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辟中国佛教禅文化旅游线路的构想
当今社会,旅游事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居于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是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继自然风光即名山名水的风光旅游之后,兴起以革命圣地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从而拓宽了旅游内容,发展了旅游形势。为了进一步把旅游事业引向深入,我们建议开辟中国佛教禅文化旅游线路。理由如下:
一、开辟中国佛教禅文化旅游线路,是游客兴趣和品味变化的需要。
德山乾明寺
旅游事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国旅游事业的初始阶段,游客主要成分是公费消费者,旅游尚属一种奢侈的事情,大都安排在开会或出差之余,首选为名山大川,属于风光旅游。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人们兴趣越来越广泛,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实行长假,游客成分大变,名山大川人满为患,“农家乐”、“生态旅游”悄然兴起,旅游也逐渐由少数人特享的奢侈品变为大众的需要。同时,人们的旅游需求即旅游兴趣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只满足于欣赏自然风光,甚至于炫耀在名山大川“到此一游”(交通发达,到此一游已不足为奇了),而希望寓教于乐,在旅游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享受。
红色旅游的兴起,就是游客兴趣变化的结果。其实,在名山大川的旅游中,参观革命圣地等活动已经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只是因为形势变化,如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而提起的缅怀革命业绩的兴致,把它突出来,并加以完善和整合。中国佛教禅文化也是如此,在名山大川的风光旅游中,它已经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事实上已在为文化强省,旅游兴省作贡献。
我们提出开辟中国佛教禅文化旅游线路,就是完善和整合这方面的旅游资源,使它成为新的旅游亮点。
二、开辟中国佛教禅文化旅游线路,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太阳山普光寺
上世纪末,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结束后,即21世纪人类的重大分歧和冲突主要根源将会是文化。民族国家群体虽然依然是世界事物中最有力的活动者,但是全球政治的首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国家之间和集团之间出现,文化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甚至认为“文化战略是人类的生存战略”。我们的党和国家很重视文化建设,去年的奥运会把弘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推向高潮。
一般说,以孔孟为首的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究其实,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佛教创始于印度,但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逐渐中国化了,特别是禅宗及其一花五叶,更具中国特色。有的学者说“不懂佛学,就不懂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撇开佛教文化,连话也说不周全。”这是深切了解佛教与中国文化密切关系的有识之见。②著名学者胡适撰写《中国哲学史》,写至东汉魏晋,因不懂佛教,只得搁笔,转而先研究佛教,足见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佛教在中华民族心理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伦理道德中慈悲为怀、行善积德、知恩图报,以及因果报应等,都是佛教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我们党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宗教都有很大的发展,信教的人在增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是无神论者,宣传坚持唯物主义是我们的天职,这一点决不能动摇。