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笔 资政之作
——评《汉寿县志》(评审稿)
一、志稿可颂之处
1、突出统稿工作,体现了专家修志的特点。
首轮修志,我们实行的修志体制是“众手成志”,此次续修志书,各修志单位总结首轮修志经验,结合本次修志实际,实行的是“众手成志”与“专家修志”相结合的修志体制。纵览整部志稿,无论是篇目还是行文,给人的印象都是清爽、干净、醒目、顺口,汉寿县志在各单位提供资料、撰写初稿的基础上,由于修志人员从专业角度对各单位提供的稿件进行了认真过细的修改与统稿工作,因而形成的评审稿有如专业修志人员一人一气呵成一样,行文较为严谨、朴实、简洁、通俗、流畅,用字用词概念准确,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一句话,志稿能够激起读者的兴趣,能够使人看得下去,专家修志痕迹浓,志书味道浓。
2、丰富随文图片,体现了时代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日趋完善,人们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阅读兴趣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已不再习惯阅读整版满是文字的书籍,而是转向图文并茂或是以图代文的阅读形式,加之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印刷手段更为科学,出版书籍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因而,有人说人类已进入读图时代,是不无道理的。《汉寿县志》稿除概述、大事记和第十八篇乡镇(区)外,其它18个篇中均收录了与本行业、本部类、本事业、本工作相关的图片近200幅,并插入所记内容中,这就不仅能够活跃版面,吸引阅读者的眼球,缓解视觉疲劳,更能直观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增强志书的可读性,给阅读者的印象也非常深刻,时代特色跃然纸上。
2008年12月30日,召开《汉寿县志》评审会,图为参会人员合影
3、把握记述重点,体现了地方特点。
一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志书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更是志书质量上乘的重要保证。为了编写一部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志稿,各修志单位均发动修志人员开动脑筋,挖掘本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具特色的事物,并将之进行升格,重点记述。汉寿县的特点是什么呢?汉寿地处洞庭湖平原,每年的防汛任务非常繁重,因而水情是汉寿最大的县情,志稿紧紧抓住这一县情特点,将水利从农业篇中析出,单独升格为篇,这就将汉寿县的地方特色恰到好处的展示在了读者面前。同样,汉寿河湖密布,境内湖洲众多,是该县区别于其他区县(市)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志稿也紧紧抓住这一独有现象,将湖洲的管理与开发单列,作为一章,与耕地、种植业等六章并列,这既突出了汉寿的地理特点,也突出了汉寿的经济特点。
二、志稿的不足之处
1、记述宏观张扬不够。
通观整部志稿,尤其是经济部类的各篇章节,几乎看不到关乎人民生活水平的记述,而对县域内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各个不同时期是个什么状况,是合理还是过快,县内经济结构状况如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志稿更是没有涉及,而这往往能宏观地全面地真实地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汉寿县志稿没有记述这方面的内容,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资料收集难度大,由于涉及全貌,各单位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二是记述难度大,不经过综合比对、分析加工,不容易记述完整,更不容易记述透彻。
2、记述改革力度不够。
改革是志稿记述时段内的主旋律,汉寿县志稿对各行各业改革内容的记述主要是散记于各相关篇、章、节中,这虽然无可厚非,但总觉得这对经济领域内的各行各业有欠公正。因为,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而经济领域又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BF〗作为改革的试验地、排头兵,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竟然在农业篇中没有集中记述,仅仅在农村经营管理节中有少量内容,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另外,从志书需体现时代特点的要求来看,作为记述时段内的主旋律——改革,是应该在志稿中占有突出位置的。
3、记述时限界定不够。
汉寿县志是一部续志,续志不同于首轮志书,所记事物(除极个别确需上溯的事物外)应有明确的时间界限(汉寿县志所记事物时限为1990~2004年),即上限的时间是1990年,下限的时间是2004年,这也就是所记事物上溯下延时间的统一标准,这个标准确定后,一般来说是不能随意突破的。但在志稿中,上限的时间五花八门,有的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的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如公路;有的始于清光绪年间,如桥梁中的“民桥”;有的始于清末民国初,如“排水”。这些上限标准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不过,志稿所记事物的下限倒是统一了,均是2004年。
4、记述方法把握不够。
在写法上,志书强调采用记述体,但汉寿县志在有些篇章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解释性词语较多。有的篇章,作者在每个事物之前都要将它的性质、作用叙述一次,生怕读者弄不明白。如“贸易”篇中的“供销行业管理”(P241)第一自然段几乎全部是解释性的语句。“粮油收购”(P246)的一段“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充足供应,事关国民经济稳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此乃常识,谁都明白,类似通典式的写法,大可不必。可能是出于写作习惯,作者在很多“目”的开始一段,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话,也是赘语,删去更显简炼与功力。二是总结式语言较多,没有写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党政军群团篇,“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办公室工作”是如此,“党史工作”也是如此,它们均是将断限内发生的事物归纳总结一下,然后写获得的荣誉,同样的写法在人大工作、政府工作之中也多次出现。志书要求按事分类,依时纵述,写出不同时期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党政军群团”中,也有按时序写出事物发展变化较好的,如“民政工作”。另外,从篇目的设置来看,章作为篇目结构中的第二个层次,原则上要求将所录事项(事物)进行分类设节记述,如还能细分,可节下设目、目下设子目再进行记述,不能在章名下直接展开记述,否则,可舍弃设章的安排。志稿第六篇第三章招商引资违背了章下需设节进行记述的共性要求。整个篇目唯独此章如此,真是遗憾!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宏观记述,增强资政性。
在经济部类中,可考虑设经济综述专章,用以记述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概况,如此,可使阅读者和执政者对汉寿县经济大势有所了解,同时,根据多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经过分析,也可了解今后汉寿经济发展的大体走势,还可从中获取经验、吸取教训,实乃一举多得之事。
2、加强改革记述,增强时代性。
改革是贯穿于志稿记述时限内的一根主线,也是体现时代特色的一个重要载体,因而对于一、二、三产业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主张集中记述,同时,为保证改革记述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我们建议在上限上可以突破,作为特例(在凡例中说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记述。将现有的第二篇的标目“经济管理与监督”改为“经济综合与经济管理”,在原八章前增加两章即经济体制改革章(下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三节)与经济概况章(下设发展速度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三节)。如此,加强宏观记述,增强资政性的建议也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3、加强规范记述,增强可读性。
志书除引文和附录文献资料外,要求运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进行记述。遵照这一总体要求,在志稿中,应尽量做到少用或不用总结报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教科书、论文等体裁与写法。只要修志人员肯下功夫,这一要求是能够达到的,前面提到的“民政工作”就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另外,从志书体裁的完备性来考量,除述、记、志、传、图、表六种体裁外,唯独不见“录”体。此处的录,乃书后附录。它的内容包括领导机关发布的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件,具有地方特色、影响深远的地方法律、法规、条例、条令,具有重要影响的规划、计划,重大科学发现、科研成果的原始记录、专项报告、技术总结和鉴定书,重要的碑刻和考古报告,精品文摘,杂录等。附录收录的重要原始文献以存史价值为采辑标准,按此范围与标准,汉寿县应该有不少的内容可以收入,也应该收入。第三,从进一步突出特色来考虑,汉寿是国家相关部门命名的三个“乡”之一,即“黑杨之乡、甲鱼之乡、诗词之乡”,行业特色、专业特色鲜明,是否可考虑在相关篇章中作升格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