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以史铸魂>志鉴编纂>详细内容

对《西湖管理区志(1991——2010)》稿部分篇章评审意见(1)

发布时间:2016-11-11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办 浏览次数: 【字体:

对《西湖管理区志(1991——2010)》稿部分篇章评审意见

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覃建国 

(2016年11月4日)

 

受市地方志办委托,要我评阅《西湖管理区志(1991——2010)》稿的前半部分,认真拜读之后,大受裨益。该志稿政治观点正确,全面反映了西湖管理区的发展轨迹和时代特征及风貌,能够结合管理区的自身特点,分门别类记述。志稿体例完备,篇目设置合理,记述思路清晰,行文流畅,文字简洁朴实,可读性强;地方特点突出,充分反映了管理区的农垦特色,较完整地记载了管理区近20年的改革发展全过程。对今后管理区建设、管理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资料性著述。

一、体例完备,框架合理。

    志稿采取中篇结构,述、志、记、传、图、表、录诸体齐全。除概述、大事记、人物、丛录外,设11篇55章196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先自然、经济,再政治、文化的顺序,次第排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分类合理,篇章节统属基本科学、合乎逻辑。标题简明,符合篇目标题的基本要求。

二、因事系人,特色鲜明。

从志稿中可以看到,1991—2010年,西湖农场(管理区)三度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瓶颈,先后经历农场、设管理区、属地管理等体制变革。这20年,西湖人民在区(场)党委的领导下,继往开来,改革奋进。这段历史,是西湖管理区(农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史、建设史、发展史。这20年改革发展的历程,也是西湖人民的奋斗史。西湖人民承受改革改制带来的强烈阵痛,不屈不挠,以顽强的毅力闯过难关,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西湖人民在前进中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志稿将这些经验和教训以资料的形式留存下来,供后人借鉴。

三、秉笔直书,不隐恶不溢美。

    实事求是,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直书”“实录”也是史志编纂中的一条首要原则,《西湖管理区志》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记述中,以客观、真实的事实与数据反映历史和现状,对困难、问题直言不讳,例如在第三篇第五章“移民开发”中,既写了主要问题和困难,也具体列举遗留问题,如上万移民上访等事件。在记述管理区改革、发展历程中,保持客观的立场,平铺直述,不对某些领导、某届党委政府的作用夸大彰显。

为进一步完善志书内容,提高志书的质量,编者还需对志稿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一、 关于图片。

志稿的图片集中在卷首,读者翻开第一眼就会看到,必须保证质量。第一张图片为行政区划图,建议在图标中增加绘制方和绘制时间,同样,区位交通图也要注明绘制时间。建议增加一张西湖管理区全景图。

图片说明要素齐全。人物应括注具体位置,使用第三人称,“西湖”要用全称。

二、关于“概述”。

建议调整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开篇介绍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区划、人口等基本情况。

2.记发展历程。建议以管理区的4次命名为时间节点,分阶段写清西湖管理区的区划调整和每个阶段的重点发展历程。现有“概述”着重笔墨记述农场各个阶段的困难,让人读后觉得解决困难的方式就是向上级汇报,改一下体制,过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在原因和背景方面写得过多,建议精简语言。再,更名或者改制,应该是省人民政府的重大决定,不是某个领导作出的,应突出党委和政府的力量。

3.现有第三部分主要是以具体数据对比展示西湖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概况一下国民经济发展思路和布局,结合(二)中的四个阶段,突出西湖的农垦特色,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以农业为主的管理区如何主打“农”字牌等。写好农业、工商业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可将(五)融入这一部分,在写经济结构调整时,不要写“离不开xx,离不开xx”,不要只列举领导、单位的名字、发感慨,要写出具体决策,写出西湖人民的奋斗历程,同时记述主要困难与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4.专门记述管理区成立后,承担的社会职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文教卫体等,写出西湖环境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结语。适当写一点中长期规划与展望。字数不宜过多。

三、关于“大事记”。

编者应该明晰入志标准,尽量避免个人意志,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大局的角度,自上而下地审视这20年的件件“大事”。有些事件,在当时、在某个区域范围算是“大事”,放在十年、二十年后再看,是否“大、特、新、要”?

志稿中,有些常规性、年度性的工作,如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常规工作检查,境内企业、工厂建成剪彩等,请斟酌是否件件事事入“大事记”。有些属于荣誉、表彰、获奖情况,有些单项的、部门的奖项,可以放到志文相关内容中记述,也可以在附录中单独列一项荣誉表,以时间为序,专门记荣誉。

现有“大事记”中有多条关于犯罪刑罚、事故伤亡甚至执行死刑的记录,建议不要放在此处,移到相应的篇章中。犯罪侦察、刑罚、判决等应属于公检法的内容。志书编纂是要秉笔直书,这里不是说不要记,而是注意表现方式。把这么多恶劣事件放到“大事记”中,很夺人眼球,又没有前后对比、正反比较,读者只看到“丑恶”,看不到西湖的美好。还不如放到公检法章,设一节专记历年重大案件,警示后人。

四、篇目微调。

1.第一篇第三章“环境保护”建议放到第五篇第三章,标题改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2.第一篇第一章第四节“乡镇简介” 是否可以考虑单独设篇章,设为第十二篇,并充实内容。

3.第六篇第二章第一节“税收机构”中,国、地两税收机构的顺序是否应调换一下,根据后文,都是国税在前地税在后。

五、关于第二篇“经济综述”第一章“经济体制改革”。

1991——2010年,是改革开放发展、深化时期,全方位的改革,发轫于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志书要记述时代发展的过程和内容,就必须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记述经济体制改革。“述”这个体例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把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过程、成就、经验和教训记述下来,突出历史的巨变。在本章中,分别集中记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商业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志稿多从改革举措这一角度着墨,稍显不足。在记述改革的过程中,也要记成就和失误,让人看到改革的结果是好的,以便读者集中、完整地了解改革的发展脉络和全貌。建议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重点记述,既记国家在宏观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中,对西湖农场(区)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又记西湖农场(区)作出的决策、管理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关于行文规范。

1.人称使用。卷首彩图和“大事记”中,通篇都是第一人称“来西湖”。应用第三人称“到西湖”。

2.职务说明统一。有的地方说“常德市委书记”,有的地方说“市委常委”。要不要加“常德”二字应统一。

3.“西湖”的规范。全志无数次出现“西湖”这个名词,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全称,建议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用全称,之后用规范简称。到底是“西湖农场”还是“农场”“总场”“西湖管理区”,用词要准确。要不然,读者还以为是杭州西湖呢。

4.表格要素齐全。绝大部分表格表名都是“西湖农场(区)历年xx情况统计表”,不要写“历年”,直接写明1991年——2010年这个时间段。P280—285 有关房产价格的表格,更加需要标明时间。

5.计量单位。主要是第一篇第二章和第三篇农业,在记述土壤和农作物面积时,计量单位有时用“公顷”,有时用“亩”。

6.注意时态。P106“实现……的目标”是将来时态,应该去掉这几个字。  P127、142在记述种养殖大户时,“现年50岁”建议改为“19XX年生”。

7.反复校对。有一些明显的错别字,如P209最下方接连出现的两个“圆盘机”中的“圆”字不一致,应该都是“圆”。P227 “规划较大”应该是“规模较大”。

8.引起歧义。P169列举的移民工作规划,括注里面写着“完成时间”,到底是指规划编制完成时间,还是规划里写的内容、事项完成时间?

总体而言,《西湖管理区志(1991——2010)》稿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志稿。希望西湖管理区的领导和修志同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志稿再加工、细打磨,争取出版一部精品佳志。


供稿:翦 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