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深”,积极开拓“以史惠民”工作新局面
1、深入研讨,提出切实可行的“以史惠民”工作规划。思路决定出路,理清工作思路才能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一方面,制定并落实好年度学习与调研安排。应该说,党史部门是一个业务性很强的部门,大力倡导“业务立办”的理念,对干部提出了“业务为本”的要求,形成人人争当业务性干部的良好发展氛围。全年共安排“以史惠民”业务知识学习6次、区内外调研5次、交流活动2次。5月31日,组织全办干部赴长沙参观省党史陈列馆,全体党史干部经受了一次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进一步增强了做好“以史惠民”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认真制定好《鼎城区2016~2020年党史方志工作规划》。按照省、市党史部门的要求,从今年3月份开始,历时5个多月,在严格贯彻精神、全面掌握情况、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组织撰写的基础上,形成《鼎城区2016~2020年党史方志工作规划》(讨论稿),又召开了5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数次向有关领导汇报,广泛征求意见,力求《工作规划》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全面性、可行性。我们把“以史惠民”工作作为《五年工作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谋划与安排。从编研党史文献、加快平台建设、扩大党史宣传、开展惠民活动等方面着力,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把我区党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深度融合,建设影响深远的“以史惠民”工作平台。党史、国史、革命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宝库”,只要善于发掘,找准惠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史”中自有黄金屋,“史”中自有千钟粟。党史虽“冷”,一旦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就能体验到它迸发出的情感温度。一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常德文甲农民起义纪念碑广场”。我办与区老促会、尧天坪镇通力协作,投入资金300万,在原长茅岭乡万寿村建成“常德文甲农民起义纪念碑广场”,以及“潘振武将军故居”,现正成为全区乃至全市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建设“赵必振纪念馆”。在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赵必振故乡(石板滩镇),建成“赵必振纪念馆”“必振广场”“必振公园”系列纪念设施,为花木之乡——石板滩日渐红火的乡村旅游增添了人文与历史元素,树立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典范,实现了党史不仅能富“脑袋”,也能富“口袋”。三是结合城市休闲文化,建设“陈辉公园”。今年9月,在江南城区迎宾社区建成占地40亩的市民休闲公园——“陈辉公园”。9月26日,隆重举行陈辉烈士塑像安放仪式,陈辉烈士牺牲地——河北涿州人民捐赠了烈士塑像,并向区委党史办、烈士家属、烈士家乡小学分别赠送了烈士资料、慰问金和“陈辉国防教育基金”,约500名干部和群众参加塑像安放仪式,人们无不为烈士的英雄事迹所感染,纷纷向陈辉烈士塑像鞠躬、献花。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展好“以史惠民”活动。一方面,用好现有的红色资源。要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党史宣传作用,把平台建成党史宣传阵地,定期在平台举办纪念、研讨、调研等活动,积极发挥党史部门的主导作用,让党史工作更加大众化、形象化;要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党史教育作用,把平台建成历史教育基地,倡导各单位、学校、团体到平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发挥党史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党史的影响树起来、强起来;要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党史惠民作用,把平台建成“红色经济”高地,把红色旅游与传统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结合起来,助推旅游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申报新的“以史惠民”平台。鼎城人杰地灵,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涌现出了很多重要的党史人物,加强对这些党史人物的研究与宣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做好鲁易、童冠群等党史人物纪念设施的立项申报工作,并促成早日开工建设。
3、深化合作,激活前景广阔的“以史惠民”工作力量。做好党史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要扩大党史部门的影响力,善于把“冷门”做热。一是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一方面,要依重党史联络组。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是做好学史工作、“以史惠民”工作的智慧与财富。今年8月区委完成换届后,我们迅速调整了区党史联络组组成人员,把“四大家”所有退下来的区级领导充实到党史联络组,把党史办退下来的老同志充实到党史联络员队伍,全区党史联络力量进一步壮大。定期召开党史联络工作座谈会,让老同志发声、发光、发热,做到院子里经常有老同志来访、手机里经常有老同志来电、史料里经常有老同志来稿。另一方面,要建立党史联络“群”。将宣传部、档案局、文联、文物局、老区办、党校、广电台、电子政务办、等与党史工作关联度比较高的单位,尧天坪、石板滩、灌溪、双桥坪、周家店、黄土店、花岩溪等党史资源比较丰富的乡镇,纳入党史联络“群”,加强联系与沟通,形成党史工作合力。二是联合优势职能部门。瞄准经济主战场,携手主要职能部门,忠实纪录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正在发生的历史”,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今年6月,我办与区水利局合作,在党史联络组的支持下,正式启动了《鼎城水利纪实》的编纂工作,全景展示了我区安全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的发展历程,为水利人与水利受益人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三是创立党史研究学会。近期,与党史联络组老领导形成一致意见,拟着手成立“鼎城历史人物研究会”。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党史研究与宣传,为“以史惠民”活动提供充足“养分”、寻求更多突破、开辟广阔天地。四是争取新馆建设立项。我区党史陈列馆建成于1992年,由于场馆偏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经向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请示,拟实行党史馆、图书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建设思路,一并规划与建设,将我区党史馆建成“三中心一基地”,即鼎城历史记忆回放中心、鼎城史志文献收藏与地情展示中心、鼎城地方文化(史志学术)交流中心、群众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为我区“以史惠民”工作开启一扇全新的窗口,助推我区“文化强区”建设。五是开展党史宣传活动。编发《中国共产党鼎城区历史》简本,实现党史正本由“大部头”向简明读本转变,使党史教育更加贴近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普通群众,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开展“党史人讲党史”活动,党史办成立宣讲小组,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宣讲中国共产党鼎城区历史,将区委(县委)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民本情怀通过党史人的声音传播出去。开展“鼎城往事”展播活动,通过电视、网站与手机报等媒体,展播鼎城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弘扬正气,教育后人,启迪未来。开展“党史五进”(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活动,以“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为主要抓手,深入社区、机关、军营、乡村,广泛开展以“授课、布展、征文、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荣历史,不断扩大党史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中共鼎城区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