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精品意识 打造志书品牌
树立精品意识 打造志书品牌
桃源县史志办
(2014年5月28日)
修编地方志书是一项千秋大业。志书如何出精品,上品牌,是每一个修志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续修《桃源县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默念&“出精品、上品牌&”这道紧箍咒,较好保证了志书的质量。《桃源县志(1978—2002)》于2001年正式启动,2009年底正式出版,2012年被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授予&“全省第二轮地方志书优秀成果一等奖&”。《桃源县志》出版以来,特别是获奖后,全国各地要求交换、购书、求书的至今仍络绎不绝。桃源县修志工作之所以能够出现&“以质取胜&”、&“修以致用&”的良好局面,我们的体会主要是做到四个&“精&”。
一、选人调用精兵强将
《桃源县志》编纂前,县委、县政府召开大会,并下发文件,要求各个单位要抽调文字功底好,熟悉本单位专业,有修志经验的人收集资料、撰写初稿。对于没有合适人选、完成初稿写作有困难的单位,由史志办出面牵线联系社会上有经验能胜任修志工作的同志承包完成编写任务。县史志办本身也先后从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中抽调或聘请10名参加上届修志,经验丰富的同志加强分纂、总纂工作。分纂、总纂班子实行老中青相结合,专才通才相搭配,优势互补。担任《桃源县志》总纂和副总纂的上官敬东、谭介球,都是上部《县志》的副总纂。特别是担任总纂的上官敬东,曾担任过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熟悉县内全盘工作。上部《县志》修编时,他是副总纂,并实际负责志书统筹工作。该同志还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精于诗、词、歌、赋,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有了这么一支队伍,志书的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参加分纂、总纂的同志还与史志办签订了一份协议,把&“所编写的《桃源县志》要在全市、全省获奖&”作为任务落实的一项硬性指标。
二、流程管理精细到位
一是制定编纂工作流程。在《续修<桃源县志>工作方案》中,我们重点明确续志工作流程。其中县志编纂工作分十步走,即:制定县志篇目试行稿→业务培训→编辑定向联系,推进资料征集→对来稿进行整理、修改→返回承编单位补充、校核→责任编辑以各承编单位为对象核定县志初稿→各分纂以&“篇&”为单位对初稿进行整合、修改、完善,形成分志合成稿→正副总纂统稿形成县志完整的初稿→送有关领导、专家征求意见→补充图文资料进行装帧设计→进入审查、编校、出版程序。各承编单位的部门(乡镇)分志编写工作分八步走,即:建立机构,分解任务→细化、优化篇目设置→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长编→拟写初稿→征求意见并修改→领导审阅→上报县志办。建立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流程,有利于推动县志办和各承编单位有条不紊地开展编修工作。
二是明确各阶段质量要求。资料征集、初稿编写、总纂合成是一部志书编纂成稿的三个主要阶段,把握好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质量要求是打造一部优质志书的关键环节。在每一个关键环节中,我们做到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坚决返工。在初稿撰写过程中,很多单位都是多次反复,才完成了这一道工序。县政府办开始找了一个人承担修志工作,后来反复修改,仍达不到要求,最后不得不重新请人,重新找资料撰稿,才达到史志办要求。总纂合成阶段,总纂上官敬东从全书的编目结构、内容、语言风格、体例等都一一进行审阅修改,该调整的调整,该补充的补充,给全书质量上了保险。
