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以史铸魂>志鉴编纂>详细内容

《常德市金融志(1989-2010)》评审意见(二)

发布时间:2017-03-13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办 浏览次数: 【字体:

 

飞速发展异彩纷呈的常德现代金融

——评《常德市金融志(1989—2010)》

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邢  祁

(2017年3月9日)

 

根据常德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安排,我认真阅读了该志的图片、目录、综述、大事记、第一篇、第二篇的全部内容。

读后,掩卷深思,思绪良多,但付之于文字,却迟迟未能下笔,不知从何说起,还是谈些感受吧。我想围绕八个字来谈,即“欣慰”、“茫然”、“感慨”、“建议”。

首先谈“欣慰”。说起来我与常德金融志编修工作还是颇有渊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以中共常德市委党史办主任、常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的身份,曾经参与领导、组织《常德地区志》60部分志包括金融志的编修工作。二十多年后,并且在我退休以后,又与常德金融界的朋友再次聚首,参加《常德市金融志(1989—2010)》的评审会,感到非常欣慰。这里,我要向常德金融界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极大的敬意和祝贺!你们完成了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你们的努力和付出必将名列青史,功在当代、惠及子孙!

其次谈“茫然”。我曾经参加过多次志稿评审,但从来没有象这次那样,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隐隐觉得,这次参加《常德市金融志(1989—2010)》志稿的评审,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总觉得有些眼花缭乱、勉为其难。我觉得《常德市金融志(1989—2010)》不是一般的部门志、专业志,它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技术(巧)性、流动性、前瞻性、现代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等。我想,一方面,这可能是金融的本质、特征、内容所决定的。通常人们所称的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的内容很宽泛,它通常包括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还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以及监管等等。有理论认为,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金融的本质在于其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与本《志》特殊的结构和写法亦有关联。前面,我说过,《常德市金融志(1989—201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部门志,也不是一部单纯的专业志,它是一部部门志和专业志相结合的志书。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部门志采用的是机构序列法,横排竖写,横不缺项,竖不断线,先写机构、人员、班子,再写职能及履行职能的情况。叙事时大都运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初读本《志》,感觉也是这类写法,但仔细分析其结构,却未必尽然。从大的方面分,我感觉第一篇、第七篇、第八篇、第九篇以及附录部分有较多部门志的比重,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篇有较多专业志的比重。之所以采用“比重”这样的说法,是我观察到,采用部门志写法的同时也兼有专业志的内容,采用专业志写法的同时也兼有部门志的内容,这是从本《志》的结构而言。另外从本《志》的某些写法来看,也有其独特的写法。在叙事时不是采用编年体,而是采用“断代体”。随便举一例,如第119—120页“第三章 证券类金融机构”就是采用“断代体”的写法,它是分3个时间段来写的,即:1989—1991年、1993—1996年、1996年12月以后至2010年。“综述”也是分为三个时间段写的。像这种分时间段来写的篇章还相当多,可以说“比比皆是”。

由于上述原因,对于我们这些从未从事金融工作的“门外汉”来说,无异于“雾里看花”,不下一番功夫,还真难看出“门道”。

再次,谈感慨。主要有三点:

第一,《常德市金融志(1989—2010)》客观记载了常德市金融业22年跨越时空的发展。正如“综述”所言,常德市金融业经历了由传统金融模式向商业化金融模式转型、商业化金融模式全方位运作、市场化金融模式运作深化完善三个阶段。从银行业来讲,与此相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是:国有专业银行时期(1989年—1993年)、国有商业银行时期(1994年—2003年)、国有股份制银行时期(2004年—2010年)。经过22年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建成以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中心支行为核心,以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为主体,以金融担保机构为补充,以银监分局实施银行业监管、上级保险和证券监督机构监管为保障的多元化金融体系。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677家,其中银行业分支机构638家,证券类机构8家,保险机构30家,投资担保公司1家。各项存款977.34亿元,各项贷款480.71亿元。各类保险业务收入39.9亿元。全市共有股民户数12.1万家,证券交易量691.13亿元,期货客户677户,成交金额280.81亿元。无论从机构、业务总量还是交易的深度和广度来讲,都达到相当的规模和高度,完全符合“湘西北金融中心”的准确定位。22年来,常德市金融业经过了飞速发展、跨越式发展:从手工时代跨越到电子金融时代;从1家人民银行一花独放发展到638家银行百花齐放;从银行业发展到证券业、保险业齐头并进发展;期间还经历了若干次分化、重组、“洗牌”、变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融业在现今常德是演变最剧烈、最具有现代社会特征、与国际接轨最紧密的唯一行业。

