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志书开新篇
——《津市市志》审读意见
一、《津市市志》是一部成功的志书
它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篇目设置科学合理。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指出:“地方志的篇目设置应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形式上不强求一律”。《津市市志》
的篇目设置符合这一科学性原则。篇目结构是最能明显体现志书的科学性,同时也是最不易突破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要求修志者要对本地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从自然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还要把握体例的特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运用最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概念、体系、方法来谋篇布局。《津市市志》采取中篇平列式结构,除概述、大事记外,共设24篇,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先自然、经济,再政治、文化的顺序,次第排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分类合理,篇章节种属关系合乎逻辑,横为“平起平坐”的并列关系,纵为一级管一级的统领关系。前后贯通有序,体现特色。这种编排方法既有相对稳定的继承性,也有创新与发展,强调了各门类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反映一地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规律性。
津市市志·年鉴
再从篇内章节的设置看,也是非常科学,合乎逻辑的。从总体上来看,纵向结构以篇、章、节、目四个层次为主,各层次之间以类系事,逐级统属,同一篇章的类目基本上是同一性质或同一范畴,章节之间层次分明,革除了上届志书中层次繁杂、叠床架屋的弊端。
标题简明,符合篇目标题的基本要求。《津市市志》篇目标题,基本上都是有关门类的标示,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没有附加语,达到了“确切、简炼”的要求。全书一共有大小标目(目录上所列)464个,这些标目的字数一般都是2~4个字,个别表示单位名称的除外,最多的也只有8~9字。从这些标题的确定,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认真研究,下了一番功夫的。
2、特色鲜明。
①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市地处澧水尾闾,洞庭湖西缘,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交通发达,水运尤具特色。近郊农民自古有植桑养蚕之习,城市丝绸、纺织业发达;又有澧县盐矿之优势,制盐业崛起;机械制造业基础较好,汽车车桥业日益壮大;又因津市地处鱼米之乡,食品业亦较发达。这些地方特色,在志书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例如,为了展示津市临湖沿水之特色,在交通篇中,首列“水路水运”章;为了展示津市富盐之利的特色,设有“盐业”一篇,单记制盐业发展;津市纺织特别是丝绸、棉麻纺织业发达,设纺织章,专记丝绸、棉麻纺织业发展情况。从篇目的设计看,作者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可谓颇费心思,匠心独运。其它一些特色,有的加大记述篇幅,有的则渗透字里行间,做到显隐结合,殊途同归。
②鲜明的时代特色。续志所反映的时代(1978~2001)正是我国处于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毫无疑问,续志应该充分反映这一历史变化过程。《津市市志》较好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首先在篇目设置上,突出了改革这一根主线。在经济综述中,首设经济体制改革章,全面记述一、二、三产业改革的过程。而后,又在经济类有关章节中,全面记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津市作为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市,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该志在财政税务篇中,单设一节,记述农村税费改革的情况,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全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正是有了津市这样的试点,才使得常德市乃至整个湖南省农村的税费改革顺利进行。津市又是工商企业“两个置换”改革搞得较早、搞得较好的县(市),作者以较大的篇幅记述了工业和流通领域“两个置换”的情况。此外,作者在经济管理章中,对计划管理、统计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也进行了介绍。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诸如外贸体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改革,作者都有所介绍,或辟专章专节,或浓墨重彩记述,读是志,使人有切身经历改革的洗礼之感。对政治体制改革,作者采取分散记述的方法,对20多年来,津市市在党政分设、机构改革、公务员招聘、用工制度改革以及民主法制建设都进行了介绍。总之,整部《津市市志》都贯穿着一条改革的红线,都非常强烈地反映了《津市市志》的鲜明时代特色。