但是,又不能重复过去左的一套,需要正面引导。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佛教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 “乃入世而非厌世”,“乃无量而非有限”,“乃平等而非差别”,“乃自力而非他力”,这里挖掘的就是佛教文化精华,正是这样的精华融汇到传统文化中去了。常德有丰富的佛教特别是禅文化资源,需要我们认真发掘,正确引导,在利用它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又能收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三、开辟中国佛教禅文化旅游线路,湖南省、常德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我们的建议有专家的论证作根据。早在1985年,湖南省佛教协会就提出过“禅宗网络”的设想,并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赞同。“唐宋时期,湖南为禅宗传播中心。一花五叶,其祖师寺院、墓塔,大都在湖南。南岳怀让、石头希迁、沩山灵祐、药山惟俨、云岩昙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石霜楚圆等,大师墓塔,大都保存。攸县尚有曹洞十八世代之墓塔群。”这里提到的有南岳,宁乡沩山、津市药山、醴陵云岩寺、澧州(今澧县)龙潭寺、常德德山、浏阳石霜寺。
省佛协构想的“禅宗网络”,其中提到位于常德的佛教圣地有药山、德山、夹山、钦山等,综观古代高僧在常德的活动,常德市又可以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佛教禅文化旅游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南进入常德,汉寿县有香积寺。该寺位于城西西竺山。此地原系小山,建有佛寺。因佛教来自印度,印度国简称天竺,故名西竺山。香积寺始建于东晋,相传为东晋高僧西大沙的金色头陀主持修建。唐咸亨年间重修,宋孝宗淳熙年间赐额“净照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3)定为丛林。殿内额“大雄宝殿”四字,相传为唐长史张旭书。
进入今德山开发区,便有德山,这里有始建于唐咸通年间的“古德禅院”,近来已修复。此地是宣鉴和尚驻锡地。宣鉴是南禅青原行思系石头希迁的三传弟子,以其接机凌厉之风的“德山棒”名闻佛坛,其弟子开出云门宗、法眼宗两大宗派。高僧全赋原直和尚,于清康熙元年(1662)驻锡德山,鼎修殿堂,疏浚水道,致使名刹中兴,世人称赞金刚重来。禅师能诗文,常与人唱和。清代著名高僧还有常林、泉亭等人,均能诗。官至江西巡抚的陈启迈与泉亭有诗文唱和。
进入武陵区,至河洑,在今林场场部,便是耆阇寺旧址,晋太元初有高僧慧元于此驻锡。佛教、道教相继创造“武陵人射孕鹿”、“武陵人捕鱼”的故事,成为陶渊明创造《桃花源诗并记》的素材。梁释惠皎所著《高僧传》记载的高僧还有竺慧直,称他:“精苦有戒节,后绝粒,唯饵松柏。因登山蝉蜕焉。”“绝粒”也称辟谷,即不食五谷杂粮,实为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术。这说明释道有相通之处。
再往北行,至太阳山。太阳山又称梁山,是佛教圣地。在此地驻锡的高僧,属曹洞宗的有梁山缘观、大阳警玄(943—1027)、岩禅师和善冀禅师;属于云门宗的有应圆禅师;属于临济宗的有欢禅师和师远禅师。这些禅师都很著名,《五灯会元》有传。梁山师远禅师有《十牛图颂并序》一卷传世。它与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玄觉的《证道歌》、《坐禅》合印,称《四部录》,在禅林影响很大,不仅流行国内,引起无数后世禅僧吟和,而且远播韩国、日本,日本一山国师所著《十牛图颂》,依据就是师远的著作。
再往北行,至今临澧县鳌山镇,此地有禅宗 “鳌山成道”著名公案。德山宣鉴的两位高徒雪峰义存禅师和岩头全豁禅师,一道云游至澧州鳌山镇,被风雪所阻,两人论道,最后雪峰义存于言下大悟。义存继承宣鉴的法脉,住持福州象骨山,大弘禅法,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法眼宗的创始人师备均出其门。
