前写起,所占内容过多。四是指导思想有些偏差。市党史方志办认为,现在武陵区志初稿,部分篇章如城市建设,存在市里内容写得多,武陵区本身的内容写得少,象一部城市志,没有突出武陵区自身的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的整改措施:从2006年10月,市党史方志办为《武陵区志》提出合理化建议后,档案局(党史办)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
1、修改、完善了《武陵区志》篇目,《武陵区志》编目由上次的25篇,调整为现在21篇。部分章、节也作了调整,并报市党史办方志科审核,使篇章节目更趋合理。
2、针对市里提出的没有突出武陵区特色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补充完善:一是上门到工业局、商务局、建设局、发改局等单位了解武陵区所辖民营企业、规模工业,有名气的三产服务业,武陵区所辖的建筑、装饰企业(公司),并向各企业(公司)、单位下发了征集资料函。二是2007年3月份,聘请两名修志专业人员重新撰写了商业篇和工业篇。商业篇重点突出了服务业和市场;工业重点突出了武陵区的50家规模企业。企业改革也设专章进行介绍。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对《武陵区志》初稿进行了初撰,删除了大部分与武陵区无关的资料。四是征求区属、市属各单位的意见。《武陵区志》评审稿形成之前,我们将所有内容反馈到各个单位争求意见:重点在四个方面,一是史事是否有误,专业术语是否正确?二是有没有违反中央政策或涉及泄密的材料;三是志稿中的数据是否准确,并将所缺的数据填上;四是对修好区志的建议。各个单位针对本单位的工作情况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在志稿中都进行了修改、完善。五是对《武陵区志》进行了两次总纂:一次是在初纂的基础上,第二次是在单位修改的基础上。
4月11日,武陵区地方志工作会议暨《常德市武陵区志》编纂委员会议在政府机关1号楼6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对区志形成评审稿之前需商定和解决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此次会议区志对后期修改、完善、评审、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武陵区志》顺利通过省、市专家的评审
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2007年7月份拿出了区志评审稿。9月26日—27日,《常德市武陵区志》评审会在八百里大酒店举行,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市地方志办领导、专家、区志编委会成员、兄弟区县(市)代表等共50多人对志稿进行了集体评审,并予以通过。评审会后,我们认真梳理了各位领导、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武陵区志》下段修改的详细方案。2008年,我们集中精力、调配力量,根据评审会的意见和建议全力做好修改、资料补充工作。5月份,在修改稿送区志编委会主要领导及市方志办审阅的同时开展了志书图片照片的搜集、征集和筛选工作,努力打造成为一部资政育人的地方精品史书。6月,志稿通过了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终审定稿,现已公开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