③明显的城市特色。津市市作为常德代管的省辖市,辖有4镇3乡(2004),在记述范围上坚持“详记市区,兼及乡镇”,对各乡镇的情况,分散记述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中。津市虽辖4镇3乡,但在整部志中,只设了一篇农业,分别记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利和农业机械的情况,就是对乡镇企业,作者也把它融入城市工业中,大大强化了城市志的特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表现城市特色的工业,作者却用了两篇的篇幅进行记述,对城市建设、城市交通也以一篇的篇幅进行介绍,其记述之详尽,与其它城市志相比,是比较突出的。由此可见,编纂者在强化《津市市志》的城市志特色上,是煞费苦心的,也是成功的。它不仅体现了城市在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和主体地位,而且反映了编纂者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意识,因为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条件。
④强烈的人文特色。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执政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人的作用。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志书如实记载人的活动,记载人所创造的光辉业绩,记载英雄人物的崇高思想品德,也记载反面的典型人物,这既是客观反映历史面貌的需要,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我们上一届志书对人物的记载很不够,特别是因事系人存在很多欠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津市市志》,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好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事系人,就是把记事和系人联系起来,把事业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证明,以事系人是处理人物入志特别是生人入志的一个基本方法。
《津市市志》以事系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所系人物众多,涉及面广,工农商学行行都有,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普通工人农民,不论阶层、不论职级,只要为津市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都在所系之列。例如津市澧水大桥一节,全文2200余字,以事系人4个,两名领导干部、两名工程技术人员。这4人的出现,都是在关键时候解决关键问题,可以说,这4个人对津市澧水大桥的胜利竣工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又如工业中,以事系人更多,这些人中有很多就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但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使津市工业突破一个个难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二是人物记述语言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例如讲到津市丝绸印染厂缫丝工人技术水平时,作者有这样一段记述:
1980年全省缫丝操作选拔赛,缫丝厂选手包揽前9名,1982年又囊括省缫丝操作竞赛前6名,名声大噪三湘四水。青年挡车工朱云香、邹红多次在全国和南方6省缫丝操作大赛中名列前茅,分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省劳动模范”称号。绸厂青年女工蒋春云,参加全省第三届丝织操作运动会,以总分第一评为唯一一名“省级操作能手”,并创造出用“拆插”代替手指分经的“蒋春云操作法”,工效骤增,进厂5年干出7年半的活,累计超产30000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短短的两百字,既有面上情况的介绍(囊括前6名),又有典型人物(蒋春云)的重点介绍。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津市市志》语言精炼,文风基本统一,有些章节,写得很有特色。如“津市市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节,短短两百多字,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议程、主要责任、会议规模写得清清楚楚,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又如“中共津市市委员会”一章中的“组织工作”,记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读是志,对20年津市党组织基层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同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限于时间关系,不一一赘述。
3、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方志事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津市市志》在遵循修志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创新。由于此次续修与上次修志间隔时间不长,对一些没有变化和变化甚微的东西,作者采取合并的方法,归并一起记述。上本《津市志》中,设有建置篇,考虑到近20年变化甚微,新版《津市市志》将建置内容归到地理区划中一并记述。同时,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和城市特色,作者采取了“升格”和排序靠后的方法。如将盐业与工业并举,将环境保护与城乡建设并列,且在篇名上标示,都显示了作者独具慧眼的创新能力。对事关全局的大事,作者也是单设节(目)进行专题记述,在财政税务篇中,作者以一节的篇幅记述农村税费改革。对事关社会稳定的反邪教工作,作者也是设专节记述。为了突出城市特色,作者将农业篇置于经济诸篇之后,以有别于县志。为了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优秀人才的事迹,对一些健在的杰出人物,以人物录的形式,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由于有了这种创新意识,使《津市市志》增添了新的色彩,使志书质量步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具有了更大的存史和使用价值。
