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06~2010年党史方志工作规划
(2006年5月)
根据省党史和省方志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常德市2006~2010年党史方志(以下简称“史志”)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史志工作,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的工作大局,进一步发挥史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紧扣“研究常德、宣传常德、服务常德、建设常德”这根主弦,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全市史志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要求
围绕“坚持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总体工作思路,党史工作要以研究、编写和出版党史正本为重点,方志工作要以续修志书和抢救、整理、点校旧志以及编纂年鉴为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史志工作。要在精心打造史志工作品牌上下功夫,坚持以建设“文化名城”为己任,不断提高史志研究成果质量,力争创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要在积极扩大史志工作社会影响上下功夫,坚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不断加强史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在努力抓好史志工作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坚持从“强化责任”和“整治平庸”入手,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的史志工作队伍。
三、主要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今后五年,全市史志工作主要完成以下6个方面的任务:
(一)以党史正本编写为重点,努力推进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工作的发展
1.编写党史正本(一、二、三卷)。市本级2006年完成《中共常德地方史》第二卷(1949年10月至1979年12月)的初稿写作任务,2007年年底前公开出版;2009年完成《中共常德地方史)第三卷(1979年1月至2002年10月)的初稿写作任务,力争2010年年底前公开出版。各区县(市)2006年全部完成党史正本第一卷的公开出版,并及时启动党史正本第二卷的编目送审工作,2008年年底前公开出版;2010年完成党史正本第三卷的初稿写作任务。坚持精益求精,成熟一本出版一本。
2.完成党史专题资料的征编上报。按期完成中央、省委下达的有关课题调研任务。对省委党史研究室规定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化》、《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党的建设》、《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城市建设》、《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等10个专题资料,要收齐收全,并按时整理上报。市本级每年编辑出版1部专题资料书或征集整理3个专题。抓好重要历史文献资料的抢救工作。市本级和各区县(市)每年都要整理1—2个口述资料。
3.深化重要党史人物和史实研究。配合省里完成《湘籍重要领导人物丛书》的组稿任务。分别完成“林伯渠财经理论与实践”和“刘春樵草根思想”的课题研究。对曾担任市和区县(市)主要领导职务的党史人物,要收集研究他们的主要政绩、得意之笔,市本级和各区县(市)每年要分别形成2—3个专题材料,并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市本级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纪念撤地建市20周年的有关工作。
(二)进一步发挥老同志作用,继续做好党史联络工作
4.进一步重视党史联络工作,及时调整和补充市委党史联络组和区县(市)委党史联络组成员,完善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关以及市直部门的联络小组,吸收更多的离退休老同志参加党史联络工作。努力为党史联络组老同志开展工作搞好服务,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提供史料、审核文稿、出版发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为地方党史正本的征编工作献计出力;组织老同志用亲历的史实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市直和各区县(市)离退休老同志联系各自的经历撰写回忆录。市里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党史联络组会议,市委党史联络组成员每年分片到区县(市)考察一次党史工作。
(三)全面抓好志书续修
5.完成第二轮两级志书编修。市本级编辑出版一部20万字左右的简志(市情教育读本,书名待定)。规划的9部区县(市)志,2008年年底前完成8部,2010年年底前完成1部。
6.搞好部门志书续修。市直相关部门重点做好《常德市教育改革志》、《常德市财政改革志》、《常德市重点工程建设志》、《常德市水利建设志》、《常德市文物志》、《常德市房地产改革志》等6部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201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7.推动基层修志健康发展。本着“加强指导,强化服务,促进发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和支持部分历史悠久(如边贸、旅游业兴旺)、经济实力雄厚、行政区划变动较大的乡镇(街道),开展乡镇(街道)志的编纂;鼓励部分有条件的村、社区,开展村志、社区志的编纂;按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名家旺族,开展家族志的编纂。
8.编纂出版其他地情资料著述。积极编纂反映地域特色和地域情况的便览性资料。由市方志办牵头,重点做好《走进常德》系列丛书、《常德人物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力争2008年完成;编辑出版《常德地方志综合目录》。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编纂《人物志》。
在确保进度的同时,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坚持志书的质量标准,实施精品战略,打造精品名志。力争各级志书的优质率达70%以上,有20%的志书在全国评比中获奖。
(四)加大旧志点校出版力度
9.继续按照市、县两个系列抓好旧志点校出版工作。2006年下半年启动第二轮旧志点校,分三年完成。市本级2006年下半年启动明万历《桃源县志》和清康熙《安乡县志》的点校,2007年出书;2007年启动明嘉靖《常德府志》、明嘉靖《澧州志》的点校,2008年出书。有旧志遗存的区县(市),要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旧志,抓紧做好点校出版工作。
(五)积极发展年鉴事业
10.市本级的《常德年鉴》要科学设置栏目,合理安排内容,精心做好选题,提高条目质量,打造精品年鉴,确保在全国市级综合年鉴中的上游地位;提高彩版质量,提升彩版品味;进一步缩短编辑出版周期,争取每年9月出书。各区县(市)要抓紧启动年鉴工作,2006年下半年均要完成年鉴立项任务,做到一届政府出一本综合年鉴。鼓励、提倡有条件的区县(市)实行一年一鉴。
(六)拓展史志资源,不断扩大史志工作的社会影响
