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到底蔡晴川
近期,《建军大业》在国内各大影院上映,剧中白宇饰演的角色,坚定的眼神,铿锵的誓言,直到最后英勇牺牲,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白宇所饰演的角色就是南昌起义的英雄人物——常德人蔡晴川。
蔡晴川1903年出生在常德石门,1925年初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三营营长。南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怒不可遏,调重兵围剿。起义军按原计划南下广东,准备同广东东江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汇合。8月3日,起义军2万余人在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的率领下先后撤离南昌,9月中旬进入大埔。9月20日,起义军兵分两路:叶挺、贺龙率一部进潮汕;朱德率第二十五师及教导团3000多人进驻三河坝狙击尾追的敌军,掩护主力军南进,史称“三河坝分兵”。
1927年10月1日拂晓,南昌起义后最惨烈的一战——三河坝之战,打响了。
三河坝,似与“三”字有缘。因三河汇聚于此而得名。交战第三日,敌军钱大钧部以三个师的兵力与朱德三个团兵力展开了决战,双方在三河坝激战三天三夜,钱大钧部的伤亡竟是朱德部的三倍。敌我力量悬殊,朱德部也几乎溃不成军。解放后,杨至成上将回忆了当时情景:“很多人受不了失败的考验,行军途中碰上岔路就走了,喊也喊不转······名义上我是连长······连队的人数我没弄清过······朱德军长照常下达命令,可是到哪里去找接受命令的单位呢?有时传令兵只好拿着命令站在岔路口······路上的人就越来越少······”部队伤亡严重,逃跑的情况也非常的严重。
第七十一团八连指导员逃跑。
第七十三团迫击炮连长逃跑。
团指导员逃跑、副师长逃跑、军参谋长逃跑······
10月3日清晨,钱大钧又增兵10个团对朱德四面合围,双方战至当天夜晚。朱德已觉最后时刻到了,若不突围,将全军覆灭。他急令自南昌起义后紧紧相随、转战千里的王尔琢、王展程等骨干按拟定的“梯级掩护、逐步撤退”的作战方案率部突围。同时,命令蔡晴川第三营防守三河坝笔枝尾山,待部队转移后于次日清晨撤离归队。
突围开始了,王尔琢、王展程与蔡晴川握手相拥,垂泪作别······
敌军以炮火狂轰乱炸笔枝尾山,1万多敌军四面包围阵地,10月4凌晨,蔡晴川率部突围时刻已到,但弹药已经用尽,撤退已完全不可能,密如蚁群的敌军越来越多,越逼越近。蔡晴川飞身出战壕,大喊一声:“上刺刀!”
瞬间,笔枝尾山头寒光闪,一腔热血满地流!
10月4日夜晚,敌军排山倒海般涌上来,三营勇士们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负伤倒地的蔡晴川再次站起,拿起步枪拼尽全力刺出······
除极少数幸存者外,蔡晴川及其部属,全部壮烈牺牲在笔枝尾山。
有了蔡晴川部的掩护,10月5日,以王尔琢、王展程为前锋的突围部队撤至饶平。10月6日清晨,从潮汕突围出来的部队在茂芝与朱德部队会合整编。
参加南昌起义的箫克将军评价说:“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将会重写。在最危难的时候,是朱德保留了革命火种,2万多人的南昌起义队伍,最后真正保存下来的就是这800精英。”参加井冈山早期革命斗争的谭震林说过:“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如不能保持下来,上了井冈山,而井冈山只有秋收暴动那么一点力量,很难存在下去。”这点家底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基础、战斗的力的核心。
《建军大业》中:三河坝战役后,林彪随朱德撤离,走到半路,听到巨大的爆炸声,意识到蔡晴川等人已经牺牲的林彪,眼神充满悲怆,眼含热泪地对着爆炸方向敬礼。
血战的蔡晴川与惨烈的战争在一去不复返的岁月中逝去了。岁月的风,吹得去如烟往事,却吹不去后人对先烈无尽的追思与敬仰!
(撰稿:胡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