第二,《常德市金融志(1989—2010)》生动描述了常德市金融业22年异彩纷呈的历史。

银行业“羽翼丰满”。2010年末,全市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共有营业机构638个,员工7273人;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977.34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480.71亿元;2010年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盈利11.91亿元(人均创造盈利1.63亿元)。而1988年末,除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在当地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外,常德市全国性大型银行驻常机构仅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4家(且工商银行是1985年与人民银行分设而来)。仅有的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常德市分行是1996年12月成立的。2008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德市分行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12月,交通银行常德分行成立。2010年6月,长沙银行常德分行正式开业。2010年12月,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常德分行成立。加上3家合作金融机构,即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常德办事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至此,常德市银行类金融机构门类齐全,“羽翼丰满”,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证券类金融迅速扩展。我市证券类金融机构大都由银行业金融机构脱胎演变而来。1991年以前,常德只有常德证券代理处、常德工行信托公司证券营业部、常德农行信托公司证券营业部、常德建行信托公司证券营业部、常德市信托公司证券营业部等5家机构从事证券业务。至2010年末,先后有方正、君安、恒信(后更名为华融)、海通、财富、民族等机构相继成立或落户常德。2010年末,常德市共有股民户数120729户,当年证券交易量达691.13亿元。另有期货机构成立。2010年末期货客户达679户,当年成交量38.39万手,成交金额280.81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1993年以前,常德市仅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常德分公司一家,主营财险和人身险两类业务。至2010年,常德保险机构增至30家,其中财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14家,保险代理公司1家。全市保费收入由1993年的1.95亿元,增加到39.9亿元,增长20倍;理赔支出由1993年的1.49亿元增加到8.39亿元,增长5.6倍。期间,先后开发机器设备损坏保险、汽车玻璃破碎保险、楠竹保险、烟叶保险等首创险种和产品;为全市600家集体企业、7万多名职工办理退休职工社会养老统筹;在人身保险业务上主推各类养老医疗保险;在1995、1996、1998年本市连续发生3次特大洪灾和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2004年桥南市场发生特大火灾、2008年特大冰灾发生后,积极查勘定损,救灾理赔,为当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和社会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第三,《常德市金融志(1989—2010)》系统回顾了常德市金融业22年波涛起伏的历史。

回顾22年历程,一路走来并不平坦。虽然不能说“险象环生”,却也是波涛起伏,总的是呈螺旋式发展。

期间,曾先后发生违规拆借、无序恶性竞争引起“储蓄乱、利率乱、结算乱、规模乱”;面对社会上“非法集资”、部分企业乱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而无力按期承兑、引起金融市场动荡,部分居民挤提存款,有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压票、占汇差现象严重,呆滞、吊账贷款大量增加,不良贷款率直线上升,1993年末全行业达51.26%。期间常德工行超占汇差2.53亿元,呆滞、呆账贷款6.5亿元,占同期信贷资产总额的20.24%;常德中行由于南流资金风险暴露,1993年经营效益由盈转亏,本外币亏损822万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冲顶回落,由1994年1065个降至2003年末584个,下降43.08%,同期共核销剥离不良贷款210.23亿元,经营效益由1993年亏损1268万元上升到2003年亏损5.2亿元,十年累计亏损56.66亿元,一直到2006年才开始实现扭亏,当年盈利3.53亿元,结束连续13年亏损的历史。

与此同时,证券交易市场起伏波动体现更为充分、明显。仅1997年,全市开户8949户,达到15234户,比上年增长142.39%,1998年5月,“金健米业”上市,发行量5000万股,发行价每股5.3元,只三天时间,共吸收申购资金743亿元,首日上市收盘价17.05元,为企业新增股本金2.56亿元,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股市融资相当火爆。但进入2001年,沪、深股市进入漫长的“熊市”,从2001—2003年,全市证券交易量只有123.56亿元,年均41.19亿元,比2000年减少18.71亿元,减幅达31.2%。

期间,还发生市信托投资公司被撤销事件(其负债总额达4.2116亿元);全市人民币贷存比畸高(1998年常德工行年底人民币贷存比高达328.91%)畸低(2008年常德农行贷存比降至13.05%,达到历史最低点)现象;资金南流以及自办经济实体现象等等,所有这些,《志》稿中都有所涉及,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前面,谈了许多弦外之音,最后,我对本志的进一步提炼、修改,谈五个方面的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关于图片部分的建议。

现有图片部分共有16个版面75幅图片。图片第2页第1幅的解说词“位于朗州路968”后面应加“号”字;同页第2幅的解说词“1993年1”后面应加“月”字。第9页第2幅图片“2006年……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罗熹副行长……”这幅图应前移,与国家行放在一起排列,而不应放在湖南省工行白涛行长之后;而且“上级领导来常德视察调研”排列顺序应该是先中央、再省级、再市级。

