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地方大事 通历史现实 展时代风采
——评《临澧县志》(1986~2003)
首轮编修的《临澧县志》,所记述的是临澧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历史;是记述临澧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进行革命,建立人民政权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是贯通古今的方志。现在修编的《临澧县志》(1986~2003)是续志,上限原则定为1986年,下限原则定为2003年,这一段时间正是临澧县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是党的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关系转变,产业结构调整; 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干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科教文卫体改革,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经济发展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新的历史时期。志稿经过编修人员6年的精心编纂,较完整的记录了临澧县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一部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结构合理;地方特点突出、时代特色鲜明;文体规范、文风端正的具备较高质量的志书。
省地方志编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晓天对《临澧县志》的编撰修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一、观点正确、政治质量高
志稿编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秉笔直书,寓论于史的修志原则,全面系统地反映了1986~2003年临澧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现状。遵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编纂思想上实现了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进一步转化。既继续反映好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作用,更注意反映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续志既加强了对县委、县政府及其部门为民办实事的记述,加强对优秀领导干部执政为民事迹的记述,同时也加强了对各个战线和各个阶层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记述,如志稿中所系“油菜种植明星”、“科技示范户”、“养鸭经营明星”、“傅大姐”食品、农村经济大户等。志稿对那些广大居民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伦理道德问题、下岗职工问题、老年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失土农民问题、青年就业问题、妇女问题、婚姻和家庭问题、住房问题、子女读书问题、环境质量问题、居民生活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等都给予了较客观真实的记述。志稿符合李铁映同志提出的“编修志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经世致用的基本方针,只有真实的历史和资料才能做到经世致用,没有质量的书会贻误后人,根本谈不上经世致用”的要求,是一部具有较高存史价值的书。
《临澧县志》评审会会场
二、着力记述改革开放,时代特点鲜明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变革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自觉地调整、自我完善的功能,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当前,改革开放已广泛地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理所当然是本届续志的一以贯之的主线。志稿的编者对此采用了最佳的编纂形式和科学的修志方法。一方面广征博采材料,为记述改革开放打下资料基础。志稿各篇章都可见改革开放的轨迹,这种分散记述的方法,反映了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是与各行各业各个部分紧密相联系的,有利于突出改革开放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对篇目精心设计,为记述改革开放提供科学合理的形式与空间。志稿在“经济发展”篇中专设“经济体制改革”,着重记述了农村经济、工业经济、流通领域、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鲜明地记述了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这种编纂形式与记述方法,既保持了集中记述的优点,突出了改革在续志纲目中的突出地位,又解决了内涵不足问题,在逻辑上摆平了关系,克服了资料的交叉重复,同时又避免了集中记述改革出现的资料单薄问题,操作相对方便。
三、地方特色突出
