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一、二轮修志实践与探讨
常德素称“文物之邦”、“人文渊薮”,历史积淀丰厚。修志渊源可追朔到南北朝时黄闵作《武陵记》和伍安贫著《朗州图经》,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修志之举,所成志书多达41部。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肇始于1987年,至今已历20多年。1987年到1997年完成的《常德地区志》共60分册,近千万字。1996年12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编修《常德市志》,在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启动续修新志的工作。《常德市志》记述上限为1978年,下限为2002年。全志分上下二册,240万字。旧志整理工作从2002年开始,到2009年已完成1部府志、1部州志和6部县志点校出版工作。
常德市地方志工作遵循“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格局,坚持“一纳入五到位”(将修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任务之中,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建设方志文化体系,形成了以新志编修、旧志整理、年鉴编纂为主业,以“常德史志网”,《武陵古今》刊物为平台的局面,在全省乃至全国争得了一席之地。
(一)政府修志职能进一步强化
常德市自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来,历届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均由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199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文件,1997年6月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更名为常德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在全省最早成为地方政府直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一级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地方志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当年常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常德市地方志编纂工作细则》和常德市《旧志整理工作细则》,是全省最先诞生的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政府规范性文件。给新编地方志事业进一步提供了思想与组织保障,促进了这项事业走向常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地方志资源整合成果丰硕。
常德市志办在过去的20余年产生的成果大体分为综合志、部门志、专业志、旧志、年鉴、地情资料6大类。
综合志类:《常德市志》1部,获2003年“常德市五个一工程奖”二等奖。《常德地区志》60分册,其中《地理志》等5部获湖南省志书成果一等奖。《电力志》等21部获湖南省志书成果二等奖。
部门志:农场志3部。续修市直部门志6部。
专业志:企业(厂、矿)志11部,续修企业(厂、矿)志2部,风景区志1部。
旧志类:府志1部、州志1部、县志6部。
年鉴类:《常德年鉴》8部。其中《1989~1993》获湖南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常德年鉴(2003)》获全国年鉴评比二等奖,《常德年鉴(2005)》获湖南省年鉴评比市、州级综合年鉴一等奖。
地情资料类:编纂出版了《物华天宝的常德》、《辛巳劫难》、《常德风物大观》、《九六抗洪纪实》等地情书,其中《辛巳劫难》获湖南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常德史志网”采编、备份数字资料上千万字。
(三)方志编纂不断发展创新
一是志书编修类型有突破创新。大批的基层单位开展了修志工作,如武陵区7个乡(镇)全部完成乡镇志编纂出版,石门县有2个村编纂出版村志,临澧太平完成《太平工业区志》,还有一批市直单位在续编部门志等等,突破了三级修志的要求。
二是志书内容记述上有新的创设,与时俱进增加新鲜内容。注重从社会主体自觉意识的积极作用方面给予反映,注重反映民生内容,记载民生民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突破传统内容形式创设特志,加强特有内容的记述等。
三是志书的体例门类上有所创设,如在篇章、节下创设“附录”,“专记”,附记述犹未尽的资料等。
四是强化入志图片的运用,增加志书的美感。图文并茂,相互印证。《常德市志》插入历史图片696幅,既是对文字的极大佐证说明,又给读者提供观感和形象认识。强化图片运用的多样化,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阐述相关相近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志书编纂工作要求上有了发展延伸,强调修志工作要与读志用志结合起来,促进修志工作由单纯的编书向开发方志资源服务社会方面发展,常德市“利用旧志资源达到三促进”的经验在陕西西安全国旧志整理工作会上受到中指组充分肯定。
此外,在方志索引的编制方面,在方志文献汇辑研究方面,皆结撰出诸多成果。
二、缺陷与不足
(一)部分资料缺失
一是强调“详今略古”导致部分历史资料缺失。受首届修志认知度不高和经费局限的影响,部分单位收集资料仅局限于就近取材,历史资料源于教科书类缺失地方资料
二是强调“宜粗不宜细”导致重大历史事件资料缺失。首轮修志“左”的思想影响没有根本消除,普遍回避敏感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文革”期间)和有负面影响事物的记述,形成记述断层。
三是“划地为牢”导致资料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经济部类志大多受部门职能影响,记本部门行政隶属所及的基础材料遗漏了中央部属、省属和市属其他系统和社会上本专业材料,将各分卷应反映的专业全貌,写成了部门全貌。