二、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1、续修志书与上部志书的关系。
众所周知,此次续修志书与上届修志相隔仅20年左右,因此,正确认识这次修志,正确处理好此次修志与上次修志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这次续修志书,方志界有两种说法,即修“续志”与“续”修志。所谓修“续志”,就是修成一部断代志书,其时间上限接续前志的下限,内容主要是续记前志下限后的史事。对于前志的内容,只是补其缺失、纠其错讹。所谓“续”修志,就是继续修订志书,不但要续记前志下限后的史事,补其缺失,纠其错讹,也要融会前志的内容,另铸新辞,修成一部新志。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不论哪一种说法,在对前志“补其缺失、纠其错讹”这一点上都是相通的。因此,此次修志,一定要在补前志之缺失,纠前志之错讹上下功夫。其实,无论是修志还是写史,每当一本书出来之后,心里总存一点遗憾,总认为哪些地方还有遗漏、还有讹误,现在续修志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填补遗憾、改正讹误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正确处理好续志和前志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详略。续志是前志的延伸,没有必要过多重复前志的内容,但是,续志并不完全排斥复载,对一些基本情况、名胜古迹、名优产品、在本地引为骄傲的特色事物,可复载。对于那些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的事物,如自然环境、建置沿革、风俗、方言、宗教信仰等,可以从略。如果为了考虑到续志的独立性,非要记述,也只能简单记述,篇目层次不宜太高。如果没有挖掘新内容,所记内容如果完全与前志重复,我们认为势必会降低志书的质量。
我们在记述那些变化不大的事物时,要善于挖掘那些新兴事物,出现的新现象。以民情习俗为例,这20年还是有些变化的,例如饮食,过去多数家庭基本上都是自炊自作,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如农村大年三十做粑粑)。城镇居民中,买熟食、购餐者不少。吃团年饭,20年前可能没有哪一家会到餐馆团圆,但现在,在餐馆吃团年饭的已为数不少。以前农村居民出远门自带干粮,可现在已几乎绝迹。就是在称谓上面也有很大变化,以前通行的“同志”、“大哥”、“大嫂”有很多已被“老板”、“老总”、“先生”、“小姐”、“女士”所取代。联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话联络日益增多。如婚丧喜庆给信,以前非要派人不可,现在只要一个电话就行。观念方面,过去隆重的安土重迁、重农轻商的观念,已变为远行谋业,以经商发财致富为荣。所有这些,都要靠我们修志者去深入挖掘,或是认真筛选清理,我们要把最新的事物,最新的理念写进新志,不能是旧志的重复翻版,讲到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就是记述同一事物,也要跳出原志书的窠臼,要引进新概念,要把自己的记述提高到新水平。以人民生活为例,除了记述一般的平均水平外,是否可以增加层次区别的记述,如增加乡镇之间、村街之间、户与户之间的差别,使读志者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又如,记述人民生活水平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系数—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可否引进到志书中,这两个系数是评价生活水平最通行而又最公正的标准,如果这样做了,我想,所修志书定会增色不少。
2、人物入志的问题。
我们前面讲了,续志必须很好地体现人文特色,而要做到这点,坚持“以事系人”和写好人物传是并行不悖的。传,是用来记载人物事迹的体裁。历来都主张“生不立传”,新方志也不能例外。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都明确提出编修新方志要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续修志书当然要遵守这一原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续志断限时间短,只一二十年,和上一届志书相比,故去的重要和知名人物少,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仍健在的人物多,对这些人物应怎么办?在这方面,《津市市志》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尝试。归纳起来,《津市市志》人物入志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以上面已有论述,此处不赘言,二是设人物传,为逝者立传,三是设人物录,对在世人物进行介绍。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值得我们借鉴。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我们读了“传”和“录”,没有发现什么差异,如果把“人物录”三个字去掉,59个人(传者11人,录者48人)在写法上没有多大区别。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统一认识:首先是对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且健在的人可以以人物录(或人物简介)的形式入志;统一认识的第二点,是对二者的写法,要有区别。怎么区别,我看是否可这么认识,对以传的形式入志的人,可以在全面介绍他的一生的情况下,重点突出介绍他的典型事例和突出贡献;而对以录(简介)形式入志的人(即生人),无须详写履历,也不要面面俱到地写人物事迹。如名医,主要记医术、医德、从医主要经历和贡献;艺术家,主要记艺德、艺技和成果;运动员,主要记运动成绩和拼搏精神;教师,则主要记他的教学、教研成果。
