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赵必振先生诞辰140周年--充分认识赵必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今年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赵必振先生诞辰140周年。当我知晓这位先人是咱们常德鼎城石板滩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常德人!我的心情不仅是崇敬、自豪、骄傲,更多的是震撼、愧疚和不安。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我们把这位历史伟人疏忽了、淡忘了。可以说,我们常德的老百姓,包括常德30多万共产党员知道这位先人的很少,了解这位先人的更少,这对于他来讲,是不公平的,这对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正在前进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来说,也是遗憾的,不协调的。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赵必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可以说是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举动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翻译出版的两部著作洋洋20万字,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意义,是非同寻常的、深刻的、深远的……。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意义
翻开中国近代历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不堪回首。那时的中国极衰极弱,所谓弱国无外交。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半个多世纪中,清政府与世界列强签订了一百多个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严酷现实,激发了一批又一批立志改变中国现状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前仆后继,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希望在哪里,路在何方,他们只能苦闷彷徨、无奈呐喊。正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所讲述的:&“回想在我青年时期,那时中国国势衰微,内遭军阀官绅的压榨掠夺,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宰割欺压。……跟我同时代的许多爱国知识分子,虽然很想把中国那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改变过来,但是看不清改革的力量在哪里。&”(郑新、海老、恒炼编:《中外名人谈毛泽东》,成都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20页)
赵必振就是在这样一个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新与旧、光明与黑暗两种势力在东方剧烈搏击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着、成长着。1900年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赵必振,就与何来保等在常德组织&“自立军&”,成立与满清对立的军政府。同年8月21日,因事泄,赵必振避走它乡,亡命日本。在日本期间,发愤学习日文,时与章炳麟、陈天华等密切交往,寻求探讨求亡之道。1902年8月,赵必振翻译出版了幸德秋水的《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一书,该书4万余字,是中国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国主义本质的译著。1903年间,赵必振又翻译出版了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该书分上、下两册,约16万字,第一次向国人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
两部译著的出版,马克思主义的系统传播,使许多中国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找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如同大地回春,枯木逢春。历史在危机关头,出现了转折,而这个重大的转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赵必振最先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良药秘方,最先比较完整系统地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真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他、纪念他、研究他、宣传他的意义所在,这就是为什么赵必振有这样显著的历史地位之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论意义
&“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与万类生物动物之别就是人有思维、思想,有较高、较丰富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使人类产生了文化,造就了文明。
人类一旦产生和掌握了先进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理论,它对实践的反作用能力将是巨大的、空前的,甚至是无比的。当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部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出版,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由于它的理论指导作用,23年后即1871年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性质的组织&“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之后又过了46年爆发了&“十月革命&”, 在资本主义世界最薄弱的环节,砸碎了锁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式(即无产阶级)的红色政权。&“十月革命&”之后又过了32年,在亚洲,诞生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这种理论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早最系统地传播者、介绍者应首推赵必振,他的传播和介绍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整整早了15年,比1920年陈望道先生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整整早了18年。正是由于赵必振的介绍传播,才使当时许多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着手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随之1921年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一直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一直公开明确的向世界宣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回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民主主义革命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思想的武装下,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产生的各种矛盾,出现的诸多问题,能够沉稳应对,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共产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不对赵必振先生,这位科学理论传播的先驱肃然起敬。正如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咏梅&” 诗句中所描述的那样,&“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诗正是对赵必振理论贡献的真实写照和客观评价。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现实意义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再如十八大通过的修改的新党章总纲部分第三自然段这种表述:&“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活力和活的灵魂,就在于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这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正确思维和科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能动作为,主动作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业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践中发展了、创新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那么,以赵必振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理论上推介了、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一个因果关系,我们才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赵必振先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同志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人民出版社版第七页)。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贴近实际,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梦,我们纪念、学习、研究赵必振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和把信仰马克思主义变为自觉行动,主动作为,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敢于担当,追求真理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基石,高楼万丈要把基脚夯实牢,才能抗得住十级以上的地震;马克思主义是总根,树高千丈,根要扎得深,扎得开,才能抗得住十级以上的台风、飓风。
只要我们共产党人真正弄懂、弄通了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了这门科学理论,我们就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赵必振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