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经典》首发式上的发言
再过两天,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在这样一个时刻,中共常德市委党史办举行《红色足迹》和《红色经典》的首映首发式,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两份厚礼,同时也为我们常德的干部群众提供了学习了解上个世纪前半叶常德地方革命斗争史的好影片和好教材。这里我仅谈谈《红色经典》的读后感。
或许是出于对党史的特殊爱好,当我得到党史办送给我的《红色经典》后,我差不多是用一个晚上的时间逐篇阅读了书中的所有故事,过后回味,感受很深。
一是&“红色&”个性鲜明。全书41个故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革命源起的故事,有《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湘西北妇女革命的摇篮》、《湘西北革命策源地》等3篇;一类是革命人物故事,有《一代骁将贺锦斋》、《走向光明的将军陈采夫》、《坚贞不屈的游玉圃》、《韦来宽和津市怒吼歌咏队》、《胡彩清和他的农民自卫军》、《贺龙在津市的早期活动》等5篇;还有一类是革命事件故事,如《浯溪河大捷》等就属此类。这些故事反映的都是常德人民在常德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为求翻身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政治上的红色个性非常鲜明。
二是&“经典&”特征突出。书中的故事讲述的都是常德地方从1918至1949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景、重要人物和重要节点。如反映五四运动发生后常德城以省立二师进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民众声援五四运动、抵制洋货反帝爱国斗争故事《冯玉祥支持学生抵制日货》,反映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过程中周逸群创办澧州政治讲习所全过程的故事《北伐军创办政治讲习所》,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的故事《洞庭特区里的革命活动》、《壶瓶山下的红色苏维埃》,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常德会战的故事《喋血孤城》,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二野进军大西南的故事《刘邓大军过境常德》,以及反映解放战争初期清匪斗争的故事《太浮山剿匪记》等,都是常德地方革命斗争重要场景的再现;而贺龙、周逸群、冯玉祥、陈采夫等都是常德革命斗争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还有反映常德也是湘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建立情况的《徐溶熙苏维埃二三事》,反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安乡地方组织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响游击第一枪》等也是关于常德革命斗争史的几个重要节点的故事。该书在内容上的经典特征是十分突出的。
三是&“故事&”味道浓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宣传地方党史,这是党史教育大众化和党史教育化大众的好形式。但写故事和讲故事又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故事产生一种&“粘着&”的效果,就必须突出故事特有的个性。综观书中所讲故事,都有&“粘着&”的特性:首先是做到了合理性和超常性的统一。故事要流传开就必须给阅(或听)者以强烈的感觉冲击,在情节的设计和描述上做到既有合理性(即在情理之中),又有超常性(即在意料之外)。《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两把菜刀闹革命这本身就有超常性,而作者通过投宿两水井、路遇吴雨霖、合计夺双枪、聚众闹革命的叙述,使超常性顺理成章的建立在了合理性之上。《红军借锅记》这一特点也很突出。其次是做到了单线式和曲折化的结合。书中故事大多是单线式的结构,具有单纯、简洁、清晰的特点。但在单线式的叙述中却不乏曲折化的安排。如在《北伐军创办政治讲习所》这个故事中,讲的是共产党人周逸群来到北伐中的贺龙部队,得到贺龙的信任和支持,在澧州兴办政治讲习所的经过。中间参谋长陈图南否定计划,周与陈面对面交锋各执一端,贺龙巧言裁决,陈图南担任主讲后高谈阔论,听之者渺渺,一波三折,使故事在单线式的叙述中凸显曲折化的特点。再次是做到了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一致。书中讲的都是历史故事,但给我们的现实启示却是深刻的。如《红军借锅记》,通过红军战士向群众龚香凤借了一口锅,不小心将锅摔坏后给赔偿了一箩筐谷子,使龚香凤真正了解了红军才真正是穷人的军队,最后踊跃支前的故事叙述,揭示了真正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的道理。还有其他一些故事,读后都让人感觉到特别有味,使故事在艺术上很成功。
我们市委党校,最近也在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对学员进行党性教育的问题。《红色经典》的发行也为我市的干部教育提供了一本好教材。感谢市委党史办同志们的辛勤劳动。(作者为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