三是遵守审查把关规定。志书编辑部在部门初稿、分志初稿和全志初稿形成的关键阶段必须进行审核把关,将审核机制前置到上级方志机构组织的正式评审之前。我们阶段性审核采取的方式主要有编辑部内部组织的内审,联合承编单位一起进行的联审,请党史联络组老同志、分管领导、专业人士、保密等专职部门进行的专审。经过县级初审修改完善县志初稿后,进入市级复审阶段。根据市方志办要求,我们先后三次修改完善县志稿。此轮修改工作结束后,再次报市方志办复审。然后根据复审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后报送省方志委进行终审验收。在省方志委终审修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又一轮深入细致的修改,最后送方志出版社审定出版。即使是最后一关也不敢马虎。比如方志出版社提出要求,计量单位必须符合国家的要求。这里问题最大的是把亩换算成公顷。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仅此一项,就花了20多天,把书中所以涉及到亩的地方,除了有些文件为了反映历史原貌而保留亩的单位外,全部换算成公顷。
三、内容编排精益求精
俗话说:文不厌改。《桃源县志》从开始修编到最后成书,可以说是&“八年抗战&”,对其内容上的修改,大到篇目内容的调整,小到一个字、一个数字的修改,具体修改了多少处、多少遍真是无法统计。这里举几个例子。一是2008年9月,召开有省、市地方志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县志评审会后,与会同志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特别是省地方志的专家不仅对编目架构提出了较大的修改,而且要求把原稿的160余万字缩小篇幅至100万字左右,几乎是重写一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之。考虑到省、市专家的意见,我们也确实感到的初稿水份较大,编排多有不当。经过研究,我们下定决心,推倒重来,最终达到文约事丰的效果,文字压缩至110万字,但史实更丰富、准确。第二个例子是,志稿送到深圳印刷厂之后,我与总纂上官敬东进行最后一轮校对时,发现规模工业企业的一个统计数据似乎不合常理。然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上官敬东。上官看后,发现不仅该数据不合理,而且整个自然段中分数相加也与总数不符。便连夜打电话回桃源,让办公室的同志核查原稿。结果发现原稿也是如此。第二天上班后,办公室派人找到提供数据的单位,一一核对,最终把数据弄准了,才敢放心的用到志书中去。第三个例子。在志书的版权页上,有一个编纂的&“纂&”字。因为这一页是出版社给我们提供的,所以在校对时,没有细心校对,实际上出版社把这个编纂的&“纂&”字,误写为篡改的&“篡&”字。因为字样比较小,一直没发现,等到样稿印出来后才发现。此时,印刷厂已经把所有书稿全部印完,内芯业已装订完毕,只差加装书稿的封面封底了。当我们提出要把这个字改过来时,印刷厂也劝我们算了,说没有人会发现,返工的话要花费几千块钱。因为要重新制版,并用人工一页一页的重新装订。我们考虑这个错字是在版权页,位置重要,而且翻开书就能看得到,比较显眼,最后决定即使花几千块钱,也要重印,前提条件只有一个,保证质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表格里的数据,我们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并要求小数点对齐。对于这一要求,排版工人不以为然,很不耐烦。为了省事,他们在整数后面打上小数点,然后加上二个零。我们在审稿发现后,让他们把整数后的小数点去掉,手工一一把数据对齐。
四、装帧设计精美典雅
一本书是否成功,除了内容上言之有物,给人教益外,装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封面设计,我们提出要有桃源特色,要有书卷气,要朴素大方。为了体现桃源特色,我们考虑把桃花源的意境反映到封面上来。结果在网上、书刊上找了很多图案,都不理想。最后我们出钱,请桃源师范一个比较有名的美术老师,给我们画了一幅桃源风格的山水画,然后经过技术人员进行后期处理,再迭加上桃花源的牌楼,影印在封面上,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再比如版芯设计,也就是书本打开后,四周及中间留多少白边合适?大家平时也看过不少书,留白的多或少,会严重影响书籍的美观。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留白距离,我们找来几十本16开的精装书,摊开在办公室桌上、地板上,反复进行揣摩对比,然后定出我们想要的尺寸。包括页眉、页底、页边留多少毫米,每页多少行、每行多少字,都进行了精确计算,以期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印刷用纸也是非常重要,包括纸质、颜色、厚度等。在印刷厂,我们比较了几十种纸,最后选定一种纸,颜色是白中略透黄,显得古色古香,有书卷之气。同时,选定的这种纸,纸质非常好,而且能把书本的厚度控制在我们以前设定的3.5—4.5厘米之间。因为作为一本精装书,太厚就显得笨重,太薄则又不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