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以史铸魂>党史编研>详细内容

武陵区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几点考量

发布时间:2016-11-18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办 浏览次数: 【字体:

武陵是一块红色热土,又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自1922年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1923年建立中共常德支部起,直到1949年7月常德(武陵)解放 的28年时间里,一大批革命俊杰留下了战斗足迹、英雄事迹和革命遗迹。开发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和熏陶力,既可发挥经济效益,更可发挥社会效益。

党史部门在开发、盘活红色资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应尽的职责,要主动跟进,融合发展,不断开发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化人、启迪人之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并提供动力支撑。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营养剂”

从2011年以来,我们立足“存史、资政、育人”工作职能,强化责任意识,主动作为,自加压力,在党史书籍编纂上下了一些功夫,实现了“一年一本”到“一年多本”的目标转向,并第一次联合办刊出刊(《武陵星火》)。从现实情况和民众需求来看,红色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在开发利用上还有较大空间。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深度开发红色资源,进一步提升武陵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系统编纂红色文化书籍。针对武陵英烈和模范人物众多,英烈和英模单行本仅有5本的实际(《中国工运先驱,湖南工运领袖——记黄爱烈士》、《丹洲热血男儿,常德农运英雄­——记刘泽远烈士》、《临刑乳子感天地,舍生取义真豪杰——记巾帼英雄王悦贞烈士》、《捧着一颗心来——记特级教师贺大国》、《大爱人生——记“活着的雷锋”田工》),我们拟在2~3年时间编纂一套较为完整、全面、系统的武陵英烈英模传。据初步统计,自1921年起,武陵英烈就有100多位。既实现“存史”功能,又为实现资政、育人功能提供素材,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实现引领社会风尚的目的。目前,已聘请2名“写手”,争取到了一间专门办公室和首笔编纂经费。区领导承诺,将按实际需要给予编印经费后续保障。

二是即时编写专题性普及读物。每逢大事、大庆、大纪念年份,即时开展专题编研,以单行本、小册子、薄读物、电子书等形式,开展党史、国史、军史、革命史、地方史的宣传普及工作。拟以通俗、易懂、易记的方式,选择全新的视角,编写“常德会战”、“红军在常德”、“刘邓大军在武陵”等普及性读物,供广大市民和青少年阅读。多编印这些小册子,可以让更多的人重温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大正能量。

三是充分利用现有革命遗址。武陵区共有革命遗址10多处。首先要建议政府加强保护,明确责任主体,杜绝人为破坏,建立保护机制(包括保护制度、人员、经费、措施等)。其次要合理地宣传利用。纪念设施、革命 遗址及其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可达到革命遗址现场教育的效果。再次,对尚未立碑的革命事件发生地,要积极建议政府投入资金,抓紧立牌立碑,观故思新,以启心灵。

二、尽心奏响“红”“绿”交响曲

前几年,我们建议以烈士命名的路、桥、村、学校均已实现。这些以烈士命名的建筑物、基础设施项目等,凸显了红色文化,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烈士的深情缅怀和永远记念,也以另一种形式让本土红色名人魂归故里,梦圆桑梓,让红色文化资源盛开在武陵大地,让“红色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结合武陵区2014年区划大调整和2015年撤村建社区“两个实际”,以落实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区老促会成立为契机,协同进行以老区新起点上的新发展为题,深入调研,听取民意,形成意向性方案,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今年4月,我们与党史联络组、老促会的成员先后到河洑、丹洲、芦山等乡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座谈和讨论,初步形成了武陵区添“红”增“绿”的意向性建设规划,让“东”、“西”两块红色资源保护好、开发利用好,以实现“以史惠民”的目的。

一是建设“红”“绿”结合的丹洲生态城。以生态建设为依托,以刘泽远纪念园扩建为抓手,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城郊优势,打造休闲娱乐一体化、人文教育共生化、“红”“绿”相间和谐化的城郊生态新区,做一篇红色历史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有机结合的好文章,既让市民感受“家门口”的绿色生活,也让市民从享受自然的同时,与先烈对话,获得精神力量。

二是建设美丽乡村“黄爱广场”。黄爱是芦山乡黄爱村的烈士,周恩来的战友。黄爱村已列入省、市示范村。为提升黄爱村文化底蕴,扩大其“红色”影响力、感染力,拟建议高标准、高起点修建“黄爱广场”。新任乡党委书记表示,将借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与生态建设、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一体谋划,争取早日筹定,早日开工建设。

三是以河洑山为中心建设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性教育、青少年夏(冬)令营“四位一体”的教育基地。河洑山是离城区较近的一座红色人文历史、自然生态资源堪称上佳的市民好去处。市民到此一游,感受清新的空气、盎然的绿意,更可感知先烈的事迹,释放敬仰的情怀,是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既有红色的遥念,又有革命激情的升华,是开发红色资源、衬托红色旅游的特色景观。拟在常德军分区支持下,依托现有地域,不改变权属性质,修建“湘西特委纪念广场”(暂名)。

三、切实增强红色资源的教育力

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中,除要挖掘其内涵外,还要不断创新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特点的需求,努力构建城区特点、武陵特色、时代特征的红色资源利用体系,积极构建红色资源网络化宣传格局,努力营造红色资源育人化人的浓厚氛围,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盘活红色资源,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整体效应。

一是常用时间节点。利用“红色”纪念日(如“七一”、“八一”、“十一”、长征胜利日等)、革命纪念日(如“七·七”、“八·一五”、“九·一八”、抗战胜利日等)、重要人物纪念日(如烈士就义日、毛泽东诞辰日等)、特殊纪念日(如“五一”、“六一”、“十·一三”、读书日等)组织开展与红色资源相关的主题系列活动。以此常态化地抓红色资源的宣传教育,凝聚“率先”发展的正能量,助力全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传播红色文化,弘扬主旋律。

二是巧借外部力量。党史部门要主动出击,联络有关部门、单位或组织协同开展党史宣传教育。与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联合,开展党员干部学党史、守党纪、正党风的主题教育活动。与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联合,分别开展师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区和谐文化教育。与中小学校直接联系,开展学史知史用史、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三史三爱”教育,并组织“五老”人员结合“亲历、亲见、亲闻”经历,进行党史、革命史和建设史的宣传教育。与党史联络组、老促会、诗书画影协会等联合举办主题展览,共同编印主题书刊,拓展党史宣传的形式,不断扩大红色资源影响的覆盖面。

三是发挥好党史联络“方面军”作用。整合“苏区”、“老区”资源,通过与老区办、扶贫办合作,挖掘整理红色资源相关史料,对相关老领导、老红军后代进行走访座谈,实地拍摄照片、收集革命历史照片,分类整理,重点编纂。武陵区于2015年1月9日被正式认定为革命老区,是全市最后一个被认定的老区。可以依托党史联络组织,联合老促会、老区办、关工委等组织,围绕民生短板建设,变红色资源为致富、宜居、宜游的法宝,助力红色资源为民惠民利民。

武陵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率先五个常德,建设美好武陵,迈向基本现代化”的五年奋斗目标。盘活红色资源,促进以史惠民,大有可为,大可有为,大有作为。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发挥党史部门的职能优势、资源优势,勇于担当,勤做善成,在“以史惠民”这个大舞台,不断创新方法思路,不断创造新经验,不断取得新成效,使武陵的红色品牌更亮,小康道路更宽,现代化征程更稳更好。

 

(中共武陵区委党史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