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惠民的做法与思考
津市是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津市人民紧扣民族的脉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历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和锻炼,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少革命先辈血洒山河,壮烈牺牲,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谱写了一曲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壮丽凯歌。
20世纪初期,贺龙出任澧州镇守使期间,上马管军,下马抚民,刷新政治,津澧民主气氛日益浓厚,津市民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热情更加高涨,1919~1925年间,津市先后发生了数起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争活动:1919年,津兰中学学生不顾学校的强烈反对,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声援北京“五·四”运动。1923年,长沙发生日本水兵枪杀市民的“六一惨案”后,津市店员、工人立即组织罢工罢市,掀起对日经济绝交活动。1924年,英国商人在津市贩卖枪支和鸦片,激起热血青年义愤,夜闯旅店击毙“洋人”。1925年,津市声援上海“五卅”运动,成立“青沪惨案雪耻会”,抵制日货。这些自发的斗争活动在民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共津市地方组织的建立打下思想基础。
为寻求拯救社会的良方,有志青年纷纷离家远涉。1919~2005年间,相继有朱务善、杨立达、许和钧、张志定等数十名青年分别进入北京大学、湖南省立第二师范、长沙兑泽中学读书。在学校,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人中有的回到津市,为中共津市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5年秋,中共湘区委派遣共产党员罗宁、李立新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到津澧开展建党工作。1926年初,罗宁、李立新在津市建立起津澧地方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津市党小组,李立新任组长。与此同时,共产党员、省立二师学生许和钧建立中共渡口支部。党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津市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26~1949年,津市党组织的发展建设历经艰难,曾几度遭受重大损失,但革命火种始终没有熄灭,而且越燃越旺。
1926年9月,周逸群率左翼宣传队到津澧,帮助建立党组织。中共津市基层支部发展到4个,党员104人,并成立总工会、农协会,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高潮。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津市市党部中的右派成立“除暴安良委员会”,商团改为挨户团,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十多名党员和几十名农协会会员英勇就义。幸存的党员前仆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渡口支部被敌人破坏后,迅即与常德周家店支部合并成立周渡支部,后改为区委,组织游击小组,坚持武装斗争。津市支部书记张志定牺牲后,数名外地来津党员立即重建党支部,积极开展武装斗争,踏着先烈的血迹继续战斗。双垸乡(现李家铺乡)农民协会委员长、共产党员胡彩清组织起农民自卫军,发动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
1930~1935年,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津市同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战斗,三次攻克津市。同时,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津市人民的革命斗志。津市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红军运送物资,抢救伤员,掩埋牺牲的战士,印刷宣传品,赶制军装。城乡青年积极报名,参加红军,仅1935年8、9月间,红二军四师十二团在津市招收新战士近800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津市党组织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1937年7月,共产党员郭遵泰等人回乡组建抗日民族先锋队,开展救亡宣传活动。不久,又在津市、新洲一带组建中共新洲区委,领导6个党支部。1939年春,刘玉舫受党组织派遣,潜入国民党第五十三军野战补充团,担任该军中的一个秘密党支部的领导工作,党员韦来宽组织青年知识分子成立“怒吼歌咏队”,到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有力支援和配合抗日主力的对日作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浙江铁工厂6名中共党员辗转到津,成立新华工厂党支部,秘密从事党的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津市党组织已成星火燎原之势。1947年春,中共湖南省工委派魏泽颖到津市发展党组织,成立津市支部。次年,津市支部与新华工厂支部取得联系,组建津市党总支,领导津市、澧县、安乡的党组织。1948年冬,津市党总支升格为津市区工委,领导津澧5个支部,党员100余人。1949年5月,中共湘西工委书记方用传达省工委批示,决定将津市区工委改为澧县县工委,组建人民武装,迎接解放。6月,澧县工委分三路同时发动武装暴动,成立湖南人民解放突击总队第四大队,给苟延残喘的国民党地方政权以沉重打击。7月23日,第四突击大队乘胜进驻津市,宣告津市和平解放。同时,津市党组织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瓦解和改造津市地方武装,迫使国民党第十四兵团暂编师四一六独立旅第一团无条件投诚。解放军四十九军一四七师一部进入津市。8月3日,随解放军南下的六大队四中队到津,4日,中共津市市委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津市地方组织成为公开的执政党组织。
认真盘点津市的红色遗址,虽然先辈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红色足迹,但随着津市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大拆大建之后,红色遗址多被毁损,所留无几。无不令人扼腕叹惜,深感遗憾。我们在2010年11月对津市革命遗址进行过一次普查,我们认为,以下遗迹可以作为代表。
1、朱务善故居。
2、贺龙在津市住地遗址( 苏维埃政府住地)。
3、津市总工会遗址。
4、白洋堤红军战斗遗址。
5、红二、六军团的红军医院遗址。
6、胡彩清农民自卫队队部遗址。
7、万寿宫操坪遗址。
8、九澧平民工厂遗址。
9、高农支部遗址。
10、新华工厂遗址 。
虽然我们在2013年提出了“以史惠民工程”这样一个理念,做了一些探讨和努力,但收效不大。向大家汇报前,请大家原谅我们为了出风头,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困扰了大家。
一是以史带出惠民项目。我们与津市老区办联合,用红色史料、红色遗迹来包装项目,由老区办向上汇报争资。近几年来,为胡彩青游击队所在地李家铺乡、为渡口支部所在地渡口镇共争取了五个不大项目,总投资40多万元。涔澹农场是红军三克津市的重要战场,他们查阅史料后,认真包装,以昔日红军战场,今日现代农场为主题,成功申请到涔澹农场“农田旱改水”项目,总投资1.2亿元。
二是以史惠民“文化”化。去年,我们利用红色资源,吸收社会资本投入30万元,开办贺龙纪念厅、毛泽东纪念厅、朱务善纪念厅等三个展厅,印刷《朱务善的传奇人生》一书。纪念厅成为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展示津市红色资料的窗口。纪念厅先后接待省委宣传部、省党史研究室、常德市委宣传部、党史办、常德市老干部等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学生3000余人参观。以办纪念厅之名,向上级宣传部争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资金18万元。新华工厂老厂房,正在策划为津市工业博物馆和文化创意园,走文化重生之路。
三是红色旅游惠民。贺龙元帅早期在津活动时间长,故事多,我们将这样的史料深挖细加工,提供给有关单位和人员,他们以此作亮点,吸引人们。如古大同寺,就将周逸群贺龙住过的故事用铜牌示人,引来许多市民一日休闲游;关山村引进外地公司在打造“城市后花园”时,就修复了“元帅井”,讲述贺龙在此的故事,吸引眼球。毛里湖湿地公司由国家投资10多亿元,建设湿地教育旅游项目。毛里湖是胡彩青游击队坚持七年武装斗争的根据地,也是湖南人民突击总队第四大队战斗过的地方,在建设湿地教育旅游项目中,我们也将这些红色史料提供给他们,设计一些吸睛的亮点,促进人气的提升。
(中共津市市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