11.为现实和中心工作提供服务。市、县两级史志部门要强化“跟进”理念,围绕同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要围绕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活动,立足现有史志资源,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资政调研成果,为领导全面了解常德市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市本级和各区县(市)每年上报资政文章均不少于1篇。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为推介常德、招商引资、繁荣旅游事业服务。市本级和各区县(市)每年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至少在10次以上。加强读史用史、读志用志工作,通过推动社会读史用史、读志用志,促进史志事业发展。市本级和各区县(市)要积极与有关部门衔接,争取有选择地将部分史志读本列为各级党校以及大中专院校、中学的培训教材。
12.大力加强史志宣传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史志宣传教育工作。2006年,市、县史志部门要在同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参与和开展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庆祝活动;积极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红军在湖南”等系列纪念活动。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市本级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完成好1—2部重大史志影视题材的创作和拍摄任务。配合省里的重大活动,结合平时的重要节日和市里的中心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史志宣传。
13.继续巩固发展史志宣传园地。每年高质量、高水平地编辑出版4期《武陵古今》,充分发挥这一综合性史志刊物在开展史志研究宣传、指导编史修志方面的作用。把《武陵古今》的赠送范围扩大到市内企业和县、乡两级。
14.办好市、县两级史志网站。市委党史办着力抓好“常德史志网站”建设,通过更新版块、扩大内容,集中介绍常德的历史现状、地情方物和史志成果,突出展现常德的自然和人文魅力,把“常德史志网站”办成全市和史志界的一流网站。各区县(市)委党史办在2007年前,都要建立自己的史志网站。从2006年开始,至2010年前,依托史志网站,建成市、县地情资料库,实现市、县两级地情资料库的互联互通,并与省地情资料网相链接。
15.逐步实现“开门办史志”。市本级要精心选题,精心运作,力争社会、经济两个效益“双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积极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面向社会拓展史志资源价值,不断提高史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四、保障措施
(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史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继续把史志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史志工作的领导,为史志工作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按照湘办发〔2001〕25号文件的要求,市、区县(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要听取一次史志工作汇报,并形成制度。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史志工作,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责,加强经常性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并给史志部门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让史志部门参与组织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要选配好史志部门的领导班子,尤其是要注重挑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爱史志工作的年轻同志充实史志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要认真把好史志工作的政治导向关。要在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帮助史志部门排忧解难,关心史志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关心史志干部的政治进步。要切实解决史志部门的实际问题,对其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史志研究编纂课题经费和党史联络工作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要逐步改善史志部门的办公条件。
(二)加强史志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史志工作人员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每个史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史志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打造一支素质全面、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结构合理的史志队伍。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史志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采取召开理论研讨会、走出去学习考察、参加全国和全省性业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抓好业务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指导,抓好业务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努力提高史志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史志队伍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通过公开选拔,引进一批具有历史、党史、中文等方面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市本级要引进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各区县(市)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鼓励史志工作人员献身于史志事业。
(三)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做好史志工作的合力
史志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加强与各方面的协作。史志部门要创新思路,努力工作,主动协调与组织、宣传、档案、旅游等部门及社科机构、新闻媒体、高等院校、党校(社会主义行政学院)和社会各界的关系,加强与这些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和协助史志部门开展工作,形成做好史志工作的合力,使史志工作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