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志》评审意见
一、志稿优点:
1、特点突出,特色鲜明。一是体现在基本县情上。石门县是革命老区县,当年跟随贺龙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就有5000多人;石门县有“矿都”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各种金属、非金属有39种、总储量130亿吨,雄磺在世界上储量最大,矽砂储量、品质居亚州之首;石门县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亚热华中动植物区系中保存最好的生物多种性“基因库”。二是体现在发展的县情上。石门县虽然是贫困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石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志稿中大部分章节都能看到其闪光点。如:石门县城已成为“全国文明示范城镇”,石门县已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桔之乡”称号;石门县是湖南省百万担优质品牌茶发展基地县、“放心茶”基地县、计划生育先进县等等。
2、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一是各行各业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记述完整,少有资料短缺、断代现象,记述史实脉络清晰,有因有果;二是资料真实可信。志稿在充分记述石门县各行各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适当地记述了失误或不足,如P44记述婚姻,既肯定了90年代后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也记述了婚姻观念的扭曲;三是收集了一些存史价值较高的资料,如石门县乡镇、林场建置一览表、石门县木本植物分类表以及各种统计表等。
3、结构合理,体例完备。全志采用中小篇结构分二十五篇,八十三章,门类设置齐全,分类合理,归属得当,特点突出,符合县情。
《石门县志》(1978~2002)评审会
4、语言精炼,图表运用相得益彰。志稿行文规范统一,语言简洁朴实流畅,少有说明文,解释性语言,可读性较强。编者较充分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志稿中设置了曲线图、示意图、平面图、比例图、分布图以及各种表格,增强了志书现代气息,阅文者亦更加赏心悦目。
二、存在的问题
前面讲了,《石门县志》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志稿,是目前为止已经编撰出初稿的县(市)志中少有的佳作。但白壁有微瑕,从以编纂一部优稿的要求出发,《石门县志》似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关于篇目
(1)篇目中似有存在要素不全的情况。我们知道,一部完整的志书,由述、记、志、图、表、录、传七部分组成,现在的《石门县志》(评审稿)没有概述和附录。概述是一部志书的总纲,起着总揽全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附录是记载专志中无法记述或不便于记述、而相对志稿来讲又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地方掌故、民间传说等。同时对前志中出现的错误、遗漏也可进行纠正和补充。送审稿中没有概述和附录,不能说不是一个缺陷,或许,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有来得及补上。希望在正稿中补上这一缺陷。
(2)篇目突出地方特色与避免交叉重复的关系。在《石门县志》送审稿的篇目中,作者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在农业篇之外又设了特色农业篇,在工业篇之外又设了乡镇企业篇。从记述的内容看,实际上有很多相同之处。石门县的工业,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乡镇企业,特色农业也是农业的一部分,是否可以把这内容相同的两篇并为一篇呢?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可在有关篇章中加强笔墨重点记述,不一定非升格不可。
2、关于记述
《石门县志》总的来讲,语言流畅,文风朴实,确实是一部上乘之作,但仔细阅读,也似有一些不足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穿靴戴帽的现象比较严重。作者在每段话的前面,往往加上几句套话。这些话,或是总结式语言、或是产品广告式语言,空洞无物,不符合志体语言要求。这些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政论性的语言,如“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236)、“对民兵进行政治教育是提高民兵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加强民兵队伍建设的根本制度”。“县人武部和驻石各军事单位发扬人民军队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把完成本职工作与支持地方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在扶贫帮困、维护稳定、抗洪抢险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二是广告性语言。如“天麻,又称‘定风草’,其根茎呈扁长型,具有息风定惊、滋补身体的特效功能”(204),“矽砂是玻璃和玻璃制品的主要原料”。三是名词解释性语言。“粮食定购是指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收购”(243),“平价粮食销售亦称政策性粮食销售”(246),“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农药、中小农具及农用薄膜等”(248),“人民代表大会是实施人民民主权利的一项组织制度”。像这样的语言,志书中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这些语言都显得空洞无物,都是不符合志书要求的。