第二,关于“综述”部分的建议。

现有“综述”部分文字太少,叙述过于简单,笼统。很多重大事件未曾提及;有的即使提及也是“蜻蜓点水”。应扩大篇幅,分别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监管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理清、写透,切忌“割裂式”“跳跃式”“留白式”;应把常德金融业的发展置于全国金融业发展之中来写,不能孤立地写常德,要揭示出宏观金融与中观、微观金融之间的客观内在联系;同时,要把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和金融业法律法规建设的历史过程理清、写透,力求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三,关于“大事记”部分的建议。

第13页:1989年常德市先后召开了2次金融工作会议:3月13日—14日一次,9月8日一次,但现有“大事记”中只记载3月13日—14日的这一次,9月8日的未提及;另外,一年开二次会,但会议的主要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方面的人员参加?会议规模如何?都没有说明,应查档案尽量补上。

第14页:“11月30日,全市固定资产项目拖欠清理工作结束”。但什么时间开始这一工作?为什么清理?依据什么清理?清理的结果怎样?应注明。

第15页:“4月,全省建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在常德召开”。有哪些领导和方面的人员参加?会议有哪些部署和要求?应注明。

同页:“6月9日,一歹徒潜入临澧县杉板信用社……”,应采用纪事本末体写法,对库款是否安全、歹徒是否被抓的后续事宜标注清楚,不要留下悬念。

第18页:“5月26日……”发现的大额存单非法集资案,最后怎么处置的?没有标注,留下悬念。

同页:“6月17日……”,“民警大队”后应加句号。

第19页:“4月15日……”,为金健米业新增股本金2.66亿元,而“综述”第6页写的是“5月6日”、新增2.56亿元,到底谁是准确的?应统一。

第20页:“12月,……常德建行……剥离不良资产7.3469亿……”,向谁剥离未写明,应注明。

第20页“5月22日,刘时华任为常德市分行行长,党委书记”。似应去掉中间的“为”字,同时,应标明是哪家银行分行行长。

第19—20页:“6月,常德中行……第一期剥离总额达到3.7421亿元”,还有第二、第三期剥离吗?后续呢?应在这里一次性写清楚。

第四,关于“第一篇  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议。

第35页:倒数第6行“……中国工商银行常德地区中心中行”是否有误?“中心中行”是否应改为“中心支行”?

第36页:倒数第8—10行“1994年4月7日撤销湖南省常德资金市场、常德证券公司。1994年9月12日,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分行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常德支行,恢复常德人行营业部”。这里,只见撤销,不见何时成立的,另外,根据什么撤销?应注明。

第38页:倒数第4行“1985年,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只能‘上贷下存’”。这个“办法”是谁颁发的?全称怎样?“上贷下存”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应一一说明。

第39页:倒数第1—5行的文字和数据应重新整理叙述清楚。

第39页:倒数第1行“发展直接融资”是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语,应抬头另起一行,或改变字体,以示区别,否则,此处突然出现这一短句,与上文联系不上,令人费解。

第40页:倒数第17行的“三部一卡”应加注释说明。

第43页:倒数第13行的“长沙中支”是何机构?其全称是什么?它与常德有何关系?应一一阐述清楚。

第45页:倒数第4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常德分局”的现有字号字型不妥,应加大字号,改变字型。

第46页:顺数第14—15行“2.银行监管一科:负责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监管”,应在“负责”二字后面添加“辖内”二字。顺数第22行也应在诸银行名称之前添加“辖内”二字,这样才贴切准确。

第49页:倒数第二行“2003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账面经营亏损5.4亿元”,在“综述”中是5.2亿元,数据应统一。

第67页:倒数第16行“贷款投放坚持五优先、四限制、四不贷原则”,应打括号加注释。

第83页:表中“刑莉莉”应改为“邢莉莉”。

第91页:第1行“203年”应改为“2003年”。

第93页:“常德建行先后实施三大改革”,文中只记述两大改革,第三大改革的内容未见说明,应查明补上。

第94页:第1行“坚持‘三性’,恢复‘三铁’”应加注释。

第104页:“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常德办事处”一目语焉不详,该机构何时建立?依据什么建立?机构人员如何?历史有何渊源?以上均未介绍,应补上。

第105页:领导班子一览表只有1996年9月以后的,1996年以前无记载。

第五,对“第二篇  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第232页:顺数第3行“1993年和2009年先后达到1421万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叙述不妥贴,在第233页第8行文中记载1993年余额是1335万美元而不是1421万美元,应改写。

第235页:倒数第“2—3”行:“2009年至2010年两间……从2008年末约322.2亿元增长到480.81亿元”,这段话有三处疑问:1、何谓“两间”?2、到底是480.81亿元还是480.71亿元(“综述”中是480.71亿元),3、2010年总量是多少?应改写,叙述清楚。

 

分享到: