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以史铸魂>志鉴编纂>详细内容

对《西湖管理区志(1991——2010)》稿部分篇章评审意见(2)

发布时间:2016-11-11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办 浏览次数: 【字体:

《西湖管理区志》评审意见
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应国斌
(2016年11月4日)

我是主动请缨参加《西湖管理区志》的评审工作的。我曾经在常德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工作,刘丰楚同志当宣传部部长时,多次接我到西湖农场给党政干部讲理论课,最后一次来西湖,可能是1992年夏秋之际。我在贺家山讲完课,直接接到西湖,讲完课后,又送我回常德。老干部刘菊初夫妇搭乘汽车回了安乡。刘老的老家很早以前同是一个乡,村与村相邻。他和我父亲相识,土改时一起参加工作。我父亲是家里拉后腿主动退出来的。我那次讲课,是我从事干部理论教育讲的最后一堂课,印象特别深,值得记住。正是这些原因,我想故地重游,接受了评志任务。
阅读志书和写出评审意见差不多花费了我大半个月的时间,可以想象编修志书的同志们是费了气力的。2012年启动,今年下半年出送审稿,各乡镇拿初稿时多的修改了七八次,确实辛苦了。所以,我对编修人员充满敬意,向大家学习。
       首先,我简单地谈谈我阅读后认识到的该志书的成功之处,即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一,脉络清晰。通读全志,我对西湖农场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1955年4月,正式创办“湖南省地方国营西湖农场”属公安厅,内部称“劳改农场”;1969年,撤销劳改农场建置,划属广州军区办“五·七干校”,称军垦农场;1972年退还地方,省革委会决定迁柘溪水库移民3万人开办“湖南省西湖国营农场”,又称“移民办场”;1998年12月,成立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列为常德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我认为,修志的人要牢记这个脉络,准确写清楚不同时期发生的事情;读志、评志的人也要掌握这个脉络,才能理解西湖农场的变化发展。修志的同志基本上做到了志书脉络清晰。但我认为还要进一步重视,按照上述我拟出的脉络进行检查修改。
       第二,篇目结构基本合理。现在送审稿正文是12篇,正文前是概述和大事记,正文后面是人物简介和丛录,应该说该有的都有了,“横不缺项”!西湖农场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个县级单位,有一片土地,农业、工业、社会治理,一应俱全。与区县(市)修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它又只是农场,有乡镇,但不仅数量少,地盘也小得多,与西洞庭同属农场系列,有相似之处。我把两个农场的志书篇目比较了一下,基本相同。他们的正文是13篇。西湖和这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两篇没标篇名。开始,我根据西湖的特点,很想建议你们去掉篇的层次,只设章,紧凑些。现在看来设篇也可以,只是我觉得要减少层次。这点我在提修改意见时候说。
       第三,征集资料的工作做得扎实。我发觉这部志书的表格特别多,现在阅读有些枯燥,但有重要的存史价值。如第三篇80面篇幅,其中34面有表,一整页为表的不少。第六章水利,有7页(14面)完全是表,有电力排管泵站基本情况统计表,电力排管泵站更新改造统计表,排灌主渠道统计表大堤培修加固工程统计表,信息量大。另外,第四篇工商企业的记载比较完整,如写商贸企业,就记了转体经营企业和破产企业,这些事重要的历史资料。志书要靠这些真实可行有价值的资料支撑。倒闭的企业,它也曾辉煌过,有些人却和它曾经息息相关。
第四, 文化记述有特色。《西湖管理区志》有关于地方文化的记录,不仅收录了本地人创作的散文、诗歌,特别是在诗歌中全文收录了《资水滩歌》。因为西湖居民,安化移民占很大成分,资江流域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虽然只是一首民歌,但它记忆的是西湖的先人的根。另外,民俗、方言也有相关记录,不过,我觉得资料不丰富,还有待修改时加强。
《西湖管理区志》的修撰工作是成功的,基础好,稍作修改、编辑,可以出版,可望成为一本优志。参加评志,既要肯定成绩,更重要的是提修改意见,有利于编辑时精雕细作。下面谈些个人的意见,其中有的可能是我发现的志书美中不足的地方,更多的是自己修志、编书、写文章形成的习惯,所以不一定适合,大家有批评地接受吧。
第一,总体认为,现在志稿的篇章结构基本合理。但是,我有两点建议:一是现在志稿的附录没有作为篇列入篇的序列,我认为可以考虑作为篇,“人物”为第十二篇,“丛录”作为第十三篇。理由是现在“人物”有“人物简介”和“人物名录”两章,“丛录”更是有四章,分别是“重要文献”、“论文选录”、“散文选录”和“诗词选录”四章,应该成篇,并且标上篇名。
