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县志与县域经济
——以临澧县为研究视角
一、县志记载了县域内独特的经济资源,为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基础
一个地方的行政区划规定了每个县拥有不同的资源秉赋。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重视开发利用一个县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传统产品和生产技术,努力打造县域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清·同治《安福县志》、《临澧县志》、《临澧风物大观》记载了临澧县境内独特的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资源。
一是矿产资源。临澧县境内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据《临澧县志》记载,有黑色金属褐铁矿、锰矿、钒矿;有非金属石灰岩,陶土、高硅粘土、硅砂矿、石膏;还有化学工业矿如疏铁矿、磷矿、钾矿等。临澧县境内的石灰岩含氧化钙53.38%,二氧化硅2.32%,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材料,主要分布在新安镇,官亭乡、九里乡等地,储量丰富。陶土含二氧化铝34%~37%,二氧化硅40%~50%,三氧化二铁1%~3%,是生产陶器的主要原材料。石膏储量高达5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20,占全省的1/2、全市的80%,主要分布在佘市镇、新安镇。临澧县可依托自身特有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和提升以水泥、陶瓷、石膏产品为主的优势产业。
二是动植物资源。据《临澧县志》记载,临澧县境内有野禽65种,野兽28种,水生动物77种,昆虫有263种。家畜有牛、山羊、猪、狗;水产鱼类74种,隶属9目16科,有鲫鱼、草鱼、蟮鱼、泥鳅、甲鱼、鲢鱼、鲶鱼、湘华鲮、鳜鱼等,有的已形成种群等。可大力发展水产业。临澧森林植物以马尾松、油茶、杉木为多,占森林面积的88.7%;中药材94科、237属、272种,主要品种为杜仲、黄伯、厚朴、连翘、木瓜、矮地茶、山楂、牡丹、吴茱、白果、山药、麦冬、淫羊霍等,花卉有夜来香、夜丁香、菊花、桂花、莱莉花、仙人球、月季花、红梅等103种。众多的植物种类,是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资源基础。
三是旅游资源。临澧县旅游资源丰富。在县境北部,官亭水库集雨面积101平方公里,水天一色,风景秀丽;官亭溶洞,“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其奇、险、怪而独具魅力,纵横数十里,可以与张家界市的黄龙洞媲美。九里楚墓群闻名三湘,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楚墓之一;方圆十余里,大型楚墓24座,中小型楚墓100余座;出土文物有战国时期的竹铜、铜兵器、玉器、陶器等。县境西南,太浮山森林公园离县城仅11公里,207国道、石长铁路从山脚而过,面积430公顷,海拔高度604.5米,有99~33岔,据《安福县志》记载,太浮山有24景:金顶、顿笔峰、三台峰、练丹台、对奕台、观音台、珍珠洞、捣药臼、荷花泉、沉香井、仙人洞、刀松岭、紫竹林、犀牛迹、凤凰山、桃花港、海棠溪、天心堰、洗墨池、饮马池、铁瓦庙、白云庵、云之庵等。这24景江南闻名,是观光旅游、休闲的圣地。佘市桥是临澧境内的一座古桥梁。据《安福县志》记载,南宋庆宝元年(1225年)在今佘市桥原址建成石墩木梁桥。南宋咸淳4年(1268年)建成石墩石梁桥。元至顺2年(1331年)开始取12公里外的太浮山之石,改建佘市桥,到元至元2年(1336年),建成一座2堤8墩9孔的连拱石桥,高8.6米(二丈六),宽9米(二丈七),长83.3米(25丈余)。现存余市桥的主体部分是1336年建桥体的“真实遗物”。据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易善锋介绍,佘市桥比北京卢沟桥最后重建的时代要早362年,是目前已知全国建成时间最早的连拱石桥,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青山水电站横亘在澧水中下游,主河坝长257米、高17.2米,副坝长384米、高13.2米,控制澧水流域面积15259平方公里,用水轮泵提水灌溉和发电堪称亚洲第一。县城以东有宋玉城和宋玉墓。据《安福县志》记载,宋玉城是古安福县八景之一,自汉代起不少游人来此寻古探幽,并有诗咏赞:“落日下荒城,残霞散文绮。行人访遗踪,独立斜阳里”。宋玉城建于战国时期,项羽曾在此驻兵多日。宋玉城虽年代久远,现已不复存,但遗迹尚在,可招商引资仿古再造,成为旅游景点。在宋玉城以东一公里处,宋玉墓还残存着。四是传统文化资源。临澧域内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就曲戏而言,据《临澧风物大观》介绍,临澧县域内有15种传统曲艺,如临澧荆河戏、花鼓戏、皮影戏、渔鼓、说鼓、对鼓、丧鼓、地花鼓等。荆河戏早年流行于荆、沙—带,后逐渐南移至津市、澧县、临澧、石门等地。早期以唱高腔为主,明末清初,受南昆影响,亦唱昆腔。荆河戏在临澧传播,得益于蒋家大姓。清同治年间,艺人张长贵在蒋家大院开办“富安”科班,为荆河戏在县内发祥之始。20世纪50年代,成立临澧县荆河戏剧团。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该剧种在境内逐渐萎缩,但实为人们喜闻乐见。临澧对鼓在常德地区有较大影响,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曲,至今在民间流传广泛。对鼓原为两男艺人对唱说对打,现发展为一男一女对唱对说,深爱人们欢迎。临澧县丁玲广场,有一家说书厅,可容纳300人左右,每晚听者众。临澧传统文化实有挖掘潜力,发掘和弘扬临澧传统文化,可形成临澧特有的文化产业。二、县志记载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
县志,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县志,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一个县(市、区)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商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这些史实中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性。同时,县志记载了一个县(市、区)的资源优势,为县(市、区)领导部门确立经济发展战略谋划生产力布局、发展优势产业提供了借鉴和决策依据。
第一、县志为确立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生大意义、影响全局乃至左右成败的谋划和基本对策,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和研究一个区域内的区位、资源、人口、交通、产业基础、城镇分布格局、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等因素。县志作为地方综合性文献,对这些因素作了详细记载,无疑是决策者的主要参考书,对确立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澧县志》对本县经济发展的诸因素有详细记述。临澧县古称安福县,地处湘西北澧水流域,石长铁路、207国道纵贯临澧。2003年底,公路里程达2410公里。距常德仅30分钟车程。总面积1209.83平方公里,是粮棉油果蔬主产区。43万多人口,小城镇、集镇50多个。近几年先后被确立为湖南省首批绿色食品基地县,全国第二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2003年底止,临澧县110千伏线路5条,82公里;35千伏线路14条,约130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57条,约1620公里,能确保生产生活用电。地方生产总值,“八五”期末(1995)12.45亿元,“九五”期末(2000年)38.9亿元。但县域经济发民也还存在明显不足。这主要是,工业总量不大,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0.8%,低于全市水平;优势产业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规模不大,城镇功能不强。此外,资源开发粗放。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县志提供的原始资料和近十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2010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递增8%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4%、50%以上。战略重点是突出发展工业、培植产业,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开发文化旅游业,把临澧建设成工业强县、常德卫星城、文化名县、生态临澧、和谐临澧。
