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红色资源 服务现实惠民
石门县是党史资源大县,也是革命老区县。近年来,石门县委党史办立足红色资源禀赋,围绕挖掘、整理红色历史文化,在征研、宣教、革命遗址保护、助力红色旅游等方面积极作为,取得了明显成效,开辟了“以史惠民”新途径,党史惠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强化党史征研,以史铸魂有成果
加强党史资料挖掘、整理和编研,是党史工作的主业,也是推进党史成果转化、服务现实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石门县委党史办紧抓历史机遇,围绕党史资料征集、挖掘和编撰做文章,以丰硕的成果补精神之“钙”,以雄辩的史实反驳“历史虚无主义”,抢占了主流价值观的“高地”,发挥了正本清源作用。
一是编好地方党史正本。没有党史成果的支撑,以史铸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石门县委党史办加大了革命史料的征集、编撰力度,2005年,出版了地方党史正本第一卷,该书已成为全省县级范本,亦是一部留存革命历史和传承革命精神的“红色家谱”。2011年,编撰出版了地方党史正本第二卷,对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石门县委领导开展革命、建设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总结。2013年,又马不停蹄地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地方党史正本第三卷的编撰工作,目前已完成30多万字的送审稿。系列党史正本的出版,为人们全面、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和石门县委领导开展革命、建设的实践功绩提供了鲜活、权威的教材。
二是加强党史人物征研。石门县革命老区、省定贫困县。在全县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先辈和英模人物,挖掘整理此类人物的资料成为党史部门的重要任务。石门县委党史办克服多重困难,多方征集,整理出版了《石门英烈传》《石门将校录》《主政石门》等党史作品,党史人物征研工作步入常态化轨道。2016年,出版了县内著名烈士王尔琢、王展程的革命故事单行本,两本书已成为全县中小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三是加强苏区史、抗战史研究。2013年,系统整理了申报苏区县史料,出版了《石门苏区历史研究》,普及了苏区历史知识,弘扬了苏区精神。2014年,启动了《石门县红军将士谱》《石门县革命遗址遗迹》的编纂工作,红色石门研究向纵深推进。目前两部书的编撰出版工作已接近尾声。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石门保卫战72周年,县委党史办发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抗战史料,出版了《石门抗战纪事》,丰富了党史资料库,宣传和弘扬了抗战精神。
二、着力党史宣教,弘扬正声有影响
如何让沉睡在库房的党史成果发挥作用,惠及全县人民,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服务现实的一个突破口。石门县委党史办注重依托现有阵地,加快党史成果转化的步伐,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党史宣教活动,传承了红色基因和正能量,使红色文化、精神在渫澧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拓展了党史宣教阵地。1、办好史志网站。2012年,新辟了石门县史志网,科学设置了栏目,明确专人进行维护更新,并在石门县政府网站建立了“链接”,力求将网站办成宣传工作动态、发掘地方党史、传播红色文化、深化党史研究的重要阵地。其关注度和点击率有提高。2、合理利用好现有“场馆”。依托县档案馆、县博物馆等,配合开辟了党史陈列室、陈振亚烈士事迹陈列室、石门抗战史陈列、石门红色史迹展等,延伸了党史教育的触角。每年前往参观者、受教者络绎不绝。3、激活革命遗址功能。利用现有的众多革命纪念设施、遗址开展党史育人活动,每逢“清明节”,县委党史办都会发出“祭先烈、学党史、爱家乡”倡议,绘出瞻仰路线图,并尽量抽时间配合相关单位的瞻仰纪念活动,当好讲解员、宣传员。这些革命遗址已成为全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党史教育、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是丰富了党史宣教形式。1、加强了党史工作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强工作宣传不啻为普及党史知识、宣扬红色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石门县委党史办积极主动宣传,实现了报纸有字、电视有影、网站有文。2、开展了党史宣讲。开展了党史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农家、进乡村活动,党史部门工作人员义务当起宣讲员。2016年,党史办主任张吉全先后在县委办系统、县委组织部系统、县纪委宣讲了石门苏区历史,学党史、知党史已成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由县委党史部门开展党史宣讲20场次,听众近2000人,普及了党史知识,传递了“党史好声音”。