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德市武陵区志》的评审意见
一、资料特别翔实。现在就我已经看到的城区志来看,不少志是资料单薄,存史价值不高。而《武陵区志》作为城区志中的一种——中心城区志资料非常翔实,面面俱到,横不缺项,纵未断线,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我们在有资料的基础上谈该谁写,这一段放在哪里好说,如果没资料还要去重新搜集就难多了。如果说与以后市志有越界的地方,那也客观上帮市志编写做了事,准备了资料。而且资料较为真实、可信、得体。
二、体现了时代和地方特色。武陵区由市改区的这18年,恰好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整体形势向好的情况下,在两种体制的转轨中也不能不带来一些阵痛。武陵区市改区以后,随着一系列职能和大量企事业单位的上收、财政的窘迫,能够走出困境、闯出生路,并且做大做强,这的确是很了不起。志书正是在这些方面给予了极为充分的记述,脉络十分清晰,情节也很生动。在篇目设置上,第一篇设了“社区”,商业篇设了“市场”,工业篇设了“工业园”、“工企改革”,第八篇设了“经济综述”,设专篇记述区委、区政府决策,政法设专章记述“综合治理”,重视社会内容中的民俗、方言、宗教、民族等以及在杂录中设“奇闻异事”,这些都极富地方特色,较好地反映了一方地情。
三、文字流畅,可读性强。全志大多采用的记述文体,梗概一个方面的历史发展沿革,有不少地方非常精炼,文约事丰。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水文等,后面的文物、旅游等内容,文字相当优美,读之是一种享受。对人物的优秀事迹和语言有些记述也相当生动。对群众口头民谣,如“一块大田分几截,拖拉机变死铁,生产队长是西哈努克”,十分形象风趣,给人印象深刻。
四、重视了对人物活动的记述。志中记述了不少优秀人物的活动,最后设立的“人物访记”,这种写法还可以探讨,但是其所述事迹还是感人的,体现了人物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为了更进一步精益求精,打造出精品,不负首轮《常德市志》曾获全国方志一等奖这样一个荣誉高度,我还是给本志稿提些改进看法,供各位专家参考:
一、正确地处理好常德市志在内容记述上的分工问题
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本次审稿会对本志稿评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这个会也会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正本清源,进一步明确总纂思想。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后一步修改才能顺利进行。我们是否可作如下考虑:
(一)定位。
从时间断线上说,武陵区志上限为1988年,下限为2005年。从建区开始至今,1988年以前已修好《常德市志》,对以往的历史,稍作交待即可,不必追溯太远。从区域范围说,武陵区是老常德城,原常德市(加了4镇5乡),这是一种典型的城市中心区,是现常德市的政治、商贸、文化、教育、金融、工业、体育中心等。常德市的任何一项城市建设、管理、运转、达标等都离不开武陵区,离了武陵区常德就无城市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一市一区,常德市的整体城市综合性功能是通过武陵区充分而又完整地体现的,这一点又不同于长沙市东西南北几个区的格局。从行政职能上说,武陵区毕竟是隶属于常德市下面的一级政府行政机构,许多行政职能和原来的隶属企事业已经上交到市政府一级。在职能上应该比以前是大大缩小了,所以对于全市统一性的工作的记述,就不能站在整个常德市的角度去讲,否则,常德市志怎么写?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研究探索武陵区志编写这一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矛盾的突出表现
从志稿全面地看,政文方面总体上好一些(也不说完全没有问题),较突出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重点又在城市建设、交通、邮电、工业、金融等方面。特别是城建,因为事实是市区合一,功绩和问题都是市和区共有。现在志稿在上述有关内容上完全站在全市的角度或者说替代了市志这方面内容的写法,把许多的工作和问题搅在一起,这样就难以体现市志和区志的区别和分工了。甚至在名称上也采取“常德城区”这样一种模糊的说法,使人莫衷一是。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确立一个编纂原则,那就是要“详区略市”。区志为区委、区政府主修,记述的主要内容无疑是区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个性”,这个肯定要详。属市管(以及省以上管)的内容略记,以驻区工业企业、驻区金融机构、驻区工业园区、驻区旅游园地、驻区广电中心等形式出现。在记述方法上,仅作方位、占地面积、主要功能、产出、经济总量以及对武陵区的影响(幅射功能)或者贡献作简单介绍就行了,不必将其整个发展都写上去。以铁路运输为例,只写常德火车站建在武陵区,属于石长线路,记其规模、主要客运量,可通向那里,至于其自身的发展不管。特别是现在一些行业已经大大突破了地区行政的隶属关系,成为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体或直接隶属中央监管的机构;如电信、银行等,就只须记有这些单位,主要履行职能,有多大的工作量(有的有统计资料,有的可能要调查)。工业企业要重点写好区属这一块,因为最终区级财政收的是这一块的税收。市属的归并到驻区工业这一块写。原来是区属后来收到市里的在无题概述和表格中反映即可。市和区一起搞的事,难以分开的,如城建、市场管理、城管、治安、绿化、创文明城市等,明确写明许多方面是市里抓的,统一规划布置的,略写。详写武陵区在这些方面配合市里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什么效果。绝对不要代替写全市的工作,各篇章有关内容都应照此原则处理。另外就是提法上要规范,1988年以前就是“常德市”,1988年后就是“武陵区”。“常德城区”在1988年后是个不确切的概念。