第二、县志为县域内科学布局生产力提供决策依据。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和配置。它具有客观性、继承性、区域性、战略性等特点。生产力合理布局受原料、能源、交通、水源、市场以及已有生产力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策者必须充分考虑和研究这些因素。县志作为地方综合性文献,对上述诸因素有详细记载,为领导部门思考、决策生产力进一步科学、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据《临澧县志》记载,在新安镇、官亭乡、九里乡境内,石灰岩储量丰富,是生产水泥的天然原料。临澧县根据本地这一优势特点,在这个3个乡镇大力发展水泥工业,现在水泥生产企业13家,生产能力120万吨。“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新上一家年生产能力为2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这样,临澧县水泥生产规模达到年产300多万吨。石膏矿、陶土主要分布在佘市镇、停弦渡镇境内。临澧县委县政府慎重研究本县资源、交通、能源、区位优势以及产业现状,确定“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四大区域生产力布局,即“一区”、“三廊”:临澧经济开发区、安福镇至佘市镇石膏工业走廊、白虎山至青山电站陶瓷工业走廊、S304线建材工业走廊,各种工业生产要素要向“一区”、“三廊”聚集。
第三、县志为选择发展县域主产业提供参考依据。区域不同,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性以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区别。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一个县的客观条件、传统产业、人文环境。县志作为资料性文献,对一个县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对一个县的土壤、植被、气候、传统农产品生产,工业方面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以及这些产业发展的兴衰成败、生产状况有详细记载,为决策者们选择发展主导产业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以临澧为例。临澧依据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和农民生产传统,近30年已形成8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临澧县农业主导产业:果蔬、家禽、家畜、水产、杨树、优质稻、双低油菜、天然油茶林。县委县政府决定,要把这8大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临澧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又如临澧工业。清朝顺治年间,澧北枣木桥一带就有农户生产鞭炮,烟花鞭炮生产已有300多年历史,至2005年有生产企业55家,年产量达180万箱,产值2.2亿元,税费达500万元;石膏产业到2000年有10多家企业,石膏板生产企业5家,石膏粉生产能力达5000吨左右,石膏装饰板制品125万立方米。临澧县明清时期就有烧制陶器的历史,至2005年,规模较大的陶瓷生产企业9家〖BF〗。同时,通过50多年的县域经济发展,在化工、机械产品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县委县政府在研究县志文献、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临澧工业的主导产业:化工、石膏、烟花、机械、水泥。决定通过招商引资、提升生产工艺水平,打造五大工业产业群。
三、加强县志工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县志工作就是编纂县地方志书和综合性年鉴、整理旧志、读志用志的活动。县志对县域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努力做好县志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当前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强县志工作队伍建设。这是搞好县志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改善从事县地方志工作的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要选调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热心地方志工作的同志从事这项工作。对现有人员要加强地方志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县志工作能力。要吸收从事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对县情有研究的人员,参加到县志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地方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要立德、立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编修的县地方文献要准确、真实、可信。同时,要甘守清贫,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总之,要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县志工作队伍。
第二、加强县志文献的编纂工作。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要求,开展新一轮县志续修工作。已完成第二轮县志续修工作任务的地方,要编纂综合性年鉴。要继续收集整理地方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地情资料,并加以整理。要注重旧志的整理工作。旧志中蕴含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临澧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力用两年时间,将清·同治《安福县志》点校出版,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总之,县志文献资料的编纂工作要保持连续性。
第三、加强县志信息化建设。电子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开通,为地方文献研究,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先进手段和有利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提供了平台。要加大投入,建立县情资料信息数据库。将县域内各种县情信息分门别类地编纂和贮存,便于领导机关、决策部门快捷检索与利用。县级地方志工作部门要与电信部门、县政府网站配合,建立史志网站,并要拥有自己的域名,以便为社会各界提供本县的地情资料。
(本文原载《湖湘春秋》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