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要闻>详细内容

补议水星楼

发布时间:2010-10-25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恢复常德著名古迹水星楼,几年前,市方志办主任陈国华根据原市委副书记周用金的要求,约我写了一篇《水星楼的兴衰》,发表在《武陵古今》上(今已收入《常德方志考》一书)。后来,市里几家报刊亦先后作了转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纳入文化名城建设项目组织复建,为使人们对它的历史变迁有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兹补议如下:

  一、水星楼的前身是拆谯楼易地改建后的“调元楼”

  据陈洪谟著《明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明洪武甲辰(1364)年间,明代常德首任知府为马汝舟,他在旧春申君馆址上(原武陵区政府范围内)修建府署。府内除建有吏、户、礼、兵、刑、工房等办事机构外,还在仪门前建有谯楼五间,安置有计时的仪器“铜壶”(又叫铜漏)。谯楼的位置距府署大门百余步。这是常德府署谯楼最早的记载。

  谯楼,即城门(墙)上的望楼,俗称鼓楼。源于《三国志·吴志》:孙权赤乌三年(公元240)“夏四月,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可见,当时谯楼的功能是“瞭望”、“防备盗贼”,有警敲鼓为号。可是,常德府自马汝舟始,谯楼并未建在城墙上而是建在府署内,自然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故屡有非议,久欲拆除易地另建。直到崇祯三年(1630)知府郑时举“以谯楼于府治不利”为由,尽行拆卸,在谯基上建起府衙的头门,移旧楼于下南门以东城墙上,匾曰“调元”,又谓“调元楼”,是取宋代范成大《石湖集》古风诗“我评兹事与天通,知公小试调元手”中的“调元”二字书上匾额的,“喻意宰相调和阴阳,执掌政柄”。

  “调元楼”后来如何?《清嘉庆常德府志》只记了一句话:“兵焚废圮”,也就是说在战火中焚废倒塌了。这就是后来胡向华在《水星楼钟记》中所言:“兵燹之后,楼毁无存,钟鼓更器随同散亡。”此楼是毁于何时及何种兵燹之祸?今查有关文献,自崇祯三年(1630)拆谯楼易建“调元楼”至公元1668年胡向华重建为“水星楼”的38年间,常德城遭受过三次较大兵燹之祸:

  公元1643年,李自成一部陷澧州,常德守将周晋闻讯焚城,大火半月不熄。

  公元1645年,李自成残部马进忠和王进才投南明何腾蛟抗清,“骤入常德,焚劫江南江北”。

  公元1647年,李自成另一残部高必正、李锦再踞常德,“烧劫府城,杀掠百姓,上抵辰州,下至龙阳,数百里人烟俱绝。”

  如果文献所记是实在的话,那么,“调元楼”在兵祸中被焚毁,时间当在1643—1647年。

  二、水星楼的兴建及地址

  公元1668年(康熙7年),甘肃两当县人胡向华从湖南永州同知任上调升为常德知府。在重葺南熏楼的同时,利用其夫匠,在“调元楼”本基上修建水星楼。期间,他排除种种干扰,终于建成,取名“水星楼”,铸钟一口置其中。作《水星楼钟记》留存至今。

  然而,成书于公元1813年的《清嘉庆常德府志》对此楼多有误记,以至讹传。鼎城区邓声斌先生亦在《水星楼原址究竟在哪里?》一文中已作了充分的考证论述。

  一是误记楼址。该志书“古迹”中记曰:“水星楼,府城内,东湖旁。今移神鼎门东城上”。成书于1862年的《武陵县志·府城图》勘正了嘉庆志的误记。明白无误的标示楼址在“大南门”(即下南门)以东城墙上(即今金泰利商业广场地下车库入口略前处)。楼下有一条“天居巷”直通大街与高山街口斜对。而“东湖”远在今市政务中心附近,“神鼎门”即上南门,这两处均无水星楼痕迹,显然是误记了。

  二是将重葺误记为重建。该志书又记曰:“嘉庆十六年(1811年)栋宇将倾,知府应先烈筹款重建,较旧更加壮阔。”在距此说约50年后的同治年间,陈启迈修撰《武陵县志》时,将胡向华撰写的《水星楼钟记》载入该志书,以证明应先烈只不过是重新修葺而非“重建”。可以说,保存至1943年冬被日寇炮毁的水星楼是由胡向华兴建,应先烈修葺过的。

  三、水星楼的功能

  一是具有原谯楼瞭望的功能,可瞭望水情、兵情、火情,且以敲钟为警号。

  二是以此作为镇火灾,祭祀水神的活动场所。

  三是有“审音察政”,彰显地方官政绩的涵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