地方志首先它是姓“地”,它是记述一地域的历史与现状,中指组在《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中的规定》中指出,篇目设置要“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各地的地方特色是不相同的,一是各地在执行政策中都根据本地情况来制定,适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政策、做法和发展过程不同;二是各地资源不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选择也不尽相同,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三是各地由于历史文化资源不同,而形成一地的特色。志稿的编者在反映临澧地方特色时,采用了三种办法:一是概述中总结提炼。如临澧农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8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三大支柱产业;临澧工业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8大支柱产业。反映了该县的经济特色。二是采用升格法,即对一地有特殊地位的事物,由目升格为节,或由节升格为章加以记述。如“绿色食品”章,他们考虑到绿色食品对世人的巨大吸引力,将绿色食品开发从种植业与养殖业中分离出来,升格为章加以记载,全面反映了绿色基地建设、生态保护工程、绿色企业、绿色品牌的实施过程和全县通过国家认证绿色食品1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6个,批准产量316140吨,产地认定规模776940吨加30万袋的结果。三是采用附记或专记的记述方法。如“农村经济大户简介”、“民营工业企业简介”。把推动临澧经济发展各具特点的带头人载入了历史史册。
临澧县县委副书记董岚在会上致辞
四、行文规范,语言精炼
志稿运用记述文体,语言较为朴实、简洁、流畅,行文中少见堆砌辞藻、故弄玄虚的语句,口头语、文言文,以及读后产生歧义的语句则更为少见。“概述”与“环境保护”章更是全志典范。
以上几点,仅是我们审读《临澧县志》稿时,感受较深的,诸如篇目设计的科学性,记述事件的完整性,资料运用的典型性等优点,《临澧县志》稿都有很多值得总结的方面。
纵观全志亦有不尽完美的地方,我们希望《临澧县志》(1986~2003)成为续修志书中的精品之作。鉴于此,对该志稿修改完善工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充实调整“社会”篇内涵
方志设立社会篇是以社会学属性为基础的小社会的概念,不是人们常讲的自然与社会两大类的大概念。小社会概念的范围小到何种程度,目前国家通行的分类原则有三种模式,其中大类有8类,中类有16类,小类有24类,无论哪种模式都有“社会生活”类。方志中的社会篇不可能记述所有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现象,社会志的内容也不仅是目前志稿中所记的“婚姻家庭,民风民俗,民族、宗教、方言”,它应包括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保障、社会风俗、社会问题、民族、宗族、人民生活、方言等。人口问题已上升到三大国策的高度,此篇宜改为“人口社会”篇,篇目设置如下:
第一章 人口(按原第一章,节不变)。
第二章 社会团体:青少年团体;妇女团体;工人团体;老年团体;宗教团体;联合会;协会;学会;红十字会;基金会。
第三章 社会事务(即民政管理):基层政权建设;勘界区划;社团管理;地名管理;救灾救济;社会福利;拥军优抚;军人安置;收容遣送;婚姻登记;殡葬改革。
第四章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制;社会援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下岗安置;住房改革。
第五章 人民生活:家庭状况;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小康村建设。
第六章 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婚外恋;封建迷信;邪教惑众;黄赌毒等(如资料缺乏亦可暂时不写)。
第七章 社会风俗:(接原第三章,节不变)。
第八章 方言:(按原第五章,节不变)。
二、部分篇、章、节、目需进一步调整规范
第一、二编建议合并称“地理”。开发区、乡镇简介需精炼文字,重点写一乡一品的特色。P41,第二节第一目“区域”与第一节节名“区域”同名,内容为区划调整,改名:区划调整。
P45,第三节,目标题可统一规范为“XX矿”。
P51,第一节,“气候变化”,改为“气候”。
第六篇“工业”,该篇应增设第三章“工业管理”,下列“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节。目前第二章工业门类中电力工业、烟花鞭炮工业节写有管理、经营、农网改造等不属工业门类记述的内容。
P231,“铁路”目,主要记新安镇火车站,临澧火车站,应属第四目“站、场”记述内容。P231~233,子目标题不精炼。如“协助兴建XX大桥”、“拓宽改革XX桥”,应统以桥名命名。
电信章:第一节、第二节节下目同名,建议第二节改为:电报线路,固定电话线路,互联网线,无线市话。
城市规划章应改为“城镇规划”。
环境保护章:第一节环境污染,第二节污染危害应合并为:环境污染。写环境污染就应写到污染危害。
第九篇贸易:建议第一章列“市场”,有了市场才会有贸易。
P423、424,老干部工作,党校工作节下应分目。志稿中有的节设目,有的节不设目,用黑体字标识,应统一规范。
P427“宣传文艺”目,内容为时事政策宣传,与目标题无包容关系,建议与第三目新闻宣传合并,称“时事新闻宣传”。
P542第二目“2004年临澧县幼儿园(所)”与第五目“大型公办幼儿园”作附录。
卫生编第一章机构:第二节卫生机构与第四节公费医疗机构应统称为“卫生机构”。第二节所记县血防院、县妇幼保健院应属“医疗机构”。
三、进一步规范志书的断限
编志稿的断限应基本控制在1986~2003年,但志稿中有的上限追溯到了清代,如建筑业章第三节、第四节,国土管理章第三节等。
四、进一步加强志稿的统稿工作
一是科学调整篇目结构,使框架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二是加强资料的补充征集工作,使志稿叙述的每一件事物具有连续性与完整性。如“劳动保护”节,只写了对劳动者的安全保护、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内容。
三是统一文风,消除不规范性用语。如“到现在”、“现已”、“目前”、“我县”等。
四是消灭硬伤。如“太浮镇2004年末总人口13094,其中农业人口125456人”,农业人口数系明显错误;“常规稻组合余晚辐7号”,应为二个品种:余晚(即余赤23l—8)、渐辐7号。五是精炼文字。如P205“我县地处中南内地,外商独资企业较少,到2000年止,仅2家独资企业”,统属废语。
2008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