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红色足迹》有感
专题片,一般就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进行专题介绍,时间往往都在20分钟以内。然而,由中共常德市委党史办出品、常德善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红色足迹》时长近几30分钟,让观众的我看起来,不仅没有冗长、空洞、乏味的感觉,观完之后居然余兴未尽。常德市委党史办出品该专题片,填补了常德党史上高品位影视片的空白,是一笔献给常德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就地理战略位置而言,人们常说常德是&“黔川咽喉,云贵门户&”;就人文历史而言,&“常德德山山有德&”,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自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精英人才可谓层出不穷。临澧人林伯渠早年参加辛亥革命,被孙中山称誉&“林氏兄弟(还有堂兄林修梅),一文一武,大有作为&”,1921年元月,他在李大钊、陈独秀的介绍下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我党早期党员,也是沅澧流域革命家中,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成功的典范。同年5月,津市人朱务善在李大钊的主持下,与北京学生领袖邓中夏、张国焘等人一道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50多位党员中,常德就有2位,这不能不说是常德人的骄傲。而此前的1919年5月、6月,位于桃源的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和常德的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学子们,先后走上街头,声援北京的&“五四&”运动,已经把爱国、民主、科学的大旗高高擎起,因此,《红色足迹》称&“常德是中国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的土地&”,一点也没夸张。
常德市所辖的汉寿、桃源、石门、安乡诸县已被确立为革命老区,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常德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桃源师范学校的前身是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是湘西北红色女干部的摇篮,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的夫人王一知、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以及被毛泽东称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著名文学家丁玲,都曾经在这里就读;常德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湘西北第一个共青团组织、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都在这里建立,滕代远、粟裕等一批党和人民军队的重量级干部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1926年4月,经中共湖南省区委批准,中共常德特别支部扩大为中共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即中共常德地委,机关设在常德城北孙祖庙;1926年8月,贺龙在常德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党代表周逸群在澧县文庙开办&“政治讲习所&”,先后有2000多人参加培训,为次年的南昌起义贮备了政治力量;1927年11月18日,徐才益、张琪、周维城在桃源东部的畬田青龙寺集结农民武装,建立&“徐溶熙苏维埃政权&”,这也是湘西北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1928年5月,袁任远、曾庆萱领导石门南乡农民起义,成为湖南五大农民暴动之一,次年8月,石门县苏维埃在泥儿垭建立…..1949年5月和6月,中共湖南工委书记方用先后在澧县、桃源召开&“左家会议&”和&“沙家会议&”,为常德地下党迎接解放奠定基础;8月,湖南和平解放,常德成为中央军委挺进大西南的策源地,11月,中共西南局在常德成立,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分任第一、第二和第三书记。
我原以为,常德的红色遗产只能见于少量文献资料,非常零散,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物证,通过《红色足迹》观看,一桩桩历史事件,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相关的影视资料,把常德的红色资源详实而生动地还原出来,&“一串串革命遗址,就像一串串红色足迹,镌刻在常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作为观众,你会时常被影片中的人物和身边某地发生的革命事件所吸引,倍感亲切。
除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红色影音的第一次整合,《红色足迹》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该片的文学台本由文化名人周碧华担纲主笔,由常德唯一的纯文化创意公司常德善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拍摄制作,可谓珠联璧和。我是以仰慕的心态观摩此片的,与其说是观片,不如说是&“听片&”,像&“五四运动爆发时,临澧青年俞劲、常德青年黄爱在北京、天津街头喊出了最强劲的常德腔&”、&“工人发动起来了,他们懂得自己是最有力量的群体;农民发动起来了,他们懂得自己播下的种子应该由自己来收获;各界民众发动起来了,他们懂得只有反帝反封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精彩的句子,接二连三的出现,稍有不慎,听者就会失去一个欣赏美文的机会。
当然,由于时间的久远,许多历史资料已经散失,对于90个春秋后的今天,要找齐那些有代表性的图片和原物并非易事,既便如此,瑕不掩瑜。《红色足迹》不仅是一部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的献礼之作,也是常德影视专题片的经典制作。笔者建议常德市每个基层党组织都要组织观看和学习,该片还应当申报今年的&“五个一工程奖&”。(作者为湖南文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