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红色资源 做好惠民文章
尊敬的市党史联络组的老领导,市委党史办的各位领导,区县市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非常感谢市委党史办的刘主任将这次研讨会定在桃源召开,围绕“盘活红色资源,促进以史惠民”这一主题,我汇报的题目是“盘活红色资源,做好惠民文章”。
桃源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面积4442平方公里,人口98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2007年、2012年分别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革命老区县和苏区县。近年来,桃源县委、县政府依托革命老区这张红色名片,以红色文化为背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实施以史惠民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本做法
针对桃源红色资源大县优势,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保护革命遗址。一是澄清党史文物底子。结合全国党史文物普查,加强县内党史文物调查力度,确定县内受保护红色遗址30多处。二是实施重点保护。对县内重要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革命陵园、革命烈士墓地以及抗战遗址设立保护标志,实行有力保护。现在,这些属于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的遗址和碑墓,在原地都树立了标志,得到有力保护。三是大力修复革命旧址。县委、县政府累计投资800多万元,修复革命遗址20多处,先后完成了覃振、翦伯赞、宋教仁名人故居和湘西北首个苏维埃政权旧址——徐溶煕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二、红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红军码头的修复,修建了浯溪河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长征大水田纪念碑、桃源“三杰”亭、桃源东街烈士纪念碑、桃源烈士陵园等多处老区标志性建筑。县内革命文物的澄清和得以恢复与保护,使全县人民对红色桃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开展党史宣传。一是编纂党史书籍。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桃源历史》第一、二卷,出版《桃源星火》《桃源县老干部回忆录》《桃源党史资料汇编》等党史书籍。二是利用媒介开展宣传。每年结合党史主题,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党史宣传,对红色桃源进行深度报道。三是党史进课堂。结合县情宣讲和基层党员培训,党史工作人员入校园,向中小学生、基层党员干部介绍革命历史,讲解革命先烈的故事。四是开展活动。以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和国庆节等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清明烈士陵园扫墓、世界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胜利公祭、重走长征路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扩大了桃源革命老区的影响,加深了社会对革命老区的认识。
3、拓展红色旅游。将桃源丰富的红色资源与桃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相融合,打造出全县红色旅游升级版,建造了西安红军长征纪念地、枫树民族风情园、浯溪河战斗遗址、热市抗战旧址四大红色旅游经典区。通过红色旅游经典区的打造,拉动了地方红色旅游,让当地百姓直接受益。仅以翦伯赞故居为中心的枫树民族风情园,自2014年开园以来,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光门票和停车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拉动地方收入近亿元。现在,四大红色旅游经典区基本成型,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经济收入达4000多万元。
4、实施精准扶贫。桃源县有贫困村66个,贫困人口4.4万人。其中,52个贫困村3.2万人处于老少边穷地区。县委、县政府将这些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村全部纳入扶贫目标,实行精准扶贫。一是资金扶持。县委、县政府每年整合20%的涉农项目资金,向省级贫困村倾斜,确保每村直接投入200万元以上。用足金融产业扶贫工作推进县政策,每年投放扶贫专项贷款1000万元以上。二是产业扶持。用活“特色县”政策,发挥“全国富硒之乡”优势,大力推行“财政投入、村级统筹、受益到户”的直接帮扶模式,“项目资金注入、企业统一建管、利润分配到户”的委托帮扶模式,以及“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确保“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三是教育扶持。每年开展1万人次的技能培训,集训乡镇村组干部、扶贫工作队成员1次以上,帮扶贫困学生5000人以上,资助贫困大学新生500名以上,提升造血功能,消除代际贫困。四是完善公共设施服务。低保、五保、危房改造等政策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推进美丽乡村、居民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异地搬迁,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些扶贫措施的实施,确保了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的整体脱贫。
二、远景规划
桃源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强县创新业,富民达小康”的主题,提出了“1515”战略目标,对于全县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体现在“六大会战”的旅游会战中。具体表现为打造四大红色旅游区,一是西安红军长征纪念区,以西安为红军长征途经地这一特殊名片,结合西安漂流来打造;二是浯溪河战斗区,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浯溪河战斗遗址为依托,打造战争场景;三是枫树民族风情园,以翦伯赞故居为中心,结合枫林花海,提质改造;四是棠梨岗抗日纪念园,恢复和修建热市棠梨岗抗日旧址,打造棠梨岗抗日纪念园。这四大红色旅游区的工作现在正在进行。
三、几点体会
桃源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现了“以史惠民”的功用性。这一工作之所以取得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老区建设促进会,由退职的正县级领导担任会长,加强桃源革命老区和苏区县的申报成功,使得革命老区政策对接,加大了老区资金引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全县旅游规划,将红色旅游纳入了近期和长远规划,并且明确列为今年“六大会战”中。同时在红色遗址保护和红色资源开发方面舍得资金投入,这些年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正是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全县红色资源开发形成了新局面,“以史惠民”产生了新效果。二是各部门的联动配合。我县“以史惠民”能够开创新局面,与各部门的积极参与配合分不开。无论是老区和苏区县的申报,还是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都有老区办、党史办、文化部门的大力参与。三是工作思路的创新。在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上主动出击,在资金投入上形成了政府投入、民间融资,向上争资的模式,改变了过去无钱不办事、有钱怕办事的局面。在党史宣传上加大力度,由关门办史到走出去宣传党史,党史宣传呈现多样化、常态化。在以史惠民上拓展深度,将老少边穷地区纳入扶贫,多措并举,精准扶贫,真正让百姓受益。
四、主要感想
“以史惠民”课题的提出,对于党史工作者来说,就如何加强党史的功用性,提出了新思路。过去,我们对党史存史、资政、育人的功用强调得多,而对党史所带来的实效性考虑得少。“以史惠民”的提出,将“史”的对象转向了广大受众,目的是让“民”受惠,让党史既入百姓之眼,更入百姓之心。这个观点的提出,是新时期党史工作的新特点和具体任务。要达到“以史惠民”,我个人认为,需要一级政府和党史部门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地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做好长期规划,不可搞短期行为。既不可在红色资源的利用上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也不可在资源的开发上搞一哄而起,半途而废,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伤了一地百姓之心。二是加大投入。有了红色资源,没有政府引导和投入,当地的红色项目也办不起来。三是深化红色内容。一地的红色资源,不光只看见一屋,而不见其中的内容。也可以结合当地自然风光、特色旅游来开展。
(中共桃源县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