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要闻>详细内容

毛泽东人民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6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办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种鲜明的性质,确定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就是毛泽东人民观的本质。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①毛泽东为我们党树立了一个标准,确立了一个标志。它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我们的党始终按照这个标准,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时时处处想到人民,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实心实意地为着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1949年9月,毛泽东同志为了纪念一名普通土兵张思德以身殉职,专门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②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无论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还是从思想理论的角度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都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而要实现这个宗旨,不偏离这个宗旨,又必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心中装着人民、想着人民,正如一首歌中唱道的&“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地挂牵。&”
  一、人民观,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
  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起人民观。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③这就是说,看一名党员干部的人民观树得牢不牢,就要看他是不是真心实意的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有没有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看他是否真心实意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个人的事业和利益融化在人民大众的利益之中。如果这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不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就不可能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完全彻底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要解决好人民观的问题,首要的是要心中有人民。诚然,我们的党员队伍主流是好的,是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就是这样的楷模,雷锋、郭明义、李新民等就是这方面的好典型。
  但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们一些党员干部的人民观在渐渐淡化。有的陷入了严重脱离群众,伤害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泥坑,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大力倡扬毛泽东的人民观,强化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现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观说到底是人生观的问题。从这点出发,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党员干部努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重大贡献,它所提出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才能自觉抵制和克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让人民观在自己的头脑中扎根,在行动上开花、结果,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人民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德基础
  人民观的确立,绝不仅仅只是党员干部这个层面的课题。人民群众本身也存在一个确立人民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纵观全球,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是高素质的群体。我国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的进程,更需要高素质的社会成员,更需要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地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就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人民观。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道德本身也包含了人民观这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事实早已证明,在集体主义原则的影响带动下。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地调整,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一些矛盾都能很好地化解和消除;相互彼此间的信任和团结,都能够大大增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一定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同民主革命时期那样的情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新的时期,当然更需要这种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无私奉献的生动局面。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剥削阶级的意识,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腐朽的道德观念,还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长期置于小农自然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许多人受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等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诱发种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有力抵制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道德对人们的侵蚀,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善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全社会所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这方面,毛泽东的人民观为我们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号召大家学习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④这一教导,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别人服务的对象,同时又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这就对全社会提出了一个需求,就是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应具备有这种奉献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前提条件就是具备人民观的思想。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名利。李素丽、徐虎、许振超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干工作,勤勤恳恳为他人的好榜样。当然,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变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道德要求和典范: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有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群体;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小家、顾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战斗团队;在激情奔涌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有奉献在前、名利在后、争先进、创一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和谐集体。倍感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已经正在拥有数以亿计的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好人群体。这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所必备的社会道德基础。
  三、人民观,是党的历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永恒主题
  1945年,黄炎培与几位党外知名人士在延安考察时,曾对毛泽东讲到,历朝历代都有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富不过三代,好不过三朝&”,一般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周期率。毛泽东告诉他,我们共产党有办法跳出这个周期率,那就是依靠人民,依靠民主,依靠监督。为此,毛泽东多次强调为人民,要&“完全&”&“彻底"、&“全心全意"。解放前夕,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大家,不要犯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错误,不能与人民隔离,要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多次讲到我们的党和党员不能脱离群众,党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并提出了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党的工作的唯一标准。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突出强调,我们的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全党全国人民满怀豪情迈入新世纪的进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要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因此,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011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韶山参观时曾感言:&“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毛泽东思想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今天我们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好、发扬好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和认识到,毛泽东的人民观是毛泽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浓缩、凝炼与沉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过程中产生或形成的。人民观是我党几代领导人共同关注、一脉相承的永恒主题。
  总而言之,人民观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前途和命运、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的永恒主题,其时代价值重大而深远,因此,它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更是党的生命力旺盛不衰的关键之所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