(2)记述中有以个别事件或典型案例代替事业发展情况的现象。我们知道,志书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记述某一事物或一事件发展变化的情况。我们在记述这些事物发展变化时,决不能以典型事例替代事物发展的普遍状况,要通过这些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写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这次续修志书时间断限虽然只有20多年,但也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续志就是要求我们根据事物的发展情况,写出它的阶段性变化。《石门县志》对有些事物的记述,没能很好地写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而是以个别事例代替整个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这一点在政法篇中表现更为突出。例如“预审”一目,对预审这一事物的发展变化作者仅用了100来字,而用了近200多字的篇幅,记述了预审中的一件典型案例。又如“看守所”一目,最后一自然段,用了100多字的篇幅,记述了一件典型案例。在“出庭公诉”这一目中共360多字,但真正记述这一事物发展变化的文字不足100字,大量的篇幅作者都用在了记述检察院干警进行理论研讨的情况,显然,偏离了志书的主题。
另外,记述中也有缺乏要素的情况。例如对特殊岗位津贴的记述,什么时候发放,没有记述。
3、关于因事系人
从整个续志纂修的情况来看,续修的县市志书都加强了因事系人的力度,《石门县志》在这方面也有上佳表现,但以更高的标准衡量,似有进一步完善之处。《石门县志》中虽用以事写人的方式,写了许多人物,增强了志书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但给人的印象是所系人物领导干部较多,普通人物较少。例如重点工程建设中,所系人物多为领导干部,至于为重点工程出力出汗出点子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普通劳动者却少有涉及。又如,改革开放20多年来,石门县也出了不少的种植大户、养殖专业户,在志稿中这类人也少有涉及。再如石门县最近几年在城市创建、计划生育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有不少在创卫和计生一线工作的环卫工人和计生专干,我们在写创卫成就和计划生育成果时,就可采取因事系人的方法,把普通的环卫工人和计划生育专干写进去。
4、关于人物传的写法
现在的《石门县志》以“人物传记”、“人物简介”、“人物表”的形式,介绍了石门县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涉及面较广,仅“人物传记”、“人物简介”记述的人物就有164名之多。在“人物传记”中,作者记述的逝世人物有革命烈士、老红军、党政军正厅(师)级以上干部、国民党将领、宗教界名人等。在人物简介中,作者除了记述在世的上述人物外,还记述了教授级科技人员。这些人物的记述,对读者了解石门县各方面的杰出人才有很大的帮助,但从记述的内容看,似乎较单薄,较为公式化,对这些人物的记述,仅停留在个人简历上,对传记人物或简介人物,仅仅介绍了他们的一些个人经历,曾经担任的职务,对他们在履职期间所作出的贡献,起的作用,都没作应有的介绍。如对国民党将领唐生海的记述,作者写道:“任第十八军副旅长,第七十三军七十三师少将副师长,第七十七师师长,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湘西会战。1947年任第七十七军副军长,1949年去台湾。”对唐生海的任职情况写得较清楚,但对他在任职期间的作为都没有记述,参加过徐州会战,在会战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作者没有记录。1949年去台湾以后的表现怎样,作者也没有表述。在人物简介中,对覃正爱的记述,更是只有了70余字,他究竟有什么杰出贡献,他的优秀论文获“五个一工程”奖,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什么获奖,作者没有涉及。仅70多字的人物简介,显然是很难把一个人树起来的,似有太单薄之嫌。
5、关于表格
志中似有以表代文的现象。如P475中,作者对烈士的记述,仅用了一张表,这些烈士究竟作了怎样的贡献,都没有记述,似有以表代文的现象。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些,不一一赘述。
三、几点建议
1、增加英文要目和索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现代出版物在中文之外,都编有英文目录和索引,因此,建议在《石门县志》中增加英文要目录和索引。
2、加强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
《石门县志》对改革的记述部分散在相关的篇章中,如在工业中设了“企业改革”章,在商贸篇中设了“流通体制改革”章,在财政金融篇中,分设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两节,分别记述工业、商贸、金融和税务方面的改革。我们认为这些记述都是很成功的。但通读全书,没有看到对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在对志稿进行修改时,一定要补上这方面的内容。大家知道,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漫长的路程,从个人联产承包开始,到今天的土地流转,对这样一个过程,要记述的内容有很多,如果把这样一个过程写漏了,实在是一个缺陷。
3、增加图表的现代化色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书籍中的图表式样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统计图表外,现代的统计还有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散点图等。《石门县志》书稿中,没看到统计图表,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此,建议在修改稿中,适当增加图表。
4、增加随文图。
如果说用读图时代概括当今阅读特点有些夸张的话,那么,人们对图片的重视,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文字传播相比,图片的最大特点是瞬间性和直接性强,现场感和诠释力强,读者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相对完整的信息,正所谓一图胜千言。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他们的阅读习惯,在有图片的报纸、杂志或书本里,读者浏览版面时,首先看的是图片,然后是标题,最后才是大块文章。毫无疑问,在志书里,增加图片的份量,对增强人们的阅读欲望、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现在的《石门县志》没有一幅随文图,建议在修改志稿时,增加随文图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