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 经世致用
——《湖南省志》序
值此新中国成立后首轮《湖南省志》全面完成编纂、出版任务之际,我谨致以热烈的祝贺!向为纂修《湖南省志》付出辛勤劳动、作出历史贡献的各级领导者、修志工作者和一切支持关心修志的各届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首轮纂修《湖南省志》始于1958年,不幸中途停滞。197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恢复编纂《湖南省志》,至2005年,历经几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圆满完成纂修任务。全书共32卷、86部分册,计4200多万字。这一浩繁工程,动员了全省各级领导和群众数十万人,其中专门从事修志的工作人员达3000余人。广大修志工作者几乎是两代人、用了20多个寒暑,历尽艰辛,筚路蓝缕,甘于淡泊,伏案耕耘,凝结了多少汗水和心血,终于大功告成!他们为人类先进文化宝库存入了新的巨著,为湖湘文化增添了新的篇章!
《湖南省志》中所记述的史实,上自1840年(有的方面追溯更古远),下至20世纪80年代,跨越清末、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等几个历史时期,涉及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自然、人文等诸多方面,其门类之齐全,史料之翔实,都是前所未有的。
湖南地理位置优越。因地处洞庭湖之南而故名,境内遍植木芙蓉而又有“芙蓉国”之雅称。湖南虽处内陆,但北枕长江,南邻两广和港澳,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流贯全省,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空港通达全国各大城市,因此不仅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是军事重地、战略要塞。
湖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2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考古发现在5~1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原始社会解体之后,在奴隶社会时期,湖南境域就开始有政权治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据文字记载,春秋时期湖南境域隶属于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湖南境域置长沙、黔中(据龙山县里耶出土秦简为洞庭、武陵)二郡。后来历代王朝几经变革,在湖南境域内设置侯王国及郡、州、府、县等政权机构。至唐王朝时,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始置“湖南观察使”衙署统辖,地域虽有少许变更,但境域基本是西汉设置的长沙国范围。从此,“湖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载于史册。宋王朝置“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元代置“湖广行省”,明代置“湖广布政使司”。公元1664年,清王朝设立“湖南布政使司”,后改为巡抚,“湖南省”名自此始,沿袭至今。
湖南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大批杰出人物为湖南争得了荣誉。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思想家王夫之、魏源,等等,为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清末朝廷彻底腐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情形下,一大批爱国志士立志救国救民,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敢为人先,勇于拼搏,因此湘潭著名人士杨度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在近100多年的斗争中,先有谭嗣同参与戊戌维新;接着有黄兴、蔡锷、宋教仁等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来有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为创建新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湖南经济发达。远古时期就有了农耕技术,到了近现代成了农业大省,被誉为“鱼米之乡”,称赞为“湖广熟,天下足”。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更加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袁隆平等研究杂交水稻的成功,大大促进了湖南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农业发展、建设农业强省做出了重大贡献。据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冶炼、纺织、制陶(瓷)等技术在2000多年前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及能源、交通、通讯等各行各业都有迅猛的发展和进步,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台银河亿次计算机等几十个“第一”产品,在湖南诞生。湖南工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有色金属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湖南矿产蕴藏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藏之乡”之称,不少矿产藏量居全国前列乃至首位。
湖南思想活跃,文化事业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楚文化。宋代大兴书院,全国四大书院湖南有其二,湖南境域所办书院达50多所。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在湖南的活动,促成湖湘学派的形成,乃至湖湘文化盛极一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后世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流传中外。之后的王夫之、陶澍、魏源直至曾国藩、左宗棠,在湖南的思想、文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五四”运动前后,由于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湖南思想、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等地组织学术团体,创办文化书社,主办报刊,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了思想和组织的准备。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文化事业空前繁荣,人才辈出,“文学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体坛湘军”饮誉全国。
此外,湖南有许多名优特产,湘绣、湘瓷、湘米、湘茶、菊花石雕等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湖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毛泽东、刘少奇等伟人故里,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佛教圣地南岳,中国南方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等等,不仅可供人们游览观光、陶冶情操,而且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湖南省志》的记述,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历史上的悲苦和辉煌,也让人们感觉到湖南这块热土还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我们世世代代都应当借鉴前人的经验并发扬光大,吸取故人的教训勇攀高峰。因此,我希望全省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十分重视发挥《湖南省志》的作用。
一是要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和谐湖南,进行现代化建设时,认真学习、借鉴历史。《湖南省志》是最客观、最公正、最真实的历史记述,对于全体人民来说,有着教育的作用;对于执政者来说,除此外还有资治的作用。
二是要尊重科学、尊重劳动。《湖南省志》成书4000多万字,而修志工作者查阅、摘录的资料几乎是它的百倍之多!我们阅读志书,一方面自己能获得很大教益,另一方面也是尊重他人的劳动。参与修志的,有不少年事高的老同志,自1958年湖南在全国率先修志,率先出版志书(《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和《地理志》)至今,修志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一大批辛勤耕耘者已离退休了,还有一些同志已与世长辞。我们应当重视他们创造的业绩,缅怀已故的修志者!
三是要在构建和谐湖南的实践中,很好地阅读、运用、借鉴《湖南省志》。各级领导,特别是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湖南省志》作为自己必备的工具书,当你在作出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时,志书是你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你的智慧来源之一。
四是要充分运用《湖南省志》作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教材,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志书中记述了社会发展的史实和前进的规律,记述了各方面的风云人物,这不仅能让他们懂得历史,学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做人、做事和治学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