二、少量篇目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
第一篇地理环境,最多只能包含到第二章的内容,第三、四章的街道、乡镇和社区都已超越了纯“地理”的范畴。特别是第四章社区应该是城区志中的一个“重头戏”,“二级政府三级管理”,要考虑单独设篇而且内容要大大充实。把一些社会综合管理方面的内容放到这里来。P65用“职责”作节名不妥,P69“建设”一节把一些行政、人事、党建方面的内容均称为“软件”建设,虽很形象但不妥当。第五章开发区、旅游区,既然在行政区域也不隶属武陵区,不宜专门列章。第五篇第一章商业下面的节,恐怕类还要分粗一些,现在商品五花八门而且多,已经不仅仅是那么几个主要商品了,比如说家具、建材、摩托车、汽车等写到哪里去?P202第五章工业物资购销下面就无节,而且内容十分单薄。第六章对外贸易完全是讲整个常德市的外贸,根本不提武陵区。商业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应该着重分类型写好市场,写商品批发零售渠道,零售总额,写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监管的机制,主要大宗商品的销售可以列表。P257第八章工业企业改革章下无节,资料不足。第九章上交企业简介,也是无节,34个名录,完全可以列表。P262第十章驻区企业也是无节,全部企业名录,也不分类。第十篇政党群众团体和第十一篇、十三篇、十四篇的位置均应该提前,放到人口篇后。那些城建、商贸、工农业等都属于党委、政府领导的工作,没有理由放在前面。第十二篇决策施政可以拆开分别并入党委和政府后面,内容也要注意处理交叉重复可作适当归并,像“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样的题目都很大,可以说是无所不包。P416第八节党委工作下面的“政法综治”可以在政法的最前面设专章,与现内容合并。
三、进一步加强综合情况的记述
①认真深入探讨,改好总“概述”。目前这个概述,至少不够全面。第二轮修志,历史可不追溯太远,重点写好当今。现在这样远追历史然后又分块写的方法我实在不敢苟同。应当是先纵后横,简介自然条件后,即把武陵区自成立以来形成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包括大的历史背景、宏观决策、实施成就等依时纵述。最后来个现状,分几个大的方面概括。现在的概述,就没有提到科技、卫生、体育、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②要加强各有关篇章内容的综合,特别是在工业、商业、农业、经济管理、城建、政法、市场管理等方面更要加强,在反映效益、管理体制、宏观调控、矛盾症结、经验教训上多做深入记述。那样的话,“资治”和为全社会服务的功能一定会大大增强。
四、进一步遵循志书体例,规范写法
本志稿在绝大部分地方的写法还是符合志书体例的,有的还写得很有特色。但也有些地方的写法还是值得商榷。比如说P695“人物访记”是一种创新,但这属于什么体裁呢?传不像传,记不像专记(专记也不妥,一位领导一篇)。读之像通讯报道,像表扬稿,讲句实在不客气的话,有点不伦不类。采访记作为资料搜集可以,先进的、感人的事迹也可因事系人地写入某个篇章,但不能这样将几位主要领导1人设1篇。如果说突破“生不列传”,要为活着的人列个简介可以,但不能这样写。一定要客观、公正、语言朴实,实事求是,用史家的语言。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提出的除八忌,其中就有忌“浮记功绩”一条,特别是对于官吏“惟其人现居本县,或现升本省上官,及有统辖者,仍不立传,所以远迎合之嫌,杜是非之议耳。”不是没有道理的。还有一点,志人就应志其特别优秀、特别突出之处,有些是他(她)自身职责范围之内的事,在其位就应谋其政,不做就是失职。为官一任就应造福一方,不应都当作特别贡献来歌颂。还有一个就是志书中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照抄文件的做法,空话一堆,没有任何实际情况,放之四海而皆准。以文代史,也不是志书的语言,是总结报告体,亦应予以改进。
五、进一步核实、充实入志资料,注意提法,处理交叉重复
有些地方资料空,不全面,要补充。前面提到“以区代市”的现象,资料还要重新析出,重新调查,远非一日之功。史料数据都要进一步核实,精确统计,处理自相矛盾的说法,所以要查实。还包括其他一些史料,均要逐一落实。还有个别提法,在P671把社团组织、工商联、科协、文联等组织的建立归并为习俗,合适吗?这些都是政府行为。在处理交叉上,如抗洪抢险就多处有,应归之一处。最后一点,就是文字还可以精炼,不少地方很好,也有不少地方啰嗦、冗长、空洞,争取压个十来万字不是不可能。

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