再往北行至津市药山,此处为惟俨禅师的道场。惟俨是石头希迁的嗣法弟子,在药山弘法五十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他都平等接待,一时“海众云会”。诗人李商隐、朗州刺史李翱、相国崔群、常侍温造都曾先后到药山问道。李翱问道在僧俗界传为佳话,被开悟后所呈偈诗更是脍炙人口:“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惟俨的高徒有云岩昙晟,其后嗣开出曹洞宗,其影响远播日本和东南亚;有道吾宗智;有船子德诚,此人为唐末著名诗人,有《拨浪歌》传世,德诚的弟子为夹山善会和尚。惟俨圆寂后,唐文宗赐其谥号“弘道大师”,于药山寺的东隅修“化成塔”瘗葬,唐伸撰写碑铭。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世宗封“达宗弘道禅师”,遣师致祭。1984年,日本花园大学礼祖寻源,发现惟俨大师墓葬,欢喜若狂,顶礼唱赞,不能自已,说:“若在日本,是国宝,而在中国,黄土一堆!”值得深思。
津市药山慈云寺
再北行,到今澧县钦山寺,这里是曹洞宗洞山良价的法嗣文邃禅师(834—896)驻锡的地方。他先投德山宣鉴,后改投良价,成为法嗣。文邃在钦山弘法36年。另外,驻锡此寺的高僧还有云门宗的钦山悟勤禅师和属于临济宗的钦山普初禅师。旧寺规模可观。寺依山势倾斜,从低往高,有数进院落,中轴线200余米。寺内古木参天,中间一株罗汉松,相传汉初名将李广随周亚夫南征曾于此树拴过马,至今挺拔苍劲。唐时寺内有水井九口,现存一口,因靠近寺左青龙嘴,故名“青龙井”。寺后近山一侧,为历代高僧墓塔。新中国成立后,原住持谷顺迁居香港,另一僧和风迁居新加坡,二人曾于1981年来钦山寻根。1983年和1984年,日本佛教人士两次来此寻祖。
澧县钦山寺古井
往东北行进入津市,在近郊关山猫儿岭东北坡,便是津市古大同寺,此寺称禅宗九祖道场。所谓九祖,系指唐代高僧大同广澄禅师和大同济禅师,他们分别是禅宗八祖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的法嗣。自此以后,代有高僧,清代有事迹可考者有悟空和尚、本善和尚、空了和尚、镇海和尚等。民国时有广福和尚、广豫和尚;有黄埔三期学生,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的觉化和尚;还有在古大同寺受戒,师从觉化和尚4年之久,现任湖北省佛教协会理事,沙市章化寺方丈宽莲和尚。
津市古大同寺┆
西行进入澧县,这里是古直隶澧州的州治所在。旧志称:“北门外,西有龙潭寺,为崇信禅师道场。”这里也为澧州城著名八景之一“龙寺晓钟”:“值晓风残月,梦回酒醒,神韵悠扬清彻,足以扬昏振聩。钟以铜铸,大小各一,明华藩造。铭其上曰:‘掂斤逗两几多年,陶练功夫激性天。但看作家椎下力,一声唤起老龙眠。’寺前有老龙潭,周全刚焚经台。斗笠山,云仙人挂笠处。”③可惜,龙潭古寺早毁。崇信,荆州人,从道悟出家,悟旨后居澧州龙潭寺弘法,其传法弟子为德山宣鉴和尚,俗称周金刚。
澧县彭山寺
再西行至洛浦寺。寺位于石门县城东门11公里处的猪娘背山麓。古刹左右两侧有洛、浦两条溪水萦绕,故名。唐代高僧元安和尚住此弘法。元安是惟俨和尚的三传弟子,夹山善会和尚的法嗣。善会圆寂后,先住涔阳,旧址在今安乡焦圻,然后到洛浦,后定居朗州苏溪,即今桃源县黄甲铺乡,最后圆寂于此。元安禅师“颇好文词”,“接机多用诗偈”,有《神剑歌》和《浮沤歌》等诗传世。另,他的《示法偈》很著名,为世传颂。
洛浦寺高僧还有野拂和尚。他是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的侄儿李过。野拂扩建山庙,能住千僧,香火鼎盛。现存寺庙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建筑,于道光十年(1830)重修。
石门洛浦寺
再南行便是夹山,灵泉禅寺为古代楚南名刹。唐咸通十一年(870),唐懿宗御赐善会和尚开山建寺,初称普善寺。宋朝至清康熙年间,易名灵泉禅院,康熙以后称夹山寺。善会为药山惟俨法嗣船子德诚的高足,为禅宗青原下四世,谥号传明大师。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于政和初年应丞相张商英之邀,在灵泉禅院说法十年,其弟子将其在夹山的传言记录整理结集为《碧岩录》。夹山有碧岩泉,克勤文集以此命名。此书标志佛教禅宗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发展到文字禅的新阶段,被誉为“禅宗第一书”,国内外广为流传。一休禅师悟得该书真谛,成为日本一代高僧。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禅隐夹山,称为奉天玉和尚,“领徒开山,历尽清要,卧风餐水二十年,众林大举,门弟子数千众。”
石门夹山寺
常德的中国佛教禅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上面我们只是从旅游线路设计角度粗略地列举了一些,如安乡县城近年修复始建于唐朝的观音寺、黄山头的南禅寺,桃源县桃花源景区的寺庙,临澧县的灵泉寺和太浮山上的一些寺庙,都很著名,未列入。
安乡观音寺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开发中国佛教禅文化旅游线路,使之与自然风光旅游,红色景点旅游并行,相互辉映,对发展旅游事业将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