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要闻>详细内容

常德市城市区志编修的理论与实务
——对《武陵区志》稿的审读意见

发布时间:2010-05-12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古人有云: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个人修炼如此,政府施政亦然。中秋刚过,国庆又至,《武陵区志》评审会议可谓占尽天时。联想到即将迎来党的十七大和武陵区建区20周年,《武陵区志》的编修更显得意义深远。

  首轮修志,常德尚未设立城市区。因此,构建城市区志编修理论体系,并积极拓展其应用空间,成为常德市县级志书续修系统工程的一项重大课题。就行政体制和产业布局而言,《武陵区志》是常德市纯粹意义上的城市区志。基于此,我们对《武陵区志》倾注了更多的关切,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常德市武陵区志》(1988~2005)评审会

  省方志委党组书记刘献华(左)讲话,常德市委副巡视员、武陵区区委书记王孝山(中)出席

  对于《武陵区志》稿的指导,市方志办实行了全程跟踪服务,介入了各个阶段的工作,曾经多次座谈会商。我们认为,现在所形成的志稿,基本上体现了市、区两级编修城市区志的意图,在编修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都建立了相对合理、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参数。志稿有其明显的优势,也还存在亟待救助的弱点。

  一、区位个性张扬

  地方志一个极其重要的品质内核是“本行政区域”,故而“凸显地方特色”成为地方志书孜孜以求的目标,尤其是在今天全球化趋势背景下,文化领域的独特性使产品在贸易中增加了菜单的可选项。在区志编修过程中,武陵区“常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位个性得到极度张扬。很显然,这是有意识的和主动的。所以,城市区特有的客观存在或者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的现象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述。就宏观而言,体现在流动人口多,经济发展快,三产业比重大,社会保障健全。就具体而言,城市建设与管理、蔬菜产业、驻区企业、市政公用事业等则成为亮点。尤其将“社区”升格为章,更具匠心。

  二、时代特色鲜明

  区志的立意是非常清晰的,这一点从志书的时间断限来看就一目了然。它要告诉人们,这是一部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从建区伊始,20年励精图治的创业史诗;这是一段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连环画卷;这是一曲从计划到市场,社会成功转型的传奇演绎。对时代背景的关照贯穿了始终,许多具有时代标志的事物得到了充分记述,如工业园区、城市创建、劳务经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有所延展,如两个置换、社会保障,当然更多的表象还在“人物”,或者是志文中的以事系人。“见贤思齐”,波澜壮阔的时代必然更加鼓舞人们奋发图强,构建和谐武陵,这也将导致修志为用的必然结果,有助于区志今后充分发挥“资治”功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事物的评价,因为知识结构、生活阅历、需要层次等的差别而不同,归纳、比较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从而启迪完善我们的工作,这往往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志稿召开评审会议的目的正在于此。一部志书要达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境界,有一个循序渐进、精雕细琢的过程。鉴于在以前的交流沟通工作中,很多具体意见已经谈得很透彻。在此,本着提升城市区志品位的良好愿景,着重谈三个方面的修改意见。

  一、灵活处理个别带倾向性的观点

  一是如何记述1988年那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事实上,撤销常德市建立武陵区,撤销常德地区建立常德市,也是改革的需要。客观的讲,对于常德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益的。在当时,有些干部、群众不理解,有情绪,这很正常,也是客观事实,毕竟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但是,在志稿当中,这种情绪过于暴露,甚至于在彰显因果时,往往成为教训或者主因。志书原则上要坚持“述而不论”,事实上,在对这种观点的处理上有很明显的“论”的成份。更何况,目前武陵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健康的,速度比较快,质量比较高。

  二是如何记述改革开放。志稿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记述不全面,深度不够。除了“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有相对集中的记述以外,其它领域的改革并没有形成整体的全方位的概念,甚至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工业体制改革”的记述本身也存在缺失,如厂长负责制、租赁制、股份制。对改革的记述,一般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经济综述”篇中专设“经济体制改革”章,还有一种是在篇章中设相关领域体制改革专章专节。此外,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集合体,必须肯定思想解放对于这个时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不能够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改变,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不等于“对外开放”。

  二、破解记述存在与市志交叉的难题

  作为城市区志,与驻区的以上一级行政区划冠名的志书出现部分交叉,是不可避免的,续志理论也不是绝对强调二者之间的界限。出于不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为了勾勒历史清晰线索的需要,这种交叉可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反复强调“常德城就在武陵区,武陵区就是常德城”,并由此定位区志记述内容的范畴,反而淹没了区志的地方性,修志也就人为地陷入了“二难”选择,一方面力求修成一部常德城区志,从而出现大面积的越界,如柳叶湖、德山等,一方面又希望提出“武陵区”的地域性,从而出现普遍的引而不发,欲说还休,如会展、赛事等。如何走出困惑?办法有两个,一是在相应地方设专章、专节记述驻区单位、企业、产业、产品等;二是长袖善舞,多用“录”的体例,在相关篇章后设“附录”。二者可以结合使用。

  三、资料发掘存在较大作为空间

  区志稿在资料征集工作中的薄弱处有以下四种表象:一是漏项,前面所述有些领域的改革尚未触及就属此类,还有如“服务业”中没有“物流”、“网吧”;“金融”中没有“信用社”等。二是机械的理解“记事本末”,只记史实起止,而没有过程,这一点在“大事记”中表现得更突出些,招商活动不记效果,重要会议不记议程,重大活动不记影响。三是只记现状而无源头。四是详记过程,而无观状,这一点在“税务”中有明显症侯。

  同时,对于序言、概述、杂录、文存、人物等个案的处置,希望根据评审会议前市、区两级达成的共识进行完善;语言文字、数据、度量衡、年代、人称等,希望根据《湖南省志行文通则》和《常德市地方志编纂工作细则》予以规范。

  大业精于勤,区志在评审前历时多年,数易其稿,承载着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全区人民的厚望,凝聚着编写人员的心血,从磨砺中出。文章千古事,我们期待着区志办在“区委领导、区政府主持”的修志格局之下,认真整理消化吸收此次会议的意见,制订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和严谨的工作程序,从“众手成志”转向“专家修志”,自主承担印刷出版前的基础工作,把《武陵区志》修成全省城市区志的范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