二是建议删除第二篇经济综述。现在这一篇是三章,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这些内容在后面篇章中都有,或者可以放在后面篇章中去。特别是一章和二章的内容,也是分工业、农业、商业等行业写的,后面文章还对这些行业的撰写提高为“篇”的层次了。现在的第三章“人民生活”,分三节,“收入”“储蓄”和“消费”,篇幅不到两面,内容单薄。特别是消费,虽然写了人们衣着、饮食、住房和用品发生的变化,写到志里面放在经济综述好像有些不合适,如果放在民俗中可能还好些。上一轮修志,在篇目上一般都有“经济综述”这样一篇,那时主要是写改革,经济总量,当时我就认为不好写,容易和后面重复。如果是市县一级的志书,要记的东西还多一些,像我们农场可写的东西少,就更为难了。
第二,从美学角度考虑,我建议篇章目标题下面是否要写导语、或小序,要统一,要么全要,要么全不要。现在的志稿篇、章下面,都没有导语,这是统一的,很规整。但是,节下面有无导语就不统一了,我查了志稿的一至三篇,共有52节,节下没有导语的有40节,有导语的12节,所以我建议都不设导语。有导语的:有第一篇的第二章第一节(第84页);第二篇第一章的第二节(第99页)、第三节(第102页)、第四节(第104页)、第五节(第107页);第三篇第一章的第一节(第121页)、第二节(第123页)、第三节(第126页),第二章的第二节(第136页)、第三节(第137页)、第四节(第140页),第三章的第二节(第150—151页)。
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节下有无导语影响形式的美观,目下、甚至子目下面都按着平日写文章行文的习惯写几句过度性的话,然后转入正题。我们以第四篇为例:第一章工业的第二节,题目“工业企业”,节下有三目,用中国汉字标的“一、二、三”,第一目下面没有导语,第二目(第212页)、第三目(第217页)都有导语,第二目的导语有6行文字;第三目的导语仅仅就只有1行多字,而且在目的下面就仅仅只有一个子目“振宇食品有限公司”,其实就可以在目“私营企业”的下面直接写“振宇食品有限公司位于东洲办事处旺福村,属私营工业企业”,不就行了。
志稿的篇章节目,目是第四个层次,子目就是第5个层次了。现在我们的志稿有时候到了这个层次以后都不直接进行记述,还要说几句过渡性的话,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加一个导语。如我刚才举例的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国有工业企业”,它下面的子目有两个,即(一)转体经营企业和(二)破产倒闭企业,在每个子目的下面都有导语。如第一个子目,下面有两行字“2000年实行企业两个置换改革后,全区先后有建筑工程公司、航运公司、三角堤砖瓦厂、制药厂、甜叶菊糖坩厂等5家工业企业转体为民营,分别简录如下”,接着一个不漏的用黑体字标题做了介绍。这段导语完全多余,,可以删除,节省篇幅。我们修志要惜墨如金,记述那些有存史价值的东西。
第三,建议志稿尽量减少层次,一般到目这个层次就行了,我总觉得一个管理区现在征集到的资料内容就不是太多,层次太多,内容势必显得更加单薄。比如第五篇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目,即七、房地产管理(第287页),它的下面又分为五个子目,这已经到了第五个层次了。还没有完,在第五个子目的下面又分了4个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孙子目”了,这已经是第六个层次了。更有甚者,第四个“孙子目”监督服务是下面又分了两个“重孙子目”了:“新建设小区配套验收”(第289页)和“物业服务行为管理”(第290页),这应该是第七个层次了。修志讲横分门类,竖写历史。分到最后单元就要“竖写历史了”,按时间顺序记录发生的事情或者所做的工作。而我们细分的最后就是平面的写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措施、决定。你比如我上面举例的“新建小区配套验收”,按写志的要求你就应该写1991年到2010年验收的规定变化,或者验收的实际情况,但是志稿不是这样的,它写的是西管发〔2006〕10号文件规定,执行情况也只一句话,等于还是在解释这个规定。这是我们现在写志的通病。我主张减少层次,严格执行“横排竖写”的修志的基本要求。
附带我还谈一个想法,章下分节也不宜太多,要合并同类项。节设立太多也不易于“竖写历史”,往往是平面的说几句。修志的人都有文化功底,没有任何资料,立一个题目都能够写几句话的。资料是志书的生命。章下面五节及五节以上的有14章,最多的是第八篇的第一章,有11节。节多,目多,再加上层次多,不开中药铺才怪。