四是经济体制改革多元化,加大了资料流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处于剧烈变化时期,演变转换频率极快,很多企业主管局撤销,有的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经济民营化进程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增多,相关部门只对其进行一些监督和调控;实行垂直管理的经济部门增多,统计口径不一;经济体制改革使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所有经济活动单位都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修志这项无短期经济效益的社会公益事业不予积极配合等等。如不采取相应措施,资料流失将成必然。
(二)志书整体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一、二轮修志全部是“众手成志”,编辑(志办业务人员)修改,主编定稿成书模式,由于“众手”水平参差不齐,主编定稿则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莫可奈何之感,虽然一部志中不乏有精品篇章,亦有部分不尽人意章节。还有修志人员或兼职或非专业出身对专业学科不甚了解,仅就文辞修饰角度修改志文导致志书存在不少硬伤。同时在内容选择上也存在一种顾此失彼现象。不能正确认识新中国成长过程所出现的失误;过分夸大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与速度;在纠正旧志重人文轻经济的不足之中,有矫枉过正的倾向;一味地追求从宏观角度来考虑问题,取舍材料置地方特色与传统于不顾。在编写过程中,丢弃一些细微但原本很重要的,能体现一地发展根源的内容。
(三)用志率与地情知晓率不高
一部志书洋洋洒洒少则百万字,多则几百万字,除了主编通篇统稿外,恐怕没有几人通读过,当然也无需通读,只要急用时能点击当地史志网查阅也是可行的。但是史志部门总能不断接到有关领导或专业部门负责人询问本地历史、重大事件、人文与经济资源的电话。可见,他们对登录史志网还不习惯,更不用说翻阅志书。目前,用志与读志的客体还仅局限于部分领导干部、部分文秘综合人员、部分研究人员,绝大部分公务员、教师、中学生对地情还不甚了了,地方志拓展的空间和市场还相当宽阔。
三、建议与对策
(一)做好前志补遗、勘误、考证工作。
常德市一轮修志已经完成,二轮修志已接近尾声,但市志与9部区县市志,没有一部做了这项工作。强调这项工作,主要是追求志书的存史价值。前面提到的资料缺失部分是补遗的工作重点,同时还要注意补充全志中断线缺项的;仅有模糊表达缺乏系统资料的;有“线”有“面”,但缺乏典型“点”的章节。此外,对发现有疑问的、违背科学的、社会上有争议的敏感资料(如牵强附会为地方贴金的资料等)要认真查核、考证决定取舍。
(二)以人为本,科技兴志。
目前,常德市在编修志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方志理论教育,缺乏基础知识和编修实践,理论修养不足。这种状况与修志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相去甚远。要保证志书质量,多出精品,就必须以人为本,加大修志人才的培养。要有计划地培训在职专业人员,尽快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同时必须积极引进人才,努力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输入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青年人才,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方志工作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朝电子化、网络化发展,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收集地情资料、存储信息,编辑加工,提供检索。编修志书的总体设计,包括志书的内容、篇目、结构、体裁、版式等都应适应今后的科技、信息化、多媒体等方面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运行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
一是建立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培养自己的资料收集队伍;
二是确立专题调查研究制度,突破民营经济及社会零散资料的收集瓶颈;
三是采用面向社会广征文稿和特约记者重点收集的办法,征集紧缺资料;
四是寻求行业协会支持补充非公有制企业资料。
(四)编撰适合不同人群的多种读物,拓展地方志空间。
二轮修志完成以后,地方志办公室还肩负有部门志、专业志、旅游志、乡镇村志的编修指导和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旧志整理等工作。但挖掘现有成果,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让方志读物走进千家万户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此初拟几种读物范围供参考:
中小学生读物:5~8万字,主要内容为历史变迁、人物、风物民情等。
市民读物:12万字左右,主要内容为历史变迁、人物、风物民情、旅游、名优特产、医疗保险等。
公务员读物:15万字左右,主要内容为历史沿革、人文与经济资源、民俗风情、对外开放等。
以上读物力求精简,尽可能将文字数字化。
(五)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修志水平。
一是地方志机构作为管理与执法部门,要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加以转变。作为工作人员,根据《条例》要求,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规划指导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执法水平。
二是进一步做好《条例》配套制度建设。尽快与当地人大及法制部门制定《条例》实施细则,就如何开展依法修志,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依法加强对修志队伍的管理与培训,建立人才结构、政策、培养、流通、待遇、考核、使用等队伍建设制度。
三是清理与《条例》精神相抵牾的行政文件、部门规章、业务标准和要求,高度统一到《条例》的要求上来,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