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惠民”值得期待
“以史惠民”值得期待
——临澧县以史惠民工作调研报告
以史惠民是湖南省党史系统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的创新性举措,旨在拓宽党史工作领域,突破党史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原有功能,主动对接经济建设,以期实现“精神变物质”的二维转换,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好处,立意高远,思路新颖。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临澧县党史办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做法与成效
临澧县历史悠久,历史人文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临澧县围绕以史惠民这一思路,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澄清家底,规划一盘棋。县党史办联合县文物部门,对全县具有保护、开发、利用价值的历史人文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了解现状,分类建档,并区分具体情况,分别提出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一是对申鸣古城、宋玉城、九里楚墓群等古文化历史资源,以保护为主,加强研究,待时机成熟再进一步开发。二是对林伯渠故居、丁玲故居、太浮山武装割据及抗日战争遗址等红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在合理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开发,打造一批经典红色旅游路线和景点,既传承红色文化,又助推新农村建设,使以史惠民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三是对青山水利工程这一体现当代临澧人民奋斗史的伟大壮举,进行全面回顾和历史总结,建设相关纪念设施,开展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激励全县人民建设新临澧。
2.构筑平台,唱好惠民戏。近年来,临澧县克服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投入不足等实际困难,多方筹资融资,加大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提供了载体平台。围绕宋玉墓,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修复了宋玉墓,修建碑、亭等纪念设施及近500平米的宋玉花园广场,恢复部分泛舟湖,初步打造成了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对林伯渠故居,以“一区三基地”为定位,即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已累计投入达6000多万元,新建了林伯渠铜像广场、临澧县红色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同时对周边农村进行田园化建设,打造新农村示范点,景区面积扩大至1平方公里,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围绕旅游服务创收致富。加大太浮山旅游开发力度,县委组建太浮山旅游开发中心统筹推进。修建了太浮山武装割据斗争纪念碑、抗战纪念碑等设施,开通了上山公路,开辟了两条进山游道,新建了樱花谷等特色旅游景点,太浮山成为周边区县乡村游的重要景点,人气兴旺,尤其是樱花节期间,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周围开农家乐、小旅店的农户更是喜笑颜开。
3.入脑入心,传递正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史铸魂、以史育人,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围绕传承林伯渠精神,成立临澧县林伯渠研究会,开展征文活动;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到林伯渠铜像前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教育党员干部不忘初心,锤炼党性;组织中小学生瞻仰林伯渠故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好接力棒;发挥党史联络组的作用,下到县委党校、各中小学校举办“传承林伯渠精神”专题讲座,党史进课堂活动年年不断。立足于把太浮山武装斗争和抗战历史遗址办成共产党奋斗史教育课堂,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分期分批开展“太浮山每月一登”活动,现场感受烽火连天的斗争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青山精神”,组织力量抢救性编纂《青山史话》系列丛书,举行首发式,举办弘扬青山精神座谈会、演讲赛,定期开展“走进青山工程”活动,激励全县人民建设新临澧的豪情壮志。
二、困惑与思考
以史惠民是湖南人敢为人先性格的又一生动体现,前无古人,无经验可鉴,推进中也有一些困惑。
闲言碎语难听。调研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以史惠民工作不理解、不认同,说三道四,甚至讥讽诋毁。一是“不务正业”论。认为各部门均有职能分工,修史编志是党史部门的职责,应专心专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发展经济、惠及群众则是经济部门的事,党史部门犯不着抢别人的事干,舍本求末。二是“出风头”论。认为当前经济低迷、市场萎缩、下行压力巨大,上下各级对加快发展、普惠群众均无多少良策,党史部门提出以史惠民,看似新颖,实无干货,最多也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小注脚,中看不中用,标新立异,有博取彩头的成分。三是“有伤风化”论。认为当今社会之所以物欲横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昌,就是一部分人乃至一部分部门单位功利心、趋利化思想严重,扭曲了人们的灵魂和追求。党史部门以史惠民,无形中给历史、党史带上了功利的帽子,似乎历史、党史的价值功能作用也要通过“实惠”才能体现,这会助推整个社会的趋利化思潮。
自身能力难为。从上到下,党史部门都是弱势部门、清水衙门,要人才没人才,要资金没资金,要职能没职能。虽然现在是信息社会,可党史部门坐的是冷板凳,与经济社会无多少联系,要信息也没信息。要想惠民,确实挚肘因素太多。尽管开展以史惠民工作,能提高党史部门的位置,多方面展示党史部门的作用和社会价值,但实际推进中总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主业副业难顾。毫无疑问,修史编志,以启未来,是党史部门的主业主责,不可懈怠;以史惠民也是党史部门的分内之事,虽居次要,也应有所作为。按理说,应做到二者兼顾,相得益彰。但现实情况是,基层党史部门一般3-5个编制,能干事的就更少,仅主业已让人气喘吁吁,若要出精品力作,非无私奉献、呕心沥血不可。而以史惠民,看似副业,其实所花精力可不含糊,不下一番功夫,是难见成效的。所以,修史编志、以史惠民,对基层党史部门而言,实在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当然,面对困难,党史部门不能无所作为,应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突破口。
1.出主意。要注重总结历经验,借鉴他人成功做法,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围绕本地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想的多一点,谋的实一点,积极向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出谋划策、献点子、当参谋,成为他们的智囊,帮助他们科学决策,抓住机遇上项目,搞开发。
2.优服务。就是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及项目景点的开发建设直接对接,在探寻历史渊源、查找历史依据、介绍历史事件、阐释历史内涵等方面发挥党史部门的优势,增强以史惠民项目景点的历史厚重感。要在策划包装、宣传推介等方面积极参与,帮助打响品牌。
3.抓重点。惠从心。说到底,以史惠民还是要把惠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重点放在以史育人、以史铸魂上,立足长远,抓住根本,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正风化人,教育、引导党员群众追求精神的富有、心灵的健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而不应过分看重眼前的所谓实惠。要有一种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态,通过铸魂育人,使更多的党员干部真心惠民,这应该成为党史部门以史惠民工作的最终目标追求。
(中共临澧县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