       第四,现在志书彩版已经编辑,有10页、20面,分量不轻。但正文中没有随文插图,美中不足,可能是还没来得及做这个工作,审稿会结束后在修改时一并补上。现在很多单位的志书都是全彩出版,很漂亮。如果节省经费,内芯印黑白,也很漂亮。现代人阅读习惯,讲究图文并茂,美观,吸引眼球。不仅如此,它还能增加信息含量。特别是你们建场初期的照片,如果征集采用,将是功德无量的。人是最有历史感的动物,修志本身就是存史,不仅保存文字的历史,也要保存图片的历史。我们在征集照片时,要有意识突出我们的很多工作是我们西湖的干部群众做的,不仅文字反映,照片图像也可以反映。我总撰的《常德市人民政府志》,在写市政府正副市长时,就有个人简历介绍,每个人有几十个,多的一般不超过一百字,并且有照片,现在看到好像突出个人了,但我认为它有重要的存史价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正副市长变化很快。如果现在谁能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地市级正职领导的照片收齐,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西湖管理区场级领导在写到领导班子时,是可以搞一个简历的,也可以加上照片,你们这个修志期限内的第一任场长、党委书记杨光宏已经去世了,现在收照片还来得及。如果关于这一条大家意见不统一,可以考虑在随文图片中有意思的选用有关照片,在图片说明中多些几句话,说某某哪一年在哪里任职。我们要打破以前的一个习惯,为了突出一般人,就用一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合影,一看就是造假,有些照片就是为了修志临时拍摄的。
       第五,关于人物,现在没有立篇,但是因为有章,实际上是志书的一篇。一般新时代志书的人物,主要是人物传,为已故的地方或单位的有影响的人物立传的。近些年有变通,既遵守生不立传的原则,又为了宣传优秀人物、扩大地方影响,加“人物简介”,像《西湖管理区志》,在“人物”标题下没有已故人物,只有简介、名录,不多见。但是,这里收录的人物一般是科学精英,没有“官本位”的考虑,因此,我建议:如果确实没有已故人物,只想为现在的32个健在的有影响的人物留名,干脆取消这一篇,把两章内容移到丛录中去。丛录,就是附录,让它名符其实的成为附录,页不设篇了。
       第六,逐篇章提些修改意见:
       1、大事记  三点建议,一是确定哪些是大事的标准可以再提高一些,第11页下面有几个单位更名挂牌的记录,我批了“这算大事吗?”二是正文中出现的年号都要用阿拉伯数字。三是程海波几次出现,众所周知的原因,可以写,但在事情选择以及语气措词上要注意。
       2、第一篇自然与环境保护 (1) 第一章的第一节的题目可以省去,内容并入第二节,做开头语。(2)第一章第四节乡镇简介,现在显得层次不清,节下面是乡镇的名字,然后才是目,每个乡镇都是如此,这样势必把乡镇提升到节的位置了。建议节下就以两个乡一个镇作为目的标题,子目也要精简合并,可以考虑设: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经济状况,财政收入等;农业和乡办企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二节,建议不分目,或者合并目(第84页)。第三章环境保护(第94页),建议合并第四、第五两节。
       3、第三篇农业  第125页第四目食用油、甜叶菊、甘蔗,建议目下不再设子目了,用黑体字标标示,放在正文开头的地方。全书子目内容少,文字不多,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第四章第三节两面文字,有6目,尤其第161页,一面文字有四目,建议合并。第五章移民开发,建议删除第二节,移民人口的内容可以放在其他地方写,至于主要问题和困难不宜单独写,这些东西都在解决的过程中;现在的第四节,移民开发特点不突出。可以考虑设四节:管理机构,移民工作及规划,移民生产项目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第六章水利建设第二节(176页)第一目泵站建设,我建议下面不分设子目。从目的标题下就按时间先后记述泵站建设情况,不要写总结材料式的,归纳扩建泵站多少,新建多少,老化改造多少。整部志稿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
       4、第四篇工业与商贸服务业 第一章工业第二节工业企业第一目“国有工业企业”(第204页)的第一个子目“转体经营企业”,写5家企业,开始的两家只列企业名称然后说“详见”以后的哪章、哪节,既然是后面要写的企业,没有必要放在这里。第二章商业,第二节商业企业,分两目“尚存国有企业”和“转体经营企业”、“破产倒闭企业”。首先,我是感觉“尚存国有企业”这个题目让人感觉不舒服,既然存在,又确实是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加“尚存”这个形容词呢?事物都是变化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要死的呢,你不能说哪个人是“尚存”的人吧?其次,转体经营企业,这些企业经过改革,转体了。这里有转体时间问题,如果在1991年就已经转体了,就可以做为私营企业写。再次,我甚至建议志书作者跳出体制的约束,换一个思路,包括第一章的工业都是一样每章两节,一节概况,一节商业企业(或者加发展),有必要加一节对企业的管理。第三章服务业内容太单薄,建议放在商业后面,第二章改题叫“商贸服务业”。
       5、第十篇第一章民政第十节社会问题(第557页)三目:封建迷信、黄赌毒和邪教,我不赞成把社会问题单独写一节,可以放到司法治安等章节中去写。


供稿:翦 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