3、开展党史书籍赠阅活动。2012年,石门县委党史办在石门县二中启动了“党史书籍进校园”活动,现场赠党史书籍200余册。近年来给县直各单位、学校、乡镇(区)、村居赠送党史书籍5000多册,发挥了以红色文化教育人、陶冶人、鼓舞人、警示人的功能。4、利用纪念日开展系列活动。在抗战胜利日、烈士纪念日、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活动等重要时间节点,县委党史办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如开辟宣传专栏、召开座谈会、编撰出版相关书籍、撰写纪念文章等,传递了正能量,为纪念活动增色添彩。
三是注重抓好《湘潮》等刊物学用。认真抓好《湘潮》杂志学用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将《湘潮》征订到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区)、农林场,以及部分老干部支部。2015年,杂志征订数达到全县总人口数的7%,在全县形成订刊、读刊、用刊的好氛围。
三、参与遗址保护,助推旅游见成效
石门县是革命老区,也是湘鄂川黔、湘鄂西重要苏区县。境内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遗迹、文物,它们是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重温红色历史的重要遗存。据统计,全县有革命遗址遗迹90多处。具有一定规模、影响的纪念设施、遗址有南乡起义烈士陵园、石中惨案烈士纪念亭、石门烈士陵园、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贺家台、陈振亚烈士故居以及黄鳌、曾庆萱、贺锦斋、王尔琢等烈士的墓碑、塑像等。为使革命遗址得到及时保护、合理利用,更好地服务发展民生,县委党史办主动作为,积极参与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助力了红色旅游发展。
一是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2010年,根据上级党史部门部署,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通过查资料、追线索、访知情人、现场调查等途径,收集整理21处革命遗址图文资料。而后,又开展了革命遗址“一一到”,尽量做到不遗漏。并将普查成果结集出书纳入议事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普查成果已成为开展纪念活动、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工具书。
二是配合做好革命遗址保护。由于移民重建、自然灾害、投入不足等原因,全县部分革命遗址的保护有些滞后。经积极争取,自2012年起,县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资金对革命遗址进行维修、新建。2013年,县委党史办与有关乡镇、村完成了黄鳌烈士墓、石门南乡起义烈士陵园、贺锦斋烈士纪念碑等修缮工作,并多次到现场进行指导、督促,把好设计关、史料关、质量关。2014年,又启动了陈振亚烈士故居、曾庆萱烈士墓等革命纪念设施的维修、恢复工作,投入资金120万元。还依托县城澧滨路风雨亭改建成“石中惨案”烈士纪念亭,以告慰英灵,昭示后世。2015年,启动了南乡起义策源地纪念设施新建工作,投入20多万元,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这些革命遗址已成为全县开展党性教育、党史教育、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也为发展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富民提供了资源禀赋。
三是为发展红色旅游出谋划策。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旅游已成为全县各级的共识。县委党史办利用专业知识先后撰写了东山峰红色资源考略和开发建议、皂市周边红色资源简述等调研文章,均被收录在相关文集,成为当地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参考和有益资鉴。全县部分乡镇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取得了“开门红”,如南北镇筹建的全县红色旅游第一村—薛家村山河圆纪念胜地已初具雏形,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有一定影响;磨市镇着力打造“将军故里”,形成了集红色文化传承、户外活动、美丽乡村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胜地。县广播电视台开辟了旅游频道,定期邀请党史爱好者开讲红色历史,广泛征集红色遗址、文物等,引起观众的极大关注。县内的部分文化工作者根据党史部门编撰成果,不遗余力“描红”“唱红”,出版了一批红色历史作品,创作了一批红色音乐,还拍摄了红色石门专题片,提高了红色石门美誉度和影响力,助推了红色旅游发展。
(中共石门县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