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就是人物录入标准的问题,本来这个问题应放在前面讲,但为方便叙述,我们在讲了写法后再讲标准,也是文章倒述法的一种灵活运用。录入标准通俗讲,有两种,一种是硬标准,一种是软标准。所谓硬标准就是指以行政级别、以技术职称、以获奖级别等次为标准,定好一个标准,合的就上,不合的就不上;所谓软标准,是指用于筛选没有上面条件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对本地产生着重要影向和作用,在老百姓心里地位很高。制定这类人物标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把这一类标准制定好,我们修志的人必须具有史家风范、高尚史德、正确的政治思想,在全面、透彻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根据这些人物事迹资料特征、作用和影响的程度,提炼出共性,制定出标准。标准通过志办集体讨论修改,再通过编纂委员会审定,形成固定化的尺码,使软标准不软。这样一来,就可以把一些出类拔萃的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录入〖BF〗县(市)志,使读者看到身边平凡人的不平凡事,增强志书的感染力。谈到这里,再看《津市市志》入志的人物,似乎缺点什么。
在写法、标准确定之后,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要处理好,这就是本地杰出人物和在外地工作的杰出人物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从本地走出去的杰出人才,更要看到生于斯、长于斯,现在还在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土秀才”、“土专家”,就个人感情讲,我更倾向于宣传后者,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激励人的作用。用这个观点衡量《津市市志》,人物录所录人物似乎有某种欠缺,人物录写了48个人,完完全全在本地成长,为本地做贡献的仅2人,其实津市市本市就有与入录人物级别、职称或荣誉不相上下的人。
我们在给籍贯是本地的人立传、写简介时,是不是还可以为那些籍贯不是本地但却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外籍人立传、写简介呢?旧志中尚有流寓,何况新志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加剧,这些外来人,也有很多杰出人才,他们以种种方式,为当地创造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人物志不记述他们是漏缺。
三、几点建议
1、完善体例,适当增加图的份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指出: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图表采用现代技术编制。由此可见,一部新方志,应该有图。志书中的图,包括两种,一是图片,即照片、图画,二是图表之图。先说图片之“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照相、印刷业的发展,图片广泛应用志书,成为新方志的特点之一。入志的图片分两种,一种是彩色插图,一种是随文图。2000年出版的《常德市志》两种图都有,我认为可做各区县(市)的借鉴。特别是彩色插页去掉了商业气息,这是值得大力倡导和应该做到的。我想在志书中插入彩色图片,大家都会去做,此处不赘述。这里要强调的是,随文图的作用不可忽视,要认真做好随文图的插图工作,例如流行的服饰、新兴的有特色的建筑、乡村民情风俗、新产品、新景点、新事物,都可以随文插入志中。况且随文图片一般是黑白的,安排灵活,印刷方便,造价也低,应更多地使用。
再说图表之“图”。图的种类很多,有三维立体图、玫瑰图、波形图、辐射图、线条图、柱状图、曲线图、扇形图、对比图等。正确运用这些图,可以丰富志书的表现力,更直观地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比例关系。例如,表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变化,用图的形式表现比文字表现更具说明力和表现力,又如人民生活水平、收入的变化等,都可用图的形式表现。
2、正确处理表与文的关系。《津市市志》用了许多表,我们认为是很好的。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表文的内容不要重复,能够用表说明的,文字就要求简洁,不要机械重复;二是表、文内容要统一,不能出现互相抵捂的现象。《津市市志》有表文不符的现象。如P48、P52两个人口表中,1990年人口总数都是237472人,但“民族构成”节中记述的,1990年全市仅汉族人口就有237988人;P384户口管理中记述的1985年的人口数与上述两表中人中数不符,表为219742人,文为219472人。
3、增设乡镇综合情况的记述。城市志强调城市意识,但不能忽视乡镇。《津市市志》将各乡镇情况放在不同的篇目记述,显得有点支离破碎,很难从总体上把握乡镇的情况,如财政收入,经济势力等,可否增加点这方面的内容,如设专章(节)或增加附表等。
4、增加附录,登载重要地方文献。这二十年,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法规、重要文件,我们认为,这文件、法规,都有很重要的存史价值,放在附录中保存下来很有必要。更何况,上面说到“录”还是志书不可少的体裁。
对《津市市志》的送审稿,谈了以上一些意见,总的来讲《津市市志》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志稿,所谈的一些问题,也是瑕不掩瑜。希望津市志办的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树立品牌意识,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津市市志》进行再加工,精雕细刻,争取出版